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

鎖定
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是傳統文化的積澱,反映了本地的宗教信仰和民風民俗,是道教內涵向外延伸的演藝形式。在祭告神靈,祈求消災賜福,鍊度亡魂等過程中,道教音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眾通過外向行為的有聲表現來表達其內向敬道悟道的宗教情感,以此來滿足祈求、祝願和悼念等心理需要。 [1] 
中文名
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
所屬宗教
道教

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歷史沿革

平陽東嶽觀始,建於宋英宗治平3年(1066),歷史文化底藴深厚,香客如雲,煙霧繚繞,唸經聲不絕於耳,鼓聲、磬聲、木魚聲響徹雲霄,東嶽觀道教音樂流傳廣泛、不但全國聞名,而且流傳台灣及日本東南亞各國。 [1] 

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風格特色

平陽的宗教音樂大致可分為三種:道教龍門派的“十方板”,正一派的“子孫板”,釋教的“和尚板”。十方板又稱十方韻、全真正韻,是東嶽觀道教樂聲樂部分的主體,也是全真道教樂典型的傳統曲目,由薛圓順和林圓丹於清末光緒初年從黃岩大有宮傳至平陽;東嶽觀道教樂聲樂部分的第二個組成因素是子孫板。
東嶽觀中元普度道場儀式包括早課、發奏、開五方、禮懺、進表、諸真朝、五師供、焰口等。其中以《焰口》科儀為重點,把道場推向高潮,《焰口》科儀音樂豐富,除十方韻外,還吸收大量民間音樂及地方戲曲音樂,表演上亦頗有特色,如踏罡、捏訣、書諱等,既有神秘性又具有可觀性。
東嶽觀道教音樂旋律獨特,唱腔多樣,以熟練的重複變奏手法在有限的音樂詞庫中取出適用的詞彙以滿足不同齋主對科儀的不同要求,藝術價值不可低估。 [1] 

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傳承現狀

東嶽觀道教音樂在全國道觀中保持得最完整,北京白雲觀、杭州抱朴道院都採用該音樂。經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研究員徐宏圖和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曹本治對東嶽觀道教音樂進行採訪,全面記錄,並在台灣出版《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研究》一書,向國內外發行。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和重視。該音樂被平陽縣人民政府作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