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熟市第一中學

鎖定
常熟市第一中學是一所省級示範初中,創建於2002年,其前身是常熟縣立初級中學。學校地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熟城區的西隅,北對鬱鬱葱葱的虞山,西鄰碧波盪漾的尚湖,佔地近80畝,建築面積逾3萬平方米。校園內古木參天,四季如春,古典園林式的優雅環境和配套齊全的現代化教育設施交相掩映,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藴,有“蘇南校園一絕”之美譽。有關專家領導來校視察後,對這所年輕而又古老的學校讚歎不已,揮筆題詞“十里青山半入校,七溪綠水穿園過”――老校開春花。
中文名
常熟市第一中學
創辦時間
2002年
校    訓
做最好的自己
所屬地區
中國江蘇蘇州
在校學生
2743人
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本
前    身
常熟縣立初級中學

常熟市第一中學辦學規模

常熟市第一中學 常熟市第一中學
建校以來,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地發展,現有教學班50個,在校學生2743人。專任教師163名,其中蘇州市學科帶頭人1名,市級學科帶頭人15 名,市級教學能手 11 名,高級教師 28人,在讀研究生 2名。學校建有設施先進的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微機室、圖書館、藝術樓、體育館、塑膠田徑場、學生公寓樓、禮堂、餐廳及古色古香的園林,為學生全面成才和教師進行現代化教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常熟市第一中學所授榮譽

2003年完成創建情況:
常熟市第一中學 常熟市第一中學
常熟市常規管理示範學校
常熟市優秀家長學校
常熟市課程改革先進學校
常熟市合格退教之家
蘇州市健康學校
蘇州市教育信息化先進學校
蘇州市德育先進學校
常熟市第一中學 常熟市第一中學
蘇州市教育收費規範學校
江蘇省合格檔案室
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示範初中
2004年完成創建情況:
蘇州市教育收費規範學校
蘇州市教育信息化先進學校
蘇州市貫徹學校體育工作衞生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常熟市中學“三星級團校”
常熟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常熟市教育系統工會規範化建設優秀單位
常熟市藝術教育工作合格學校
2005年完成創建情況:
江蘇省生態教育實驗學校
蘇州市德育示範學校
蘇州市建設健康城市先進單位
蘇州市級優秀“青少年權維崗”
蘇州市教育工會先進集體
常熟市教育系統檔案工作先進集體
常熟市愛心助學先進集體
常熟市體育工作先進集體
常熟市綠色學校
2006年完成創建情況:
常熟市增強共青團員意識教育活動先進單位
蘇州市語言文字工作規範學校
江蘇省教育科技系統模範職工之家
常熟市明星團組織
蘇州市校務公開先進學校
蘇州市優秀家長學校
蘇州市貫徹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先進學校

常熟市第一中學辦學特色

1、深厚的文化底藴,良好的校風學風。
“名師光輝,古樹懷舊;雙橋寄語,學海無涯;故居憶惜,思進覓足。銀杏秋爽,鳥語花香”,學校的許多角落無不藴藏着豐富的內涵。以成尚榮同志為組長的省課改實驗評估督察組和省示範初中驗收組來學校考察後,分別留下了“四好”――環境好、校風好、管理好、學生基礎文明素養好和“五優勢”――深厚的文化積澱、獨特的區域位置、過硬的教師隊伍、領先一步的課改實驗、高素質學生羣體的美好讚譽。學校將緊緊依託“四好、五優勢”,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辦有特色的一中教育。
全校師生以只爭朝夕,永攀第一的精神着力營造着“博愛、自強”的校風,“求真、創新”的教風和“明志、好學”的學風。在鞏固江蘇省示範初中、蘇州市德育示範學校、常熟市常規管理先進學校、常熟市新課程改革實驗學校等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將不斷提升辦學品味,努力把學校打造成為學生嚮往、家長滿意、社會公認的精品學校。
2、創新的德育特色,全面的質量意識。
學校提出了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特色揚校、品牌樹校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全校紮實開展學生素質發展評估研究活動,成為德育工作的一個亮點,並逐漸形成校園特色。另一方面注重對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廣泛開展交理想之友、德育基地實踐、讀書節、藝術節等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出一個和諧校園,書香校園、文明校園。
學校自辦學以來,畢業會考平均總分連續三屆領先於全市同類學校,省市中錄取人數達679人,在常熟市初中辦學水平評估中連年獲A等。《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新課程實驗與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研究》和《初級中學學生素質發展評估體系的研究》被列為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各級各類學生比賽中,有38人獲國家級獎,152人獲省級獎,92人獲蘇州市級獎,156人獲常熟市級獎。
3、團結的領導班子,優秀的教師隊伍。
學校行政領導班子緊密團結,統一思想,統一目標,共謀發展,共創和諧。確立了“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有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和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富有科研創新能力和突出教學實績的教師隊伍”這一教師隊伍建設“十一.五”目標,大力開展實施“青藍工程”,把加強教師的師德修養作為核心工作,把加強骨幹教師的培養作為重中之重,打造出一支過硬的優秀教師隊伍。學校已有7個教研組被授予市級先進教研組,同時還湧現出了一批以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蔡國珍為代表的典型人物,他們中有蘇州市優秀德育工作者、蘇州市黨員師德標兵、常熟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等。有6 位青年教師在蘇州市、常熟市級基本功、評優課比賽中獲一等獎。名教師在國家和省級刊物上多次發表論文,還有自己獨立承擔的科研課題。

