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度田令

鎖定
東漢初年,在農民大起義之後,土地問題稍有緩和。當時劉秀亦未想對這一問題做進一步解決。他於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令各州、郡,清查人們佔有田地數量和户口、年紀。
劉秀“度田”,是東漢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因地方官吏“多不平均”,劉秀下令處死、下獄和黜免的郡國守、相達數十人。及“郡國大姓及兵長羣盜”紛起反抗,劉秀又不擇手段地予以鎮壓,把成千上萬的地主豪右遷徙到“它郡”,從而確保了“度田”的運作,成功地解決了兩漢之際户口田畝不實的問題,為“明章之際,號次昇平”奠定了必備的基礎和條件。 [3] 
曾有觀點誤認為劉秀的“度田令”因地方兵長大姓的反對而不了了之,但曹金華 [3]  臧知非等學者指出,“度田令”是嚴格推行的,沒有因兵長大姓的叛亂而停止,並獲得了完全的成功,不僅有效地整頓了社會秩序,強化了國家對人口土地的控制,而且肅清了軍閥割據的潛在勢力,革除了秦漢以來在田税徵收方式上的某些積弊,有效地穩定了東漢初年的政局。 [1] 
中文名
度田令
時    代
東漢初年
目    的
限制豪強大家兼併土地和奴役人口
主要人物
劉秀

度田令背景

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併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税徭役負擔,於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詔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户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税的根據,又命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
度田令的背景是在東漢初年,户口和田地狀況混亂的情況下頒佈,以檢核墾田户口增加國家税收的政策。度田對象是豪強地主和自耕農,它大大觸及了豪強的既得利益。度田的官員也懼怕地方豪強,因而從一開始就袒護優饒豪強,另一方面對普通百姓卻十分嚴苛。同時豪強將隱瞞的田畝數與人口數轉嫁給貧民,使得百姓怨聲載道。一方面度田不實現象嚴重,另一方面劉秀不想激化中央與日益強大的地方豪強的矛盾,故而度田最後不了了之。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

度田令目的

一、限制豪強大家兼併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數量;
二、便於封建國家徵收賦税和徵發徭役。
一般認為,劉秀度田的目的是為了擴大税源和役源,增加財政收入。這當然是正確的,但不全面。度田絕不僅僅意味着增加賦税這個經濟目的,還有着更為重要的政治目的,這就是通過度田,強化國家對土地、人口的控制,剝奪地方大姓、軍閥餘孽所控制的土地人口,打擊其勢力,消除因軍閥割據而遺留下來的潛在的動亂因素,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統治秩序。 [2] 

度田令經過

度田令初次執行

建武十五年(39年)秋,劉秀“詔下州郡檢豭頃畝及户口年紀,又考實二幹石長吏阿枉不平者”。
建武十六年(40年)秋九月,“河南尹張伋及諸郡守十餘人,坐度田不實皆下獄死”。
關於“度田不實”問題,《後漢書·劉隆傳》記載:“是時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户口年紀互有增減。十五年,詔下州郡檢核其事。”
由此可知,東漢度田和人口普查並非始於建武十五年,在此之前已經實行。正是因以往“墾田多不以實,又户口年紀互有增減”,弄虛作假現象普遍,隱瞞土地、人口者嚴重,劉秀才親自下詔度田,並主持其事。
劉秀對度田不實問題極為重視,在核清實情之後,一改自己的“欲以柔道治天下”的方針,嚴懲那些敢於違抗詔書,繼續“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的二千石長吏,整肅吏治,以矯積弊。在懲處了阿枉不平的二千石長吏之後,劉秀並沒有下詔停止度田,度田令仍然繼續施行,並且嚴格化了。 [2] 

度田令遭遇抵制

劉秀剛處死河南尹張伋等人,就爆發了一場波及全國的武裝騷亂。
當時,許多大地主擁有武裝,號稱“大姓兵長”。劉秀以“度田不實”之罪誅殺了十餘個郡太守後,下令加緊度田。於是大姓兵長們就武裝反抗,許多農民不明真相,也跟從大姓兵長反抗,這就是史稱的“度田事件”。
在以往度田時,由於有張伋之流的剌史太守做保護傘,郡國大姓、地主豪強得以隱瞞土地和人口,規避賦税徭役;現在因為劉秀嚴懲張伋等人,刺史太守們不敢再像以往那樣優饒豪右了,地主豪強無法再像以往那樣隱瞞土地和人口,遂興兵為亂,反抗新政府。這些“兵長大姓”就是地主豪強的一部分。叛亂初起,郡縣長吏鎮壓不力,迅速發展成一場聲勢浩大的動亂,青、徐、幽、冀四州特別突出一時間,黑雲壓城城欲摧、對剛統一不久的新王朝構成嚴重威脅。 [2] 

度田令派兵鎮壓

劉秀一再發兵鎮壓反抗者。“郡縣追討,到則解散,去復屯結。”後來劉秀採取了鎮壓與分化相結合的政策,規定反抗者們“自相糾擿(tí惕,揭發),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對捕獲的大姓兵長,沒收祖田,遷徙到他郡、縣,這是一種很嚴厲的處罰措施,因為古代生產力低下,離開故土,人生地不熟,古人認為等同於滅門,通過這兩種措施,反度田鬥爭也就平息下來。
劉秀乃採用征剿和安撫相結合的方略,一方面赦免地方長吏的“逗留迴避故縱”等罪,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安撫人心“聽以禽討為效”、“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另一方面,“聽羣盜自相糾謫,”分化瓦解騷亂的參加者,旬月之間,叛亂平定。叛亂平定之後,度田的阻力消除、減少,具備了嚴格實施度田令的條件,度田得到進一步貫徹。 [2] 

度田令成功推行

經過度田事件後,郡國大姓的抗衡平靜下來,出現了“牛馬放牧,邑門不閉”的大好局面。度田也成為東漢朝廷的定製。
因各項政策措施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為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明章之治”奠定了物質基礎。
劉秀度田獲得了成功,政策延續到東漢末。

度田令意義

度田令不僅有效地整頓了社會秩序,強化了國家對人口土地的控制,而且肅清了軍閥割據的潛在勢力,革除了秦漢以來在田税徵收方式上的某些積弊,有效地穩定了東漢初年的政局。 [1] 

度田令影響

東漢自光武之後,度田成為常制,每年都要進行,這是史有明證的。《後漢書·百官志五》雲各縣邑道要於每年“秋冬集課,上計於所屬郡國”,注引胡廣説“秋冬歲盡,各計縣户口墾田、錢穀入出,盜賊多少,上其集簿。”這裏的上計又稱為“算人”或“案比”。
《後漢書·安帝紀》元初四年詔雲“方今案比之時”。注引《東觀漢記》“方今八月案比之時,謂驗户口次比之也。”《皇后紀》雲“漢法,常以八月算人”。算人即檢查户口年紀、身體狀況,防止詐老詐小,保證役源的準確性。算人的同時清查土地,這是一個問題的兩方面。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