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幸屋村

鎖定
遠近知名的幸屋村,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唐江鎮,居住着七百來户人家。村後有逶迤起伏的山巒,村前是廣闊無垠的平川,人稱“幸屋壩”。上猶江像條緞帶似的繞過壩的前方,長達上十里。正是這條寬展秀麗的江河孕育了這片沃土,這片沃土造就了譜寫歷史篇章的幸氏英雄。
中文名
幸屋村
行政區劃代碼
360703100207 [3]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唐江鎮
地理位置
江西省南康市唐江鎮
電話區號
0797
郵政編碼
34141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車牌代碼
贛B
方    言
客家語-於桂片-南康話

幸屋村村莊歷史

上猶江發源於羅霄山脈。清澈透底的江水流經上猶、唐江、風崗後注入章江,最後在贛州城北與貢水匯合,組成浩浩蕩蕩的贛江,朝鄱陽湖奔騰而去。南宋末年,即公元1270年前後,登嶷公從高安遷上猶安河桐子居住,由於沿江往來於上猶、贛州間,漸漸迷戀上離唐江鎮十華里的這塊茫茫荒原。他成了這裏第一位拓荒者。他成功了!現在,有逾萬名後代在為中華繁榮而效力。外出創業的子孫不計其數,其中在廣東興寧居住的竟達數千人。人們以崇敬之情,尊他為康邑一世祖。從偃公算起,登嶷公是第86代。
建村之初,這裏稱“康邑長伯圖鹿鳴鄉石塘堡幸屋坊”。最初的開發情況已無詳細記載,因為直到五百年後,即公元1813年這裏才第一次編印族譜。不過,先祖們從無到有,在生產水平相當落後的年代裏一步一艱辛地走過來,實在不容易。他們花費了二百餘年、經過十二代人百折不回的努力,村莊才初具規模。其標誌是公元1500年前後,“幸氏宗祠”(即大祠堂)在子恭公一代人手裏落成。時至今天,這座建築仍稱得上了不起。房屋全長約五十米,有四層樓高,分前中後三廳。直立的通天柱由整體石頭製成,刻着七副對聯。正門前兼作觀禮台。走下台階,是空曠的廣場,可容納許多人娛樂或集會。廣場右側那口古井是村莊悠久歷史的象徵。那直徑近二米、高一米的圓柱形圍欄竟是由整體石塊鑿成,實屬稀罕珍貴!清甜的泉水至今供許多人享用。據父輩們説,左面也曾有口井,有一天水突然渾濁了,乃填成平地。
廣場前方是菜園,往前是一個小山坡,長滿了各種樹。有幾棵古棕引人注目,每年花開季節,孩子們採下新葉,編織成“蟋蟀”、“青蛙”之類的動物,形象逼真,令人讚歎不已。
子恭公生有五子,其中以公卿公和公相公很知名。他們分別居住在大祠堂的西東兩側。從此村莊有了“西邊”與“東邊”之分。公卿公的曾孫蒙誥、蒙誠二人合建“和寧堂”,後來稱之為“西邊祠堂”。建築面積雖不及大祠堂,但也相當氣派。青磚素瓦,古樸雅典,石柱、天井全由整石製成,不愧為無價之寶。門前有寬敞的大院,每年春節與大祠堂同時開放,全村男女老幼湧向這裏舉行歡慶活動,熱鬧非凡。每到暑假,中小學生便三五成羣在祠堂內納涼,談天論地,其樂融融。不料,此建築於七十年代被拆毀,一座價值連城的古建築從此消失了,實在惋惜。
公相公的子孫稍晚些時候建成了“東邊祠堂”。六十年代用作倉庫時不慎失火,建築物遭到損壞。
現在,唯有大祠堂依舊伴隨着人們,成了眾人的精神支柱、文明與團結的象徵。許多人來此憑弔先祖。實現了他們長久的宿願。當燭光照亮着這幽深大廳,鞭炮聲打破周圍寂靜的剎那,在場人激動萬分,心也顫抖着。多少年的離別與思念、夢幻與祝福在這一瞬間全面迸發出來,使人親身體驗到幸福與淚水衝撞在一起的滋味。
