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幸蜀西至劍門

鎖定
《幸蜀西至劍門》是唐代詩人李隆基於至德二年(757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先描寫劍閣之高峻險要,高到雲層之上,險到兩壁千仞,筆法凌絕,然後筆鋒突然轉折,由寫景色到發議論,這透露出詩人跌宕起伏的心理反應,表達自己複雜的情懷。
作品名稱
幸蜀西至劍門
作    者
李隆基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幸蜀西至劍門作品原文

幸蜀西至劍門
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
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
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 [1] 

幸蜀西至劍門註釋譯文

幸蜀西至劍門詞語註釋

⑴幸蜀:駕臨四川。劍門:古縣名,今四川省劍閣東北,因劍門山而得名。
⑵鑾(luán)輿:皇帝的車駕,此處是李隆基自指。出狩:皇帝到外地巡視稱出狩。
⑶五丁開:傳説中蜀道是由五個大力士(五丁)開通的。
⑷乘時:造就時勢。
⑸勒銘才:建功立業的才能。西晉時張載作《劍閣銘》,晉世祖司馬炎派人刻於石上。銘中有“興時在德,險亦難恃”之語。 [2] 

幸蜀西至劍門白話譯文

劍門山高聳入雲,險峻無比;我避亂到蜀,今日得以回京。
只見那如翠色屏風的山峯,高有千仞,那如紅色屏障的石壁,全憑五位大力士開出路徑。
灌木叢生,好似纏繞旌旗,時隱時現;白雲有如飛仙,迎面拂拭着馬來。
治理國家應該順應時勢,施行仁德之政,各位大臣,你們平定叛亂,建功立業,是國家的棟樑之才。 [2] 

幸蜀西至劍門創作背景

對於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唐詩紀事》卷二載有該詩的本事:“帝幸蜀,西至劍門,題詩曰: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至德二年,普安郡守賈深勒石。”《舊唐書》本紀和《通鑑》的記載相同:十月,肅宗遣中使啖廷瑤入蜀奉迎,當月車駕離蜀,十一月至鳳翔,十二月至京。又據《元和郡縣圖志》:普安郡即劍州,劍門就在劍州境內。玄宗車駕返京,經行劍閣,作有是詩,州刺史以為中興盛事,勒石以示紀念。 [3] 

幸蜀西至劍門作品鑑賞

幸蜀西至劍門文學賞析

“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回”二句,開篇扣題,力度千鈞。劍閣天險,鑾輿人主,銖兩悉稱。“峻”是劍門山主要的特徵,其它如道路險曲等,都由“峻”字生出。詩中不去寫山,只抓住山腰“橫雲”這一特定景觀來寫:在平原高不可及的層雲,此刻只是層層低徊於劍門腰際,足見山高嶺峻路險。“橫”字,描繪出層雲疊起,橫截青峯,與峻偉山勢,共同構成一種浩然雄勁的氣勢。經過首句先聲奪人的渲染,出句交待皇輿返京,經行劍閣情事。《春秋》為尊者諱,天子逃竄,每稱“出狩”,用來不免難堪。但“出狩”下緊綴一個“回”字,又很能顯出詩人心境的爽朗和愉悦。兩句一景一事,領起下文。
頷聯二句:“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互文見意。“屏”,“嶂”均指山峯,“翠”、“丹”渲染山色之美,詩人回京經過劍閣,雖已是十月初冬時分,但南國天氣,正是楓葉流丹、青松積翠的好季節。山路縈繞,只見座座山巒,紅綠紛呈,丹翠輝映。“千仞合”寫道路險阻。皇輿經行,抬頭看去,劍門七十二峯擁擠堆疊,壁立千仞,彷彿扇扇閉合的大門。山勢最險處,“峭壁中斷,兩巖相嵌,形似劍門”,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所在,山也因此得名,“五丁開”形象道路之險。
“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落筆於事,事中見景,這兩句寫道路之曲。儀仗左轉右轉,旌旗搖動,乘輿前行,反覺是路邊的樹木山石在轉移倒退。“仙雲”呼應首聯“橫雲”,山中之雲;遠看陰濃層疊,等到拂馬而來,卻絲絲縷縷,輕靈潔白,使人看了,頓覺澄潔清爽,加上地勢之高,如入仙境。
尾聯“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是就劍閣石壁所勒張載銘文發議論。張氏在《劍閣銘》中明確提出,“興實在德,險亦難恃”,並在文尾聲明撰銘宗旨:“勒銘山阿,敢告梁益”,警告漢中和四川的不臣者,天命所鍾,在德不在險。詩人讀罷銘文,深有同感。面對銘文,詩人也不會忘記,他追求享受、濫用佞人,與這次動亂的發生有不可分割的聯繫,不免感嘆自己昔日之非,不無悔恨。因此對張載的識見才華十分稱賞:“嗟爾勒銘才”。
這首詩格調莊嚴,筆力扛鼎。雖作於亂中,不失盛唐氣象。 [4] 

幸蜀西至劍門名家點評

  • 明代
葉羲昂《唐詩直解》:三四對亦不板,尾聯便拙。
李攀龍《唐詩訓解》:天藻蔚然,詞人鮮及。
邢防《唐風定》:高華雄整,氣象籠蓋一代,漢武《汾陰》,方之蔑矣。
  • 清代
吳遁生《唐詩選》:氣骨風味高人數籌,對聯俱整而不俗。
王夫之《唐詩評選》:內好正勻,非但以骨氣見拔厲,如王元美之所褒者。結入理語不酸,妙在一“才”字。
李因培《唐詩觀瀾集》:四十字中雄渾工密,氣象萬千,覺沈宋、燕許皆在度內。
沈德潛《唐詩別裁》:雄健有力,開盛唐一代先聲。
黃叔燦《唐詩箋註》:大境界亦寫得宏壯。 [5] 

幸蜀西至劍門作者簡介

李隆基(685—762年),即唐玄宗,世稱唐明皇。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容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後改封臨淄郡王。後因誅韋后有功,冊立為皇太子。先天元年(712年)繼位,在位四十五年。前期勵精圖治,先後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為相,國運昌盛。李隆基多才藝,知音善書,工詩能文。 [6] 
參考資料
  • 1.    黃勇主編.唐詩宋詞全集 第一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07:第9頁
  • 2.    (清)謝枋得著;楊靖,李崑崙編.千家詩 中國古代蒙學經典:敦煌文藝出版社,2015.09:第166-167頁
  • 3.    周嘯天主編.唐詩鑑賞辭典: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2.01:第172頁
  • 4.    林力 肖劍主編.唐詩鑑賞大典 (上、中、下冊):長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81-184頁
  • 5.    陳伯海編.唐詩匯評 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05:第6頁
  • 6.    閆國猛編注.唐詩三百首:中國工人出版社,2015.03: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