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民教育運動

鎖定
平民教育運動,中國五四運動時期的新教育思潮和實踐活動。民主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由提出“平民政治”、“平民文學”口號,逐步形成平民教育的思潮和平民教育運動。為一部分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發起。試圖通過提高平民,主要是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其他市民的文化知識水平,來消滅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後來運動發生分化。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逐步以工人羣眾為主要對象,創辦工人夜校和勞動補習學校,出版刊物,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和文化知識教育,引導和組織工人羣眾參加革命鬥爭。其代表是以鄧中夏為首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它“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 [1] 
中文名
平民教育運動
目    的
改造中國道路
發起者
青年知識分子
發生時間
五四時期

平民教育運動運動起源

平民教育運動 平民教育運動
平民教育運動,是五四時期,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為探尋改造中國道路而開展的運動。他們認為,中國的腐敗落後是因為教育 落後造成的,要拯救中國必須首先改良和革新教育,而改良教育的方向就是使全體人民都受到民主與科學的薰陶,尤其要使目不識丁的工農羣眾受到教育。
平民教育的真實精神就是求得社會中各分子的真正平等和真正自由,這是改造新世界的第一步。為此,很多青年知識分子發表鼓吹平民教育的文章,成立研究和從事平民教育的社團,在各地開辦業餘學校,為工人農民補習文化。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平民教育社和北京大學的平民教育講演團等,就是當時宣傳、研究與實行平民教育的著名團體。
但是,隨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鼓吹平民教育運動的人開始分化。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青年知識分子發展了平民教育的積極方面,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提高工人農民的覺悟和文化水平,同時對平民教育進行了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指出了教育救國論的錯誤之處。而另一部 分人也對自己過去極力鼓吹、宣傳和渴望實行的平民教育逐漸喪失信心,日益趨向於對資本主義教育的嚮往。總之,二者都背離了平民教育的初衷,這一運動遂流於破滅。
平民教育運動 平民教育運動
“五四” 運動前後, 一些愛國進步的知識分子在“擁護民主”的口號指引下,通過開辦平 民學校,開展爭取人民教育權利的進步運動。參加的人有信仰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而以信仰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所作貢獻較大。
毛澤東等於1917年11月,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校辦的工人夜校,是當時萌芽中的全國平民教育事業的前驅。李大釗於1919年 2月,在北京《晨報》發表的《勞動與教育問題》,大力呼籲多設勞工補助教育機關,使一般勞作的人也有均等機會去讀書,去看報,去補習技能和修養精神。同年 3月,鄧中夏等發起組織“平民教育講演團”,通過“以學就人”的露天講演和刊發出版物等形式,在城市、鄉村和工廠開展平民教育活動,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自覺心”。這一活動持續4年之久,是“五四”運動前後平民教育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

平民教育運動運動開展

1920年,各地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共產主義小組以及社會主義青年團陸續成立後,配合工人運動的開展,採取辦報刊、辦勞動補習學校和工人俱樂部的形式,使平民教育運動得到進一步發 展。
平民教育運動 平民教育運動
當時所辦的工人報刊,以1920年 8月創刊的上海《勞動界》、同年10月創刊的廣州《勞動者》和同年11月創刊的北京《勞動音》等週刊所起教育作用最大。
以《勞動界》為例,它用樸素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講明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價值的真理,揭露勞資對立,指出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和它尋求解放所須遵循的正確途徑。這對工人羣眾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的宣傳,啓發階級覺悟,教育工人羣眾組織起來爭取自由和解放,配合推動工人運動的發展,都作出了很大貢獻。
勞動補習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運用平民教育武器開展馬克思主義革命教育和文化補習教育的一種組織形式。鄧中夏負責籌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劉少奇等負責籌辦的滬西小沙渡勞動補習學校,都對工人羣眾開展了文化補習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工人組織工作,這些學校同毛澤東等辦的工人夜校一起,大力發展了以"無產階級的平民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運動運動發展