從康熙到道光年代,幸屋村經歷了繁榮的鼎盛時期。許多高水平的建築落成,用鵝卵石鋪成的道路以及地上、地下排水系統都相當完善。墓地也十分講究,甚至達到了“豪華”程度。但歷史進入光緒至公元1949年間,正像全社會處於衰落之中一樣,這裏也顯得荒涼凋敝。公元1950年至1958年間,生產得以恢復,一大批青年進入到工礦企業或是高等學校,呈現出勃勃生機。
一座氣宇非凡的古廟坐落在村東南角,面積很大,以至後來局部改成了小學的教室和教師辦公室。戲台、會堂、廚房等設施基本未變。正廳內,曾陳放着一尊特大佛像及眾多菩薩,一面大鼓與古鐘,佈置得莊嚴肅穆。公元1950年佛像被毀。廟的正門前,幾棵常青樹英姿颯颯。站在那裏,一望無際的農田盡收眼底。每當油菜花盛開或是水稻成熟季節,老人們喜歡來此聊天取樂。隆翹的屋檐處,懸掛着銅鈴,在疾風中飄搖的時候,發出陣陣清脆的響聲。四十年代,村裏售出部分公用土地,籌款在旁邊建設了新校舍,從而使這所小學具有了一定規模。遠至五里外的孩子也在此上學。在這裏接受過正規教育,度過了美好的兒童時光,至今難以忘懷。
村莊擁有遼闊的山嶺資源,這是登嶷公的貢獻所在。這塊面積達三千多畝的紅色土壤,曾有過風華歲月。那是公元1945年前,高入藍天的松樹漫山遍野,可稱謂“遮天蔽日”。然而,日本人入侵時,樹林被一掃而光,從此再也沒有復元過。破壞易而建設難,短短數天的災難,五十年尚難彌補。小時候參加義務植樹的地方,那是在“高嶺棟”上。站在高處,深感這裏的山與雁門關、幕山無可相比,但這裏的自然條件和文化環境更優越,花滿山、果滿枝的美好未來理應實現。
一項宏偉的水利工程載入史冊,這就是三十年代全村共建的攔河大堤,俗稱“坡基”。這裏氣候温暖多雨,每年端午節前後都面臨水災。為此,在佑賢公的倡導下,完全依靠全村義務勞動而修築了這條大堤。堤高二米多,長約三華里。迅猛下衝的河水從此受到遏制,數千畝農田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由於未使用鋼筋水泥,每下暴雨時一些年長者便自動上堤巡邏,即使半夜告急,只要銅鑼一響,人們便紛紛突擊搶修。此情此景實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集中體現。在記憶中,有好幾次終於決口了,但不久又被新土填平
一棵特大的樟樹守衞在西邊南村口,它伴隨着幸屋村走過了數百年曆程。我們都喜歡它那粗壯的身軀、高聳入雲的樹枝。綠業像撐開的巨傘遮住了樹下幾十級石階的陽光,為收工的農民來此歇息帶來了舒適。現在,石階改成了斜坡路,是出村的主要通道之一。前面的一排排堰塘和農田,常招引大雁來做客。每當傍晚時分,雁羣井井有序的翱翔在天空,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他們似乎是雁門關派來的使者,來這裏向人們問候呢!
村裏人口增加到近三千了,新屋在不斷向東西北三方向延伸。外遷另建聚居地的,計有西坑村、長嶺上、銅鑼排、內潮、烏埔、坪市東坑以及上猶縣楊眉寺、于都縣梓山等地,共約一千五百人口。至於廣東興寧的分支,系登嶷公的曾孫郎酆公的後代。他們那裏的發展盛況,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穿過葱葱綠綠的稻田和甘蔗地來到河邊。河面頗寬,水不深,一些沙灘顯露出來。過去這裏的水上運輸很發達,揚起白帆的船隻常常結伴而過。自從上游修起了電站,隨着汽車迅猛發展以後,這河的境況有了變化。在靜靜的河邊許久,再也看不見那千帆競發的場面。正是:歲月的長河在悄悄流逝,歷史又進入到新的里程。

幸屋村獲得榮譽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幸屋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