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陰永濟橋

鎖定
平陰永濟橋,原名浪溪橋,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老城,跨浪溪河上,距縣城25公里,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是濟南市現存最大跨度的古石拱橋。 [6-7] 
平陰永濟橋為單孔拱券形石橋,寬5米,長40米(包括兩邊的引橋),高3.5米。橋洞由青石拱券砌成,孔徑水上最大跨度為8米,兩側橋洞上端各砌一浮雕龍頭,橋面鋪石板,中部高,兩端低,成弧形狀。橋兩側由方體望柱和欄板構成橋欄,欄板30塊,上刻花卉圖案。在橋欄兩端引橋部砌石牆,與橋欄相連接。 [3]  [5]  平陰永濟橋將橋樑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結合的典型,為平陰、東阿的交通運輸及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7] 
1995年12月20日,平陰永濟橋被濟南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3年3月5日,平陰永濟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中文名
平陰永濟橋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老城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46-3-44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平陰永濟橋歷史沿革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知縣秦昂修建浪溪橋。當時為三孔石橋,後來因為發大水被沖壞。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橋體改建,“以木一空,高四丈”,更名“永濟橋”。
明隆慶三年(1569年),重修,橋高稍減。 [7]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知縣李時馥乃迭石為一空,修葺平坦如地。
清道光三年(1823年),邑人閆廷槐、孟尚泰、劉萬鰲、於萬英等募修。 [3]  [5] 

平陰永濟橋建築格局

平陰永濟橋為單孔拱券形石橋,橋長55米,寬6.25米,高3.5米,全部用青石砌成,孔徑水上最大跨度為8米,兩側橋洞上端各砌一浮雕龍頭,橋面鋪石板,中部高,兩端低,成弧形狀。橋兩側由方體望柱和欄板構成橋欄,欄板30塊,上刻花卉圖案。在橋欄兩端引橋部砌石牆,與橋欄相連接。大橋橋面兩側石欄,欄板上雕刻着雲朵圖案。石欄與石欄之間,有一石柱。 [3]  [4]  [6] 
平陰永濟橋

平陰永濟橋文物遺存

石獅 石獅
平陰永濟橋石欄板與石欄板之間各有16根方形石望柱。石橋兩側中部石望柱的柱頭上,雕有7對石獅和1對石猴。石柱頭上雕刻的獅子神態各異,有立有坐, 有威武的雄獅,也有慈愛的雌獅, 有的表情活潑可愛,有的則莊重威嚴,有的左掌拿球,有的右掌扶球,還有雙掌抱球的石獅。在橋東第五根石柱頭上,雕刻着的一對石猴,南側柱頭的石猴為坐姿公猴,北側柱頭的石猴則為單腿跪姿母猴,石猴的頭和四指已殘缺。 [7] 

平陰永濟橋歷史文化

  • 唱曲
當地人把平陰永濟橋的石刻編成小唱:“十八個獅子一對猴,二八一十六個蘑菇頭,獨石一百零八塊,南北三十個流水溝。” [4]  [6] 
  • 相關記載
東阿鎮老城由於浪溪河中流,城分東西。中間有一座大石橋橫跨溪上,以濟車馬行人。橋型非常雄偉,南北望去橫卧如虹,遠近馳名,大橋名狼溪橋。《泰安府志》載:狼溪橋明弘治修建,嘉靖年間更名“平陰永濟橋”。 [4]  [6] 

平陰永濟橋價值意義

平陰永濟橋經歷4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損傷,仍然為一處融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罕見建築物。 [4]  [6]  平陰永濟橋的雕刻藝術體現了明朝大氣、精緻和細微的藝術特色,是將橋樑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結合的典型,平陰永濟橋為平陰、東阿的交通運輸及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7] 

平陰永濟橋文物保護

1995年12月20日,平陰永濟橋被濟南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3年3月5日,平陰永濟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平陰永濟橋旅遊信息

  • 位置
平陰永濟橋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老城。
  • 交通
平陰縣人民政府距離平陰永濟橋約20千米,駕車前往約3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