平民教育運動 平民教育運動
一 些持教育救國論的知識分子 ,也參加了平民教育運動。全國教育會聯合會1916年10月作出“注意貧民 教育案”的決議,1919年10月又作出“失學人民補習教育辦法”的決議。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也在1919年10月和12月,分別發刊《平民教育》週刊和《少年社會》,宣傳平民教育。1923年6月,陶行知、朱其慧等發起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 ,8月在北京清華學校召開第一次全國平民教育大會,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此後全國20個省區組成平民教育促進會,辦起平民學校、平民讀書處和平民問字處,還編印《平民千字課》等平民學校讀本,促進平民教育的發展。 [2] 

平民教育運動教育之父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1890年出生於四川省巴中城,1990年病逝於美國紐約。他是國際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運動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890年,晏陽初出生於巴中縣的一個世代書香門弟。在塾師兼鄉醫的父親的教育下,他受到儒家文化的薰陶。諳習時勢的父親也深知“書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學乃潮流所趨”,因此毅然將少年晏陽初送到幾百裏之外的基督教內地會創辦的西學堂接受新學。晏陽初先後在閬中、成都學習了算術、化學、物理、歷史、地理、英語等現代科學知識,還接觸到基督教文化,接受了洗禮。
晏陽初1913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1916年,他遠涉重洋,考入美國耶魯大學,研習政治學。
1918年夏天,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翌日,晏陽初就奔赴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戰場,參加為華工服務工作,“原想教育華工,沒想到他們竟教育了我。”他説,“我立志回國以後,不做官,不發財,將我的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
平民教育運動 平民教育運動
1920年,晏陽初回國。1922年發起全國識字運動,號召“除文盲,做新民”,當時在長沙招聘的100多個義務教員中,就有青年毛澤東。1923年,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長。此後,他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信條,一生致力於平民教育。晏陽初早期在舊中國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人民有“四大病”,即貧、愚、弱、私;至於救治之法,他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絕大多數人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衞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衞、衞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之目的;在實踐和工作方法上,他注重深入農村、社會調查、研究實驗、訓練人才、表證推廣。1926年至1936年,他在河北定縣進行了長達11年的鄉村平民教育實驗。
晏陽初在定縣平民學校授課 晏陽初在定縣平民學校授課
1940年,他創辦重慶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該學院後來併入西南師範學院。1943年,他補充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四大自由”,提出人民要有“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在當年舉行的“全美紀念哥白尼逝世400週年大會”上,鑑於晏陽初“將繁難的漢字簡化易讀,用書本知識開啓萬千不識字人的心智,用科學方法指導農民發展生產”,晏陽初與愛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起,被美國百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評為“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之一,他是惟一獲此殊榮的亞洲人。
1950年,晏陽初移居美國,移居美國之後,他以定縣實驗的基本經驗與中國平教與鄉建的理論為基礎,在泰國、菲律賓、印度、加納、古巴、哥倫比亞、危地馬拉等國,繼續為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奔走,指導推行田間實驗與社區教育,將初期的“除文盲,做新民”的口號擴展為“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
晏陽初與各國鄉村運動領袖合影 晏陽初與各國鄉村運動領袖合影
1955年,他又被美國《展望》雜誌評選為“當前世界最重要百名人物”之一,國際輿論給予他崇高的評價,稱讚他“是具有堅定信念與豐富想象力的英勇學者,是勞苦平民心智與精神的解放者”,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學家與人道主義者”。菲律賓總統、泰國國王都把自己國家的最高榮譽獎章頒發給他,以表彰他所作的傑出貢獻。
1985年8月,95歲高齡的晏陽初受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周谷城的邀請,終於回到闊別約35年的祖國。國家領導鄧穎超、萬里、雷潔瓊等熱情接見了晏陽初,並對其歷史貢獻給予原則性肯定。
1987年,美國總統里根給他頒發“終止飢餓終身成就獎”,稱“六十年來為剷除第三世界飢餓和窮困根源,你始終不渝地推廣和開拓着一個持續而綜合的計劃。”並祝賀他97歲誕辰。
1990年1月,晏陽初在美國紐約逝世,終年100歲,其部分骨灰就安放在晏陽初博士史蹟展覽館。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珍珠稱頌他“在世界黑暗之處點燃了一盞明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