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庫庫河屯

鎖定
庫庫和屯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前身。
明隆慶六年(1572),在東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主持下,由蒙漢等族工匠動工興建。
中文名
庫庫河屯
所屬地區
蒙古呼和浩特
庫庫和屯,城名。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前身。蒙古語音譯,意為青色的城。明隆慶六年(1572),在東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主持下,由蒙漢等族工匠動工興建。萬曆三年(1575)建成。應俺答汗之請,由明神宗命名為“歸化”。九年(1581),進行擴建,“修羅城周圍二十里”。該城位於北緯40度74分,東經111度37分。北屏大青山,南臨大小黑河(黃河支流)。座落在黃河故道沖積層形成的土默川(舊稱雲中川、敕勒川、白道川、豐州灘等,即今呼和浩特平原)上,海拔1066公尺。建築宏傳壯麗,“具有八座奇美樓閣之城”,內有俺答汗居住的順義王府,為精工修造的“玉宇宮殿”。詩人贊之曰:“築城絕塞跨崗陵,門啓重關殿百層;宴罷白沉千里雪,獵回紅上六街燈”。與周圍豐美草原、青山綠水、北國風光相輝映,堪稱草原明珠,故以青色自許的蒙古人暱稱之為庫庫和屯。俺答汗修築此城的目的是為了適應土默特地區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迅速興起,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也為了加強蒙漢經濟文化交流。自雲:“我為款貢大事築城,意在久遠”,“每春秋二季,(明)軍民出邊,在我城內交易給糧食”。此城的修築對開發中國北部邊疆,加強蒙漢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關係起了重要作用。俺答汗卒後,其夫人三娘子久居城內,主政30餘年,故又被稱為“三娘子城”。明末,這座富麗的城市不斷遭到戰火的摧殘。崇禎元年(1628),察哈爾部林丹汗西進,以武力攻佔歸化,迫土默特部歸降;五年(1632),後金皇太極敗林丹汗,在城中縱火,“東人燒絕板升”,宮殿、民房均被夷平,僅剩弘慈寺等幾處寺院。清初,因陋就簡,修復了“周圍二里”的小城,仍名歸化。康熙三十三年(1694),加修了外城。乾隆二年(1737),在其東北部新修了綏遠城,駐紮軍隊,隸歸綏道,以加強其政治、軍事、經濟上的作用。民國初年,設歸綏縣,屬綏遠省。1929年,成為綏遠省省會。1937年,被日寇佔領,改名為“厚和特別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其北部山區建立著名的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抗戰勝利後,由國民黨政府成立“歸綏市”,與歸綏縣劃界分治。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1954年2月,撤消綏遠省建制,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取消“歸化”、“歸綏”等名稱,恢復呼和浩特(即原庫庫和屯)名稱。同年,自治區首府從烏蘭浩特遷入,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 
參考資料
  • 1.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