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年味

(過年的年俗、風情等)

鎖定
中國人過年,講究的是年味。 [7]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約定俗成。過年是傳統,年味也該從傳統中尋找,找回濃濃的年味重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着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年俗裏有説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年俗裏飽含着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嚮往,對和諧美滿的渴望,對至善至美的執着追求。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依然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 [1] 
中文名
年味
外文名
Year flavor
定    義
過年時的傳統活動、年俗
習    俗
年夜飯守歲祭祀拜年

年味簡介

春節,狹義上是指農曆正月初一,廣義上是指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着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過年在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年例、押舟、祈福、逛廟會、遊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着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2-3] 

年味活動

年味備年貨

備年貨、送年禮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以及過年期間的食品,顯然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4] 

年味祭灶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4] 

年味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民間稱做“掃塵日”。 [4-5] 

年味貼春聯

貼春聯 貼春聯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明代時桃符才改稱“春聯”。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説:“春聯者,即桃符也。”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傳統民俗功能 [5] 

年味放鞭炮

放鞭炮 放鞭炮
採用真竹燃燒發出爆炸響聲的“爆竹”,起源於春秋,盛行於唐宋,而且宋盛於唐,到了宋代爆竹已流行於朝野了。在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書)中載有:“除夜燒盆爆竹與照田蠶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靜為吉”。南北朝梁時,宗懍在一文中,又有“正月初一(春節),……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的記載。 "到了明、清時代,我國爆竹煙火已很盛行。每逢婚喪喜慶或逢年過節,人們都要燃放爆竹煙火,拜神祭祖,表示慶賀,求神靈祖先“保佑”全家順序,萬事如意 [5] 

年味吃年夜飯

年夜飯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農曆除夕晚餐。年夜飯來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禮。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敍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團年飯”,除閤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團年飯是過春節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祭祖、拜神,香燭燒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有計)、魚(寓年年有餘)生菜(寓生財)、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4] 
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説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
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長面
也叫長壽麪,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
年糕
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於宋代,盛於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 [5] 

年味收壓歲錢

壓歲錢 壓歲錢
壓歲錢,春節習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着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 [4-5] 

年味守歲

晉周處《風土記》:“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敍 [5] 

年味拜大年

拜年是自古就傳承下來的年節文化傳統,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4-5] 

年味穿新衣

正月初一穿新衣,是歷代注重的一個過年習俗。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裏説,正月初一“長幼悉正衣冠”。古時人們在初一早上雞剛打鳴就起來了,首先在庭院前燃放爆竹,以震懾山妖鬼怪,然後穿上新衣服的全家老小按長幼順序相互拜賀。過年了,穿新衣,不僅寓意着新的開始,也藴含着求吉避兇的美好心願 [5] 

年味觀點

一直以來,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過年的大幕就被徐徐拉開,當日的掃塵和祭灶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此後,臘月二十六“殺年豬”、臘月二十七“洗福祿”、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等,營造出濃濃的過年氛圍。而除夕之夜,貼年紅、祭祖、團年飯、守歲等習俗,則將過年推向了高潮,門神、年畫、壓歲錢等,都是人們喜愛的傳統文化活動,並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2]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也是好戲連台。正月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這就是拜歲。春節早晨,開門也有講究,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同時,初一的上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了。正月初二則是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髮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正月初二還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岳母拜年……此外,還有正月初五迎財神、開市,正月初六送窮鬼,正月十二搭燈棚,正月十三舞獅、逛廟會等等,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2] 
可以説,春節是最為盛大的全民狂歡節,衍生出一系列系統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系。然而,因為不少傳統文化傳承不夠,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春節變為“吃貨節”,認為春節的精髓就是“吃”。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況下,平常都能吃到美味,所以春節的年味也就變淡了。因此,要想找回濃濃的年味,就必須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過一個“稀裏糊塗”的年,只有對春節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的瞭解和認識、認同,這個年才過得有意義。 [2]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