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首布

鎖定
平首布。空首布的銎(空首),由於工藝改進、簡化,而改為平首布,但通體小於空首布,重量也較輕。按形制之不同,可分為九類,即尖足布、類圓足布、類方足布、橋足布、方足布、鋭角布、圓足布、三孔布和長布。根據出土資料、文獻資料研究,可知平首布盛行於戰國中、晚期,流通於周王畿與韓、趙、魏、燕等國。布面都有文字,系地名或地名加其他文字,
背無文或有數字,然其用意尚不能明。秦統一後,為秦半兩所代替,布幣退出歷史舞台。
中文名
平首布
盛行於
戰國中、晚期
秦統一後
布幣退出歷史舞台
分    類
貨幣

平首布尖足布

多為聳肩、尖足、方襠,由尖足空首布蜕變痕跡明顯。平肩者極少。有大、小二種,然具體面文不同,或僅有大型、或僅有小型,或大、小型都有。大品稱“大尖足布”,以區別於小品。
尖足布的發展型,有兩種。除都繼承尖足布紋飾外,其外形輪廓,不同於尖足布,或類似方足布,或類似圓足布。然與方足布、圓足布相比,其紋飾又不相同。這兩種型制的發現命名,乃鄭家相於新中國建立前夕所發現並予以命名的。除鄭氏外,察覺這種差異者不多。因此,見於着錄時,或竟混雜於方足布或圓足布之中,蓋僅據外形輪廓,而未知紋飾有異;也有的紋飾同於尖足布,而將兩者雜於尖足布之中。有人以為方足布系尖足布的發展型,布類方足布為過渡型,然難於成立。

平首布類方足布

形制見上文所述。

平首布類圓足布

形制見上文所述。
(4)橋足布
布文多數都有祈字,因又稱祈布。在乎首布中,其厚重是獨一無二的。大小輕重不一,明顯分等。有二釿 、一釿、半釿三種,流行於魏國境內。
(5)方足布
方肩、方足,間有聳肩者。面背俱有周郭,少數背平夷。面有一直紋,上通於首,偏左、偏右不定。文字在直紋左右,若由左右兩部組成之字,常夾直紋於中間,更有借直紋組合成字者。背有一直紋在中,左右各一斜紋,下達於足。背無文,或有數字以及“左十”、“右十”、“左”、“右”等字。面文皆為地名。體小而薄,銅質略勝於尖足布,不易折斷。部分有大小兩種,為兩等制。

平首布鋭角布

平肩、方足,首之頂部有兩鋭角突出於左右,因名鋭角布。有大小兩種,大品方襠,面背紋飾同方足布,然布身博大,布文僅三四種;小品襠作等腰三角形,面有直紋兩道,分別由首之邊郭延長達兩足,面文只有兩種。
布文“盧氏金匕”,舊釋“盧氏涅金”,面背俱有周郭和紋飾。通長69~70毫米、足寬41~43毫米,重18~19.5克。為大品,小品未見。盧氏,名,戰國韓地,今河南省盧氏縣境,或河南省陝縣東南。金匕為《中國曆代貨幣大系》釋文,無角説。同書又據舊釋“盧氏涅金”,解説:“涅”,地名,戰國趙地,今山西省武鄉縣西北。盧氏説見上。布文既有地名“盧氏”又有地名“涅”,然未作解釋。布文“垂”,面無中央直紋,背文有數字。通長50—52毫米,足寬31毫米,重9—10克。垂,地名,作垂,戰國韓地,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戰國韓國鑄幣。

平首布圓足布

圓首、圓肩、圓足、圓襠。面無紋飾,背有二斜紋在布身左右,斜紋間距上窄下寬,面背俱有周郭。有大、小兩種,或大、中、小三種。面文兩種。

平首布三孔布

圓首、圓肩、圓足、圓襠,同圓是布,唯有首及兩足,各有圓形穿孔一,因名三孔布。有大小兩種,為兩等制。大晶背“兩”字,小品背“十二朱”。三孔布發現較晚,傳世品極稀,且在新中國建國以前,流出國外者頗多,日本銀行所藏三孔布,即二十枚左右。向無出土記錄。1984年4月,在山西省朔縣出土的宋子三孔布,為有出土紀錄之始,彌足珍貴。三孔布斷代歸屬,向有趙國鑄,秦佔趙地後鑄,中山國鑄。三説中,資料論,似為戰國晚期鑄,可能屬趙。

平首布長布

平肩、方足、方襠,體形狹長,首有一圓穿孔。布文“殊錢當忻”四字。通長101—130毫米、寬31~35毫米,重31~34克,最重者可達40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