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遙城牆

鎖定
平遙城牆,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前782年),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 [1] 
平遙城牆高約12米,平均寬5米,東南隅有文昌閣、魁星樓,東城牆頂部有點將台。城牆上72堞樓,3000垛口,寓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藴含豐富儒家文化內涵。古城牆集防禦功能、文化功能於一身,體現了明清時期中國北方城池典型特點,承載厚重的歷史文明,是平遙古城重要的載體。 [7] 
1988年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平遙城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997年12月3日,平遙城牆、官衙、街市、民居、寺廟作為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 
中文名
平遙城牆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3-0060-3-00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平遙城牆歷史沿革

平遙城牆最早修建於西周宣王(前827~前782年)時期,史書雲:“周宣王時,平遙舊城狹小低矮,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駐兵於此,筑西北兩面。”
明初,退居漠北的蒙古貴族不甘心失敗,不斷伺機南下擾犯。為了有效地抗擊和防禦北元的進犯,明朝在山西的大同、太原、偏頭關三處駐紮了數以十萬計的重兵,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新加修了平遙城牆,並把周宣王時的純夯土城牆外表全部用磚砌築,從而使西周時“九里十八步”的狹矮土城牆擴展為“城周十二里八分四釐”的堅固磚城牆。 [1] 
清咸豐元年(1851年),平遙城中二十四位最著名的商人出資重修平遙城牆。 [3]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13日,日本侵略者佔據平遙後,城牆始遭人為破壞。東城牆南段,彈痕累累。到1948年,6座城樓被拆毀,在舊址上建起碉堡;4座角樓被拆,夷為平地;72座敵樓殘存僅三;全城半數以上的馬面裏外挖通,築起射擊孔洞;下東門甕城之重門改為西向。 [1] 

平遙城牆建築格局

平遙城牆呈方形,周長6.4公里,高約12米,平均寬5米,牆身內填土夯實,外砌青磚,頂部鋪磚排水,外牆每隔5米築有敵台1個,四角各有角樓1座,東南角建有奎星樓1座。城牆上築有垛口3000個,小敵樓72座,這是孔夫子弟子3000、賢人72的象徵。平遙城門向外突出,有裏外2門,呈甕形。城門共6座,南北各1座,東西各2座。平遙城仿照烏龜的形狀修建。南門是龜頭,南門外的2眼水井是龜眼,東西4門分別向南門的方向彎曲,活像烏龜的四腳向前爬行,北門外門向東彎曲,酷似龜的尾巴向東甩去。城外有護城河,深、寬各4米,6座門外均有吊橋。 [2] 

平遙城牆主要建築

平遙城牆甕城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甕城是建在城門外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平遙古城的甕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夾角(南門和下東門除外),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翁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甕中捉鱉。 [6] 

平遙城牆城樓

城樓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6] 

平遙城牆角樓

角樓建於城牆四角上的樓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角樓分別指西北角的“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東南角的“凝秀樓”。 [6] 

平遙城牆點將台

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
點將台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牆頂上,現為磚砌高台。相傳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後,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獫狁,連戰連捷,後奉命屯兵今之平遙,增築城牆,並在此訓練士卒,點將練武。明代中葉,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在尹曾點將閲兵的地方修築了高真廟。明清維修城牆時一併將“高真廟”連成一體,是城頂寬闊的高台,詩曰:“層台百尺縣城連,吉甫勳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戰壘,龍旗怯意出車年”。 [6] 

平遙城牆護城河

護城河即圍繞在城下的濠溝。遠古人類為了防禦外敵侵擾,在聚落四周掘塹挖濠,隨之形成的帶狀高地,使人們受到修築牆垣的啓示。城濠的產生則可視為最初夯築城垣時,就地取土的結果。濠內積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難以逾越的一道防線,“惟城圍民,惟池圍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護城河”稱。吊橋是橫跨在護城濠上的木板橋,橋面向外的一端結有繩索,通過滑輪、絞盤可隨時將橋面吊起,以斷來路。 [6] 

平遙城牆馬面與敵樓

“馬面”是城牆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為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稱。“馬面”之設,既增強了牆體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衞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夫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平遙城牆每隔60~100米即有馬面一個,馬面上築有瞭望敵情的樓櫓,稱“敵樓”。據舊志稱,明代初年重修平遙城牆時,僅建“敵台窩鋪四十座,明隆慶三年(1569年),增至94座,明萬曆三年(1575年),在全城以磚石包城的同時,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72座,後經歷代修葺,遺存至今。”敵樓平面呈方形,佔地10.24平方米,雙層,四壁磚砌,硬山頂,筒板瓦覆蓋(太和門甕城左右的兩敵樓頂有脊飾),底層面向城內的一面闢拱券門,樓內設木樓梯,上層置樓板,樓上四面各開拱券窗兩孔。仰望那一座座敵樓,如同林立的崗哨,莫不令人敬畏。樓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數的敵樓,尚且正對着城內的某條街巷,從中進行監控。可見不論在平時和戰時,敵樓又具有治安防範的功能。 [6] 

平遙城牆歷史文化

平遙城牆名稱由來

據山西《平遙縣誌》記載,西周大將尹吉甫北伐儼狁曾駐兵於此,原為夯土城垣。平遙,遠古時期為帝堯的封地,史稱“古陶”。春秋時置中都於此。漢置京陵縣並築京陵城。北魏時因避魏武帝拓撥燾名諱,改“平陶”為“平遙”,並築城池。 [3] 

