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民路

鎖定
太原市有不少走向特別的街巷,如:五拐巷,呈雙W走向,須拐五次彎,才能從這個巷口走到那個巷 口。而萬字巷,又呈佛家萬字走向,簡直像座迷宮。我們將要述敍的“平民路”,則呈T字走向,全長 660多米的一條街,有三個路口,由西口出通往綠柳巷,由東口可達解放路,至於南口則在後營坊街,隔 街與前營坊街相望。
中文名
平民路
外文名
Civilian road
地理位置
太原北城門外城郊
全    程
660多米

平民路發展歷史

平民路
平民路(20張)
如今的平民路一帶,在明王朝之前,是太原北城門外城郊,及至明初擴建太原城時,圈入城中,地處城內西北隅。在整個明清兩代的500多年中,這裏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開發和利用,是一片人跡罕至、雜草叢生、狐兔出沒其間的荒野。直至民國之初,依然如故,後營坊街便是地處最邊緣的居民住宅。再向西去,即今平民路故址,則是菜農墾植的菜地,因其臨近後營坊街,俗稱“後營坊菜園”。
1924年8月,即民國13年秋,平民中學購買了這裏的空地,創建了校舍,而後才不斷有民户遷來,修房築舍,漸成街巷,並以平民中學的校名作為街名,取名“平民路”。有人曾説,平民路是因為這裏多為城市平民聚居,故名,實是穿鑿附會之説。

平民路平民中學

全稱“私立太原平民中學校”,是以北京大學熱心於社會教育事業的山西籍學生為主,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的一部分晉籍學生,捐款集資聯合創辦的一所私立普通中學校。該校於民國11年(公元1922年)春季在北京中國大學大禮堂召開發起人籌備大會,確定校名。並於同年4月30日,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召開了第一次董事會,決定回晉籌辦一切。也就是在這一年的月1日,平民中學正式在太原的精營西邊街開辦並召收學生。二年之後,平民中學的新校舍竣工於後營坊街的北畔(即今平民路山西化學廠宿舍至營坊街小學一帶)。自此,該校逐年擴大,屢增新舍與設備,遂漸成為太原成績良好、校舍新穎的私立中學,校譽鵲起於晉陽大地。抗日戰爭爆發後,平民中學先後移址徐溝、臨汾、運城、西安,以及陝西的固縣、漢中的南鄭,頑強地堅持了下來。抗戰勝利後,始遷人北京。但是,因原校名難以備案,選改用原北平“私立大成中學校”的名義招生,落址於北京鼓樓西清末攝政王府。直至北京和平解放,交由國家統一管理。平民中學就這樣從太原的大地上永遠消失了,但是,因它的創建而產生的平民路,卻傳衍了下來。每當人們追溯平民路的產生、命名和歷史淵源時,始終沒有忘記,在災難深重的20世紀20年代初,曾有那麼一批有識之土,在自己學得文化知識後,沒有忘記故土的人們,他們為發展山西和太原的教育事業,捐資集款,奔走相告,創辦了一所育人育才的學校。這所學校培養出的人才雖然是有限的,但是,這種精神,這種行為,永遠銘記在太原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