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廈門五齊人文職業培訓學校

鎖定
廈門大學畢業生張芳於2001年6月創辦的五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下設培訓部負責農民工教育。後於2003年5更名為廈門五齊人文職業培訓學校。五齊是廈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批准的第一家社會辦學的公益性職業培訓學校。
中文名
廈門五齊人文職業培訓學校
成立時間
2003年5月
所在位置
福建廈門
創辦人
廈門大學畢業生張芳

廈門五齊人文職業培訓學校發展歷程

1994年廈門大學畢業生張芳找到了一份文員的工作,而1994年前後正是廈門的進城務工人員開始逐年增多的時期。隨着時間的推移,一批批進城務工人員體會着城市的美麗和缺陷,“民工潮”帶來的社會便利與社會矛盾漸漸浮出水面。同時,張芳已經成為世界500強企業的廈門銷售代理。某些必然的轉折總是來自偶然。繼續在職業規劃中摸索的張芳,偶然與朋友一起投資了一家電腦培訓中心。一位工廠流水線上的女工,抱着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強烈願望,成為了電腦培訓中心的學生。張芳在接觸到這個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態之後,敏鋭地意識到,這位上班、學習連軸轉的女工,絕不是農民工裏的個例。渴望學習、改變人生的農民工其實很多,但社會給予他們的幫助太少。張芳意識到自己想要去改變他們,即使僅從職業的角度而言,農民工教育也是一塊大有發展餘地的領域。 因為這個學生的啓發,五齊顯出了雛形。
2001年6月份,張芳創辦五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下設培訓部,主要做電腦培訓,開始了農民工教育的初步探索。
2002年,該公司下屬培訓部門獨立運作,成為廈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定點培訓機構。 一開始的想法只是幫助農民工提升競爭力,找一份好工作。但在與學生的接觸中,張芳的思想發生了轉變,這導致後來形成的“五齊人文職業培訓學校”,不再是電腦培訓那麼簡單。張芳參考廈門作為輕工業和服務業城市的大背景,分析了現有的進城務工人員培訓內容和效果,發現一個農民工學會了電腦、英語,但沒有機會用,還是全部丟還給老師。並且很多農民工不能適應城市生活是由於他們對於城市瞭解甚少、知識甚少,有時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和由此表現出來的行為與城市格格不入。張芳形成了比較清晰的想法,辦一個學校,除了對農民工進行基本技能的培訓,更要教他們人文知識。 這時候張芳還沒有意識到,她的樸素實用的教育理念,卻與陶行知、盧作孚、晏陽初等先賢平民教育思想不謀而合。
2003年,張芳嘗試在電腦培訓班之外開設了“就業基礎班”,從電腦培訓班中招收學生。 “就業班”的效果非常好,培訓出的第一批24名學員,全部順利就業,這就是後來“五齊黃埔班”的雛形。 但是農民工教育本身是公益性質濃厚的事業,怎樣“可持續發展”,一直是困擾很多有志於此的NGO人的瓶頸問題。
2002年進入廈大管理學院攻讀EMBA碩士學位的張芳,卻非常自然地想到了學院翁君奕院長的商務模式創新理論。將商務模式引入農民工教育,在企業人出身的張芳看來,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企業人的思路本質上很簡單,卻實用有效。 這個時候,張芳已經停掉了自己其他的工作,全力投入農民工教育領域的實踐和理論分析與建立。
2003年5月,五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下屬培訓部正式更名為“五齊人文職業培訓學校”。以“商務模式”的理論框架為基礎,並且立下契約:學校運營收入全部用於培訓機構自身的發展,股東不參與分紅。張芳還是一邊親自給學生上課,一邊把她身邊關注農民工羣體的“成功和愛心人士”邀請來學校做“義講老師”。其中不乏她在EMBA的同學、教授、企業家、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慈善機構負責人,甚至在廈門工作的外國友人。
2004年,張芳獲得了EMBA碩士學位,她在畢業論文《五齊機構的農民工再教育商務模式創新思考》裏,深入分析了農民工教育問題的平台環境、客户環境、夥伴環境和頂板環境,並就此設計了農民工教育的模式。至今,學校的發展還沒有超出這篇論文的範疇,仍然按照當時的設想一步步進行中。
五齊學校2003年5月在廈門禾山正式建立第一個教學點,2004年5月第二個教學點建在廈門縣,從此五齊人文職業培訓學校的運營已經初具規模。 [1] 

廈門五齊人文職業培訓學校教學情況

為了節約學生在工作和上課之間耗費的時間成本,教學點往往就近開設在工業區,學生步行10分鐘以內的地方,教學環境因陋制宜。16到24歲的流水線生產者(大部分是女工)抽出時間來教室學習電腦操作、行政文秘、財務知識、簡單英語等硬技能。另有“吾齊黃埔班”(或稱吾齊班)教授“軟技能”,比如建立正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EMBA案例,小事管理制度等。學校還會定期組織老師和吾齊班的學生進行軍訓。 教學方式上,五齊採用:講座式、案例討論式、生活教育式、户外實踐、傳遞式、小先生制、Q&A等。
換句話説,由於農民工上班時間的不確定性,五齊的課程設計儘可能每堂課比較獨立。這樣,即使學員缺一堂、二堂課,也能跟上學習進度。 因為是面對農民工這樣一個弱勢羣體辦學,學費的收取也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學生可以分期付款,對於孤兒和單親,並且年齡小於16歲的學生所有費用全免,並提供住宿和每月400元生活補貼。有的遇到困難的學生,不僅被張芳一句“學費以後再説”留在了教室,甚至得到她個人的借款等幫助。 在師資上,五齊經歷過較大的調整。成功人士現身“義講”是始終延續下來的教學方法之一。
雖然曾經試驗過以重金聘請名師,但由於理念的差異未能發揮良好的作用。
張芳覺得一些畢業的學生經過培訓,也完全可以勝任“小老師”的工作。在嘗試過由學生中選拔出“小老師”的良好效果之後,學校自己培訓教員,成了五齊特色之一,“小老師”負責與學生隨時溝通分享,使學生更好地吸收課上的知識,同時不斷觀察每位學生的情況,不僅在學習上,還在生活上開導、幫助學員。這些“小老師”的存在,本身也極有説服力地證明,學生只要努力,就能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從而改變自己。 [1] 

廈門五齊人文職業培訓學校發展現狀

到2007年,五齊學校已在廈門各工業區設立了二十個教學點,培訓人員達四萬餘人次。其中近三千名學生參加了“吾齊黃埔班”,提升了辦事能力。凡堅持在本班學習超過一年的學生提升效果很明顯,要麼換了文職人員的工作,薪水得到了提高(1500元以上),要麼在本崗位(流水線)上得到提升,更有部分學生已經做到助理、經理,還有自己創業的案例。
2007年初,五齊與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西南大學盧作孚研究中心、廈門市集美大學達成共識,將五齊人文職業培訓學校作為基地,並邀請有志於平民教育的社會人士參與工作,協同推動國內的平民教育工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