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頭山村

(雲南省宣威市格宜鎮平頭山村)

鎖定
平頭山村,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1.00公里,距離鎮15.00公里, 國土面積0.43平方公里,海拔1960.00米,年平均氣温13.10℃,年降水量1098.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有耕地172.30畝,其中人均耕地2.05畝;有林地214.5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户32户,有鄉村人口106人,其中農業人口106人,勞動力7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7人。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8.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65.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中文名
平頭山村
行政區類別
雲南省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地理位置
雲南省宣威市格宜鎮
面    積
0.43 km²
人口數量
106人

平頭山村村情概況

平頭山村隸屬於格宜鎮陸村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鎮東北邊,距離村委會1 公里,距離鎮15公里,。國土面積.43畝,海拔1960米,年平均氣温13.1 ℃,年降水量1098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有耕地222.3畝,其中人均耕地2.05畝;有林地214.5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户31户,有鄉村人口105人,其中農業人口105人,勞動7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0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6.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3261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平頭山村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2.30畝(其中:田0.00畝,地172.30畝),人均耕地2.05畝,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214.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0畝,主要種植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99.90畝。 [1] 

平頭山村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1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7.8萬元,佔總收入的49.47%;畜牧業收入15.47萬元,佔總收入的 27.5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7頭,肉牛10頭,);林業收入1.9萬元,佔總收入的 3.38.%;第二、三產業收入3.54萬元,佔總收入的 6.14%;工資性收入3.48萬元,佔總收入的6.19%。農民人均純收入326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人(佔勞動力的 28.57%),在省內務工9人,到省外務工6人。

平頭山村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1户通自來水,沒有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的農户。有31户通電,有10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26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32.25%和83.8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30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30户(分別佔總數的96.77%和 96.77%)。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公里。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6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2] 

平頭山村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主要銷售往本縣。2011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5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水果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

平頭山村人口衞生

該村現有農户32户,共鄉村人口106人,其中男性65人,女性41人。其中農業人口106人,勞動力79人。  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 距離村委會衞生所1.00公里,距離鎮衞生院15.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户0户。

平頭山村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陸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格宜鎮一、二中。該村距離小學校1.00公里,距離中學15.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3人,中學生7人。

平頭山村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2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7.3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6.9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460個(勞均4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平頭山村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4人,女黨員0人。 團員6人。

平頭山村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基礎設施薄弱,貧困人口比較多,經濟發展滯後;電視、電話等通訊設備簡陋,產業結構單一,小區氣候複雜,土地貧瘠,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領導和強化科學培訓,增強村民科技意識,培養和發展 新型產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