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店頭鎮

(陝西省永壽縣下轄鎮)

鎖定
店頭鎮,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 [1]  位於永壽縣西南部,是永壽縣西南的一塊飛地。東隔漠西河與乾縣梁山鄉相望,至婁敬山北麓,毗鄰乾縣關頭鄉和麟遊縣廟灣鄉,南部和西部與扶風縣天度鎮接壤。 [2]  總面積128.67平方千米,常住總人口27489人(2017年)。 [3]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設店頭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設儀井鄉。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與儀井鎮合併稱店儀鎮。1984年6月,機構改革時改稱店頭鄉,儀井人民公社改稱儀井鄉,同年12月改稱店頭鎮。1998年4月,儀井鄉改稱儀井鎮。 [2]  2015年,撤銷儀井鎮,併入店頭鎮。 [4]  截至2019年10月,店頭鎮轄28個行政村, [1]  鎮人民政府駐店頭村。
2017年,店頭鎮企業個數共17個,企業從業人數171人,其中工業企業11個,規模以上1個。 [3] 
中文名
店頭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永壽縣
地理位置
永壽縣西南部
面    積
128.67 km² [3] 
下轄地區
28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店頭村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3406
人口數量
27489人(2017) [3] 
著名景點
陸賈墓
車牌代碼
陝D

店頭鎮歷史沿革

店頭鎮在永壽縣的位置 店頭鎮在永壽縣的位置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設店頭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設儀井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與儀井鎮合併稱店儀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改稱店儀區,下轄店頭鄉、好畤鄉、梁家鄉、儀井鄉、宋家鄉。
1956年3月,撤區並鄉時,店頭鄉、梁家鄉與乾縣羊毛灣、周家、黎家河、成家河、周家塬等村合併建立店頭鄉;設儀井鄉。
1958年10月,店頭鄉、好畤鄉合併建立紅星人民公社;儀井鄉改建為明星人民公社。
1959年1月,紅星人民公社改稱店頭人民公社;明星人民公社和衞星(甘井)公社、乾縣關頭公社合併為關頭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又設立儀井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機構改革時改稱店頭鄉,儀井人民公社改稱儀井鄉,同年12月改稱店頭鎮。
1998年4月,儀井鄉改稱儀井鎮。 [2] 
2015年,撤銷儀井鎮,併入店頭鎮。 [4] 

店頭鎮行政區劃

2005年,原店頭鎮轄樊家河、好畤河、安頭、西塬邊、桃花塬、莊和、蘇家塬、西坡、包家窯、徐家塬、高崖頭、莊橋、坡劉、劉家、南莊頭、張家、周家塬、鍾家、店頭、方里、強家、成家河、梁家、祁葛、東莊子、西莊子、坡龍頭等27個行政村、64個村民小組. [2] 
2005年,原儀井鎮轄豐杜、北曹德(讀dēi)、南曹德(讀dēi)、樊宋山、孫蒙、康家、陳馬、樊家、宋家、陸家、儀井、河道、王家莊、王家嘴、侯家、上邱、小石、南嘴等18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64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19年10月,店頭鎮轄28個行政村, [1]  鎮人民政府駐店頭村。
店頭鎮區劃詳情
樊家河村
西莊子村
坡劉村
樊家村
莊橋村
王家咀村
徐家塬村
好畤河村
小石村
張家村
宋家村
南莊頭村
儀井村
祁葛村
桃花塬村
南咀村
店頭村
陸賈村
東莊子村
曹德村
上邱村
蘇家塬村
王家莊村
梁家村
康家村
坡龍頭村
強成村
樊宋山村

店頭鎮地理環境

店頭鎮位置境域

店頭鎮位於永壽縣西南部,東隔漠西河與乾縣梁山鄉相望,至婁敬山北麓,毗鄰乾縣關頭鄉和麟遊縣廟灣鄉,南部和西部與扶風縣天度鎮接壤。 [2]  總面積128.67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27489人。 [3] 
店頭鎮

店頭鎮地形地貌

原店頭鎮屬丘陵台塬溝壑區,北高南低,以梁塬為主。北部婁敬山(又名明月山)最高峯海拔1200米;南部寬闊平坦,海拔在650~900米之間。
原儀井鎮屬丘陵台塬溝壑區,南北高、中間低,兩側塬面向中間傾斜,海拔815~971米。 [2] 

