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來儀

鎖定
康來儀(1936年9月17日一2019年10月5日),1936年9月17日出生於浙江省奉化市。流行病學專家,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終身教授
2019年10月5日,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84歲。 [1] 
中文名
康來儀
出生日期
1936年9月17日
逝世日期
2019年10月5日
畢業院校
上海第一醫學院
出生地
浙江奉化

康來儀人物生平

康來儀 康來儀
1957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
1957年9月至1962年7月在上海市醫學專科學校擔任教師。
1962年8月調入上海市衞生防疫站,此後長期奮戰在公共衞生第一線,將畢生精力奉獻於傳染病防控事業。
1962年起歷時數年在上海嘉定、川沙、南匯等郊縣組織開展霍亂防治工作,有效遏制了捲土重來的霍亂流行勢頭。在此期間,他還赴新疆喀什指導處置霍亂疫情,並從豐富的一手資料中首先提出不凝集弧菌的流行病學意義及防治對策,被衞生部列為“02”防治重點論文,對霍亂防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970年迅速查明上海西郊公園一起導致大批水貂死亡的嚴重炭疽流行,並指導採取有效防範措施,避免了其他野生動物再遭罹患。
1972年本市大面積流行“桑毛蟲皮炎”,先後造成50萬人發病,他從病因學、病理生理、臨牀表現入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查明病因為桑毛蟲,並在自身感染實驗中得到驗證。迅速指導採取防治措施,成效顯著。
1978年起主持開展了乙肝疫苗區域接種,使上海成為全國最早實施新生兒免疫接種的地區,逐步改變乙型肝炎流行狀態。
1984年6月考取中加文化協定獎學金,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高級流行病學醫師進修班學習。
1986年12月回國,先後擔任上海市衞生防疫站防疫科主任、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致力於艾滋病防治工作,並大力推動我國艾滋病防治國際交流合作。1989年陪同衞生部參加WHO艾滋病考察團赴美國、英國、瑞士考察,1995年陪同衞生部參加歐共體艾滋病考察團赴英國荷蘭考察。
1988年春上海地區甲肝爆發流行,發病數達29萬之多。在成因調查中,科學嚴密設計方案並組織調查,闡明瞭病因是攝入不潔毛蚶所致。
1989年主持建立了當時省級唯一用於艾滋病病毒分離、鑑定的P3實驗室。
1990年艾滋病抗體確認實驗室被衞生部認可為國家級三個確認實驗室之一。制定了艾滋病實驗室檢測規範,對國家的艾滋病五級實驗室網絡建立和規範運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1年,向市衞生行政部門和市政府提出對全市獻血員開展艾滋病病毒抗體篩查的建議,並於次年開展相關檢測,當年即檢出獻血員艾滋病病毒陽性。1991年10月任上海市艾滋病監測中心主任。
1992年,組織開展國家“八五”攻關課題《我國(含上海市)丙型和戊型肝炎人羣流行病學調查及流行因素的研究》,對上海、新疆、河北和湖北4省市近9萬人次的各類人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流行因素研究,揭示了流行規律,提出了我國該階段的防治對策。
1993年10月至2000年12月,根據我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控制艾滋病合作項目,受衞生部委託,依託上海市艾滋病監測中心,在上海建立國家級控制艾滋病培訓中心,任培訓中心主任。對20多箇中央部委和國內相關省市的非衞生系統項目官員進行培訓,對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各部委參與、多部門合作的艾滋病防治格局起到重要的作用。
1995年率先在國內開展賓館內放置安全套的干預研究,為後來國家防治艾滋病決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1996年主持對上海市血液製品進行HIV交叉污染情況的全面調查,摸清現狀,採取了控制措施。
1998年發現血友病患者中首例艾滋病患者,提出防治對策。
2001年任上海市艾滋病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3年SARS流行期間,任上海SARS防控專家組成員,全面收集全球和我國SARS流行疫情,綜合分析研判,提出防控建議,併科學判斷SARS不會持續流行。
2004年起擔任世界衞生組織-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日內瓦)總部艾滋病疫苗研究臨時顧問。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間,任上海市政府專家組成員,為防控工作提供決策諮詢建議。
2010年上海與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建立的上海現場流行病學項目,以74歲高齡受聘上海現場流行病學項目技術負責人,全面指導項目的組織實施,為培養公共衞生專業骨幹人才而耕耘不息。 [2] 

康來儀所獲榮譽

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突出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衞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獎項。先後榮獲全國衞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抗擊非典“先進科技工作者”、上海市醫學榮譽獎等稱號。1991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