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頦海蛇

鎖定
平頦海蛇(學名:Hydrophis curtus)是眼鏡蛇科、平頦海蛇屬前溝牙類毒蛇。全長692~915毫米,尾長約為全長的1/10。頭較大,吻端超出下頜,軀體粗壯,前後粗細差別不顯著,尾側扁如槳。背面黃褐色,腹面淺黃白色,有50個左右的寬大暗褐色斑,背寬腹窄,從側面看,略呈三角形。體鱗六角形或近方形,平砌排列,鱗片具稜。 [3] 
平頦海蛇是所有海蛇中分佈最廣泛的物種之一,它從波斯灣/阿拉伯灣到澳大利亞東部,包括整個印度海岸線、緬甸、泰國、南中國海、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都有分佈。雜食性,其飲食包括許多種底棲、底層和中上層魚類,以及魷魚和甲殼類動物。性温和,僅在激怒時會反擊撕咬。 [4-5] 
平頦海蛇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2]  ;被入列《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  。平頦海蛇毒性遠高於陸地蛇,有極高的研究和開發價值。蛇毒富含酶、毒性蛋白和活性肽等多種活性物質,長期以來都是理論研究開發的熱點。 [4]  [6-7]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中文名
平頦海蛇
拉丁學名
Hydrophis curtus
外文名
Spine-bellied Sea Snake
同義學名
Lapemis curtus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眼鏡蛇科
平頦海蛇屬
平頦海蛇
亞    目
蛇亞目
亞    科
海蛇亞科
亞    種
0 [8] 
命名者及年代
(Shaw, 1802)

平頦海蛇動物學史

平頦海蛇以前學名為“Lapemis curtus”,然而,最近對15屬39種海蛇物種的分子系統發育研究表明,相對於其他幾個屬,Hydrophis廣泛地是異系的(Sanders等人,2013)。作者建議拆除大多數單型屬PelamisEnhydrinaAstrotiaThalassophinaAcalyptophisKeriliaLapemisDisteira,而不是建立多個新屬,併為這些分類羣識別一個屬Hydrophis(Sanders等人,2013)。這種分類系統避免了混淆,更好地反映了這些蛇最近非常迅速地多樣化的歷史。 [4] 
平頦海蛇有時被認為是兩個物種,一個是分佈在印度洋的“H. curtus ”,另一個是生長在東南亞和澳大拉西亞的“H. hardwickii”(Smith 1926,Cogger 2000)。基於整個物種地理範圍內種羣中大量個體的形態學分析不支持這種劃分(Gritis和Voris 1990)。然而,分子數據顯示,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種羣分支之間存在着深刻的差異(Ukuwela等人,2014)。需要進一步的工作來確認該物種在其範圍內的身份,但暫定只有一個物種,即“Hydrophis curtus”。 [4] 

平頦海蛇形態特徵

平頦海蛇
平頦海蛇(2張)
平頦海蛇尾長全長692~915毫米,尾長約為全長的1/10。頭較大,吻端超出下頜,軀體粗壯,前後粗細差別不顯著,尾側扁如槳。背面黃褐色,腹面淺黃白色,有50個左右的寬大暗褐色斑,背寬腹窄,從側面看,略呈三角形。吻鱗從頭背可以看見其上緣,上唇鱗7(2-2-3)枚;鼻鱗較大,鼻孔開口於其後半;眼背側位,沒有頰鱗,有時前額鱗外側分裂,形成假頰鱗;眶前後鱗各1枚,顳鱗2枚+3枚。體鱗六角形或近方形,平砌排列,頸部23~34行,在軀體最粗部27~39行,鱗片具稜,腹鱗兩側各4~5行,體鱗大而稜強,成年雄性腹鱗兩側各數行體鱗的稜棘特別發達;腹鱗92~181枚,體前部者清晰可辨,後部漸小甚至缺如。 [3] 
平頦海蛇 平頦海蛇

平頦海蛇棲息環境

平頦海蛇屬於小型海蛇,廣泛的分佈在熱帶淺水棲息地,包括海灣、河口、大陸架和軟沉積物上方,以及珊瑚礁附近的海草棲息地。它與許多軟質沉積物類型有關,包括沙子、泥質沙子和泥漿。它有時會上升到河流中,因此也出現在淡水棲息地。一般生活於近岸5千米內的海礁區,喜歡待在沙底或者泥底的渾水中,有些喜歡在珊瑚礁周圍的清水中活動。通常出現在4至40米的深度範圍內(Redfield等人,1978年),但被認為深度可達55米(Dunson 1975年)。 [4-5] 
平頦海蛇