店頭鎮水文

店頭鎮有漠西河和漆水河。漆水河從北部入境,沿東部流經13千米注入乾縣羊毛灣水庫。 [2] 

店頭鎮自然資源

店頭鎮地下有石灰石等礦石。

店頭鎮人口

2005年,原店頭鎮4477户、17983人。其中城鎮人口635人,佔總人口的3.53%。
2005年,原儀井鎮3360户、13455人。其中城鎮人口334人,佔總人口的2.48%。 [2] 
截至2017年末,店頭鎮常住總人口27489人。 [3] 

店頭鎮經濟

店頭鎮綜述

2005年,原店頭鎮生產總值1.25億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5605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2800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4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元。
2005年,原儀井鎮生產總值4305萬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3038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430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8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9元。 [2] 
2017年,店頭鎮企業個數共17個,企業從業人數171人,其中工業企業11個,規模以上1個。 [3] 

店頭鎮第一產業

2005年,原店頭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605萬元,耕地面積2863公頃,主產小麥、玉米、豆類;經濟作物有蘋果、油菜、瓜類、藥材等。蘋果掛果面積975公頃,總產量9600噸。有抽水站3處,機井18眼。原店頭鎮是永壽縣果業生產示範鎮,2007年通過綠色有機蘋果認證和歐盟認證。
2005年,原儀井鎮農林牧業總產值3038萬元,耕地面積2246公頃,主產小麥、玉米、高粱、豆類;經濟作物有油菜、蘋果、烤煙、西瓜、辣椒等。有抽水站兩處、機井8眼。 [2] 

店頭鎮第二產業

20世紀70年代開始,原店頭鎮發展社隊企業,先後建起農具修配廠、建築隊,部分大隊辦起了小木器廠、小油坊。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鄉鎮村辦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也有了一定發展。婁敬山建成石灰石粉碎場12處,石料除供本地使用外,還遠銷扶風、彬縣等地。2005年全鎮第二產業產值2800萬元,是1990年的5.52倍。 [2]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開始,原儀井鎮原發展社隊企業,先後建立了農具修配廠、磚瓦廠、油坊等小型企業。80年代至90年代鄉鎮企業有了新的發展,村辦企業、個體私營企業也越來越多。2005年第二產業產值430萬元,是1990年2.87倍。 [2] 

店頭鎮第三產業

2005年,原店頭鎮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280多户,產值4100萬元,是1990年的20.5倍。
2005年,原儀井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20多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資料、日用百貨、煙酒副食營銷及飲食業服務。年產值837萬元,是1990年的6.1倍。 [2] 

店頭鎮社會事業

店頭鎮教育事業

2005年,原店頭鎮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7所、初級小學7所、幼兒園3所。在校學生3218人,教職工229人。
2005年,原儀井鎮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4所、初級小學6所、幼兒園1所。在校學生2700多人,教職工202人。 [2] 

店頭鎮醫療衞生

2005年,原店頭鎮衞生院1所,人員7名,開設病牀15張;個體診所、醫藥店10家,從業人員14名;農村衞生室27家,鄉村醫生27人。
2005年,原儀井鎮有衞生院1所,衞生技術人員8名,開設牀位21張;個體診所、藥店8家,從業人員32人;農村衞生室18所,鄉村醫生23人。 [2] 

店頭鎮基礎設施

店頭鎮交通圖
店頭鎮交通圖(2張)
進入21世紀後,原店頭鎮建設了北街商貿樓和商業步行街;對原有的部分基礎設施進行了維修改造,供電、供水、排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齊全。至2005年全鎮17個行政村用上了自來水,18個村鋪設柏油路面54.6千米,26個村完成了低壓電網改造。投資400多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06.7公頃、舊莊基還田8公頃、填溝造田33.3公頃,新增灌溉面積135公頃。80%以上的農户建起磚混結構的大瓦房,鎮政府附近的農民還蓋起了二層樓房;人均住房面積31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佔農户的59.34%;每百人平均26.65部手機。共有農用車、三輪車、五輪車1746輛,摩托車2036輛。
從20世紀90年代起,原儀井鎮政府多方集資對駐地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建設。主街道經幾次拓寬變得寬敞起來,街道兩側逐年建起了兩層小樓。2004年,又投資40萬元,將主街道拓寬6米,進一步完善了供電、供水、通信設施,實現了硬化、綠化、美化,被評為咸陽市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2005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319元,人均存款餘額740元。有電話機1260部、手機1700部、電視機3000台、各種機動車540多輛、摩托車316輛。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2] 

