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熙行宮

鎖定
康熙行宮,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康熙行宮
地理位置
巴林右旗大板鎮中心 [1] 
景點級別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佔地面積
8000 m² [1] 

目錄

康熙行宮簡介

清康熙行宮:位於巴林右旗大板鎮中心地段,據《巴林右旗地方誌》記載:行宮竣工於康熙五十(1711)年,正殿五間,東西耳室各為二間,東西配廂各三間,東西山室各三間,廊柱上雕繪着金龍、花卉、雲水圖案。正殿門額上懸“議政廳殿”棕漆金匾。整個殿室呈四合院體,結構對稱,氣宇軒昂。至今,正殿和東西六間廂房基本完好。行宮佔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羣沿中軸線對稱排列,形成一個封閉形的建築羣體。外觀甚為樸素簡潔。原行宮建築為兩進院。第一進院由宮門至“議政廳”,中廳以及東西配房組成,面向南。大殿面闊7間,全長29米,進深11.5米;東西配房各有掖室,面闊3間,全長5米,進深10.5米。第二進院,從議政廳後的抱廈接築迴廊,至正廳耳室。大殿面闊5間,全長21米,進深10.5米;門房面闊各3間,全長10米,進深5米。行宮整個建築羣連同“膳房”等建築共70餘間。院內的甬道用花崗岩石板和方磚鋪砌。其餘地方種植有草坪和木本花卉。行宮圍牆兩層:內牆以青磚砌壘;外牆以泥垛掛帽。內牆東西51米,南北91.5米;外牆東西77米,南北104.5米。
行宮前院和山門全部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被拆除。現存後院大殿面闊5間、東西掖室各2間和東西配房各三間。現存佔地面積2650平方米。2006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述,當年康熙皇帝為了“備邊防,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曾經不遠千里,四將巡幸巴林右旗。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年(1710年),他一方面為了巡視邊防,另一方面看望已經下嫁到右旗十年的次女和碩榮憲公主。説到榮憲公主,我們不難看出滿清政府為貫徹滿蒙和親鞏固北部邊疆的方針,真是下了大功夫。本來,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五女,也就是康熙的姑姑固倫淑慧公主在順治五年下嫁給了第一代巴林王色布騰,僅隔四十三年(1691年)因為烏爾兗在著名的烏蘭布統大戰中立了大功,康熙又把榮憲公主下嫁給了色布騰的孫子烏爾兗。康熙三十年(1691年)榮憲公主帶着二百四十户隨嫁僕從,到巴林右旗與烏爾袞成親,烏爾袞被封為和碩額附。康熙三十四年(1704)烏爾袞嗣封王爵,並統理昭烏達盟蒙古十一旗事。
烏爾袞戎馬一生,南征北戰,右旗的政務基本由榮憲公主掌管。康熙繼第一次巡幸巴林右旗之後,又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冬,再次巡視右旗。為了便於皇帝巡幸,榮憲公主從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開始籌建康熙行宮,第二年,當行宮基本建成時,康熙又於八月和九月兩次駐蹕行宮。康熙北上最遠曾到過外蒙一帶,右旗大板鎮的康熙行宮是北部邊疆的唯一一處行宮。

康熙行宮意義

康熙行宮,做為大清皇帝權威的象徵,曾經對企圖分裂國家的不軌之徒產生過極大的震懾作用。在它周圍,邊疆各族人民緊密團結,粉碎了國內外敵人的顛覆和侵略,捍衞了祖國的統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