平遙城牆傳説軼事

平遙古城素有“龜城”之稱,靜卧汾河東岸、太嶽山北麓,突出了長生不老、固若金湯的寓意。整個城池以市樓為中心,由城牆和大街小巷組成一個龐大的八卦圖案,有如龜背上的壽紋。傳説古城六座城門各有象徵和寓意:南門(迎燻門)為龜頭,面向中都河,可謂“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修建,以此為勝”,南門外原有水井兩眼,喻為龜之雙目;北門(拱極門)為龜尾,是全城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經此流出;東西四座甕城兩兩相對,上西門(永定門)、下西門(鳳儀門)和上東門(太和門)的外城門向南而開,形似龜之三足向前曲伸,惟有下東門(親翰門)的外城門徑直向東而開,據説是古人建城之時,怕“龜”爬走,而將其左後腿拉直,並用繩索拴在城東8千米處的麓台塔上。古城築城作龜形,概出自遠古時代以龜甲卜宅相地的濫蕩,加之龜在民間信仰中為一靈物,是長壽永久的象徵,以城市附會龜形,取其吉祥之意,以達成一種良好的願望。 [3] 

平遙城牆文物價值

平遙城牆,設計之嚴謹、工藝之精美、形體之完整,令人歎服。而更令人驚歎的是它還藴涵着傳統文化。城牆上設置的3000個垛口、72座堞樓,象徵着孔子周遊列國講學時的3000弟子、72賢人。一座軍用城牆,點綴以文道設施,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左祖右社、文武交相映輝的建築風格。 [1] 
平遙城牆形體高大渾厚、雄偉壯觀,作為古代軍事防禦建築,仍屹立在古城平遙,本身就説明了從事這一偉大工程的工匠師們已經掌握了從總體佈局、城牆上各類建築單體造型、牆體幾何圖形尺寸的選擇到牆體結構和排水設施等一整套設計理論和嚴格的施工管理辦法。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連同近年修復城牆以來發掘的遺址,都為當今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和先進科學儀器設備對平逼古城牆軍事防禦體系和相應的古代建築技術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5] 

平遙城牆建築技藝

平遙城牆綜述

平遙城牆的最大特色是內部用土夯實,外表全部用磚砌築,最底層用石灰、土和糯米混合夯打而成。 [5] 

平遙城牆基礎做法

平遙城牆的基礎做法是用自然土夯填,其槽寬為牆底寬的1.2~1.5倍,基礎露明地面0.30~0.50米,外牆基槽寬3~4米、深1米,底層為夯實的黑黏土,其上鋪條石兩層,條石間以鐵鑄件連接。 [5] 

平遙城牆牆體做法

平遙城牆的牆體做法是內築夯土、外包磚砌體。明代牆段的夯土層中曾發現有木栓,直徑0.06~0.07米,平面分佈的間距為2~3米,每2米為一層,在清代修築的牆體中沒有這一做法。夯牆全部由人工夯築,圓夯、夯窩直徑0.15米,深0.02~0.03米,夯層為0.12~0.15米。
夯土牆的外側包砌有擋土磚牆,平遙城牆牆體磚規格為0.35x0.17x0.77米,均為手工青磚,砌法為一順一丁,縱橫平鋪,灰漿是石灰膏,內層1:3石灰砂漿砌築,擋土牆內側每隔5~6米築有0.53x0.8米的磚砌內垛,擋土牆厚度由底至頂分別為0.87米、0.7米、0.53米,各層高度約佔牆體總高的三分之一,與夯土聯結為一體。擋土牆收分為15%~20%。 [5] 

平遙城牆馬面做法

平遙城牆每隔40~60米間築有一座突出牆體的墩台,俗稱馬面,平面作方形或長方形不等,其磚規格是0.29x0.14x0.53米。馬面之正側均有收分,正面坡度為15%~17%,側面坡度6%~7%,磚砌體的厚度為0.6~0.7米。 [5] 

平遙城牆擋馬牆與女牆

平遙城牆頂部一律為平鋪海墁,海墁以下為20~30釐米厚的3:7灰土,散水於裏牆,磚砌散水寬2~2.5米,通過磚砌排水溝槽流人城內馬道牆根,水溝槽頂部與底部各現澆1.5x1.5x0.15米水泥板一塊,表面鋪磚掩埋,提高防滲力。另外,城牆外部牆腳築有1米高的散水台階,俗稱“小城牆”,寬2~5米,台階面層為半磚側鋪,排水坡度為5%~6%。 [5] 

平遙城牆文物保護

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平遙城牆為省一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1979年底,國家對平遙城牆實行全面保護,開始大修,並逐年撥款,逐段修復。 [1] 
1988年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平遙城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981年到1993年,國家和當地政府加大了修復保護力度。平遙城牆累計投資550多萬元。 [1] 
1997年12月3日,平遙城牆、官衙、街市、民居、寺廟作為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 

平遙城牆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平遙城牆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 [3] 
  • 交通信息
飛機:如果想乘坐飛機前往平遙,一般先飛至太原市武宿國際機場,從太原市再轉乘長途客車或火車前往平遙,不管是乘坐長途客車或者是火車,都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就能到達。從機場出來的機場集團公司站乘坐201路可以到達太原建南汽車站、太原汽車站以及太原火車站,從此三處出發均可直達平遙。
火車:平遙火車站位於古城的西側,離古城西北城角僅300米。到達平遙的火車都是過路車,除山西省內城市外,從這裏乘坐火車出發還能夠直接到達北京、重慶、廣州、成都、西安、呼和浩特、蘭州、唐山等地。
客車:平遙古城公路比較發達,不過由於平遙汽車站主要運營省內線路,所以從太原中轉客車去平遙最為合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