店頭鎮交通運輸

店頭鎮有永扶公路和平乾公路過境。

店頭鎮地方特產

店頭鎮特產
店頭鎮特產(4張)
店頭鎮有永壽槐花蜜、羊肉泡饃、長壽掛麪、刺繡、儀井豆腐腦等特產美食。
永壽槐花蜜,顏色呈水白色、白色及微黃色,清香甜潤,有槐花香味,蜜質粘稠。每年 5 月至 6 月蜜源植物泌蜜期,組織蜜蜂採蜜,在保護區範圍內經蜜蜂自然釀造成熟蜜,人工分離取出後裝入蜜罐儲存。2018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永壽槐花蜜”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5] 
羊肉泡饃是永壽的一道特色小吃,先將新鮮的羊肉洗切乾淨煮時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留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麪的死麪(不用發酵)烙餅,碗是一種看着比較笨重的大老碗。吃的時候把饃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交廚師在碗裏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葱末、香菜、料酒、鹽、味精等調料,再佐以辣子和糖蒜即可食用。 [6] 
涎水面 涎水面
長壽掛麪,又叫長壽麪,俗稱“細面”,逢年過節或者紅白喜事的餐桌上都能見到,一般都是搭配辣湯佐食。挑一小撮面,澆上沸騰的辣子湯,撒上雞蛋餅和韭菜末,吃的時候只撈麪、不喝湯,將剩下的湯回入鍋中,反覆澆面,當地人管這種吃法叫做“涎水面”。
相傳“涎水面”為周文王所創,又叫和氣面,主要流行於永壽、乾縣地區。周文王曾被囚禁於此,獲釋後,鄉親們拿肉、菜來看望他,文王將所有的肉、菜做成了一鍋鮮美臊子湯,為了使數萬部族都能嚐到臊子湯,規定只吃面,不喝湯,將湯倒回鍋中,故稱涎水面,取和氣團結之意。 [7] 

店頭鎮歷史文化

店頭鎮村名由來

  • 店頭鎮
因境內東西兩側皆為支毛溝,中間高地狀如箭頭,元末得名“箭頭”。明代中葉將“箭”諧音為“店”,故名店頭。 [2] 
店頭鎮為周原的西側,其中好畤河村曾是唐朝好畤縣的縣址,唐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好畤縣移治於今永壽縣西南好畤河村。
  • 儀井鎮
唐代此處吃水困難。有一鄉吏捐資打井1眼,百姓將此井稱為“義井”。後村以井得名,鎮以村名,“儀”系“義”之諧音。
儀井鎮陸賈村系西漢惠帝年間(前194~前188)太中大夫陸賈為避禍呂后歸隱之處,故名。清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高廟山碑記》作“魯家塬”。“魯家”系“陸賈”之諧誤。當地羣眾也稱此村為陸家。 [2] 

店頭鎮歷史古蹟

店頭鎮文物古蹟較多。婁敬山上的西漢建信侯婁敬墓、婁敬廟,關牛山上的西漢太中大夫陸賈墓,置放於好畤河村的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書寫的大司徒劉沔神道碑(1958年移存縣文化館),均為省級保護文物。 [2] 
  • 陸賈墓
陸賈墓位於陝西省永壽縣店頭鎮桃花塬邊。1981年被公佈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豎立署名永壽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標誌碑一塊。舊有石碑一通書“漢太中大夫陸公賈之墓”署清代陝西巡託畢沅。該墓三面環溝,一面接塬,現屬店頭鎮關牛山林場。 [8] 

店頭鎮風景名勝

樊家河景區
樊家河景區
樊家河景區(5張)
樊家河景區位於店頭鎮東北17千米的漆水河谷地,羊毛灣水庫上游。永扶公路沿村而過,地勢平坦。並且以漆水河永壽段幹流與羊毛灣水庫為主體的永壽漆水河國家濕地公園獲得國家林業局批准,進行試點建設,是關中腹地乃至渭北南塬最具有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濕地之一。樊家河景區也是永壽縣的一個農家樂示範村,總共有農家樂18户。 [9] 

店頭鎮著名人物

陸賈
陸賈,漢初楚人,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常使諸候。南越王尉他自立負漢,陸賈以辯才説服南越王稱臣奉漢約。高祖大悦,拜陸賈為太中大夫。 [8] 

店頭鎮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23日,店頭鎮被評為陝西省特色旅遊名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