平頦海蛇生活習性

多數以掘穴為生,雜食性,其飲食包括許多種底棲、底層和中上層魚類,以及魷魚和甲殼類動物。喜歡羣居生活,一方面有利於捕食獵物,二是能互相照應,而且喜歡結羣生育後代。性温和,僅在激怒時會反擊撕咬。 [4-5] 

平頦海蛇分佈範圍

平頦海蛇地理

平頦海蛇是所有海蛇中分佈最廣泛的物種之一,它從波斯灣/阿拉伯灣到澳大利亞東部,包括整個印度海岸線、緬甸、泰國、南中國海、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都有分佈。據報道,在新喀里多尼亞的一個未知地點發現了該物種的一個個體,但尚不清楚該地區是否存在平頦海蛇的繁殖亞羣。 [4] 
由於其最佳棲息地類型和獵物種類繁多,該物種具有相當大的分散能力。種羣遺傳數據表明,H.curtus在澳大利亞和東南亞經歷了最近或突然的種羣擴張(Ukuwela等人,2014)。遺傳數據還表明,更深的水域似乎是該物種擴散的障礙(Lukoschek等人,20072008;Ukuwela等人,2014)。 [4] 

平頦海蛇國家

分部國家: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福建、山東、台灣等地沿海)、印度(尼科巴羣島、安達曼羣島)、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科威特、馬來西亞、緬甸、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卡塔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 [3]  [4] 
存在不確定:新喀里多尼亞。 [4] 
平頦海蛇分佈圖 平頦海蛇分佈圖

平頦海蛇繁殖方法

平頦海蛇表現出顯著的大小二型性,雌性的吻孔長度大於雄性(Fry等人,2001)。在澳大利亞,雌性可能每年繁殖一次,幼崽在懷孕6~7個月後於3月至6月出生,平均每隻雌性4.3只幼崽(Fry等人,2001)。在一年中的特定時間,懷孕的雌性似乎會聚集在海灣和河口等有遮蔽的區域(Udywer等人,2016,A.Lobo pers.comm.2009)。澳大利亞的調查表明,平頦海蛇繁殖主要選擇海草區,這表明這些棲息地為近海環境中的海蛇提供了關鍵資源(Udywer等人,2016)。 [4] 

平頦海蛇保護現狀

平頦海蛇種羣現狀

平頦海蛇 平頦海蛇
平頦海蛇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廣泛分佈的物種。它是整個海域拖網捕魚中最常見的海蛇物種之一,在東南亞也可以直接捕撈到。有資料表明亞洲種羣數量有所下降,但全球範圍內並不認為它受到威脅。該物種被列為最不受關注物種(無危)。澳大利亞和泰國灣擁有最全面的平頦海蛇種羣空間和時間信息。 [4] 
在亞洲的整個範圍內,平頦海蛇也非常豐富。20世紀60年代末在泰國灣進行的一項廣泛研究表明,它佔拖網捕撈的所有海蛇的80%以上(總共5311條中有4305條;1974年)。還有調查表明,在從海灣捕獲的所有海蛇中,平頦海蛇和青環海蛇(C. cyanocinctus)佔85%以上(Cao等人,2014)。2002年和2003年,在印度果阿海岸,共有194次拖網捕魚,捕獲了約165只平頦海蛇(Lobo等人,2005年)。在波斯灣,平頦海蛇也被認為是捕獲的最常見的海蛇(Rezaie Atagolipour等人,2016)。 [4] 

平頦海蛇保護級別

平頦海蛇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 
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ver 3.1——無危(LC)。 [4] 
2021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2]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平頦海蛇威脅因素

平頦海蛇面臨兩個直接威脅:漁業副漁獲物和定向收穫。此外,平頦海蛇在其活動範圍內還容易受到棲息地喪失和氣候變化的間接威脅。 [4] 

平頦海蛇主要價值

平頦海蛇在亞洲被捕獲用於各種目的,包括人類和動物食物、藥用和使用它們的皮。此外,平頦海蛇毒性遠高於陸地蛇,有極高的研究和開發價值。蛇毒富含酶、毒性蛋白和活性肽等多種活性物質,長期以來都是理論研究開發的熱點。 [4]  [6-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