常熟市第一中學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高揚改革、發展、創新、求實的旗幟,在教育“十一·五”開局之際,突出加快發展、科學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常熟市第一中學發展目標

以“三個代表”為指導,高揚改革、發展、創新、求是的旗幟,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以人為本,搶抓機遇,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在未來五年內,把學校建設成為底藴深厚、特色鮮明、家長嚮往、社會公認的現代教育名校,辦成蘇南一流、省內特色學校。

常熟市第一中學師資隊伍

2002年7月建校以來,學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將師資隊伍建設視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手抓青年教師的培養,一手抓骨幹教師的培育。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77名,本科學歷174名,其中中學高級教師49名有常熟市名校長1人,學科帶頭人31名,學術帶頭人5人,德育帶頭人3名,教學能手34名,德育能手3名。教師中教育碩士(含在讀)19名。
骨幹教師的比例已經高於市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一支骨幹教師隊伍,形成了一定的師資優勢,為學校建設現代教育名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常熟市第一中學知名校友

常熟市第一中學知名校友
校友圖片 校友圖片

常熟市第一中學呂達仁

我國著名的大氣物理學家,1940年1月生。1956年畢業於常熟縣中高中部,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先後擔任國家高技術(863)計劃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輻射委員會委員(Member,IRC, 1988年始),國際高層大氣氣象學會委員會委員(Member, ICMA,1992年始), 國際日地物理學會(SCOSTEP)學術委員,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中國氣象學會大氣物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大氣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諮詢專家組專家。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0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微波主-被動聯合遙感降水分佈的原理及反演方法。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台自主開發的平流層大氣晴空探測雷達的研製工作,並在極化交替和自適應信號提取等方面有重要創新;利用雷達及高空氣球探測資料對平流層重力波頻譜結構、以及對流風暴激發平流層重力波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積極推進了大氣物理和日地物理的交叉科學研究。主持“921”神舟三號飛船中的“地球環境監測分系統”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內蒙古半乾旱草原氣候-生態相互作用”草原中尺度綜合觀測。
大氣物理學家圖片 大氣物理學家圖片

常熟市第一中學陸埮

天體物理學家。生於江蘇常熟。1949年畢業於常熟縣立初級中學,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調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長期從事高能天體物理科研和教學工作。他與他的學生在伽瑪暴餘輝剛發現不久就研究了其星風環境和緻密介質環境,有力地支持了伽瑪暴起源於大質量恆星塌縮的觀點提出了伽瑪暴餘輝動力學演化的統一模型,可描述從早期極端相對論到晚期非相對論階段的整個演化過程。另外,在1984年他們研究發現,夸克非輕子弱過程對奇異星的徑向振盪有非常強的阻尼效應在研究脈衝星輻射時,提出了“代參數”概念。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圖片 天體物理學家圖片

常熟市第一中學姚錱

江蘇常熟人。我國著名的實驗生物學、腫瘤生物學家,1930年畢業於常熟縣立初級中學,193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系。
1949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早期從事實驗形態學和胚胎學研究。後致力於實驗和人體肝癌研究,建立了甲胎蛋白免疫檢測法,首先用於人羣普查,為發現亞臨牀肝癌作出了貢獻。發現了人肝癌新的膜相關胚胎抗原。
1983年組織和主持了抗人肝癌單克隆抗體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有較好選擇性的抗人肝癌單抗,經用放射性碘標記後已成功地用於無手術指徵肝癌患者的治療。開展了小鼠胚胎幹細胞建系、誘導分化和轉基因研究,轉化生長因子b1基因過分表達的胚胎幹細胞可定向誘導分化為內皮細胞及微血管,可作為研究血管發生的實驗模型。現主持豬胚胎幹細胞建系研究。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實驗生物學、腫瘤生物學家圖片 實驗生物學、腫瘤生物學家圖片

常熟市第一中學範滇元

男,1939年2月生,漢族,江蘇常熟人,學歷研究生,研究員,1956年常熟縣中高中部畢業,1967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技術委員會主任,“神光Ш”總體技術組總工程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56年9月——1962年7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及電子學系無線電物理專業學習。1962年7月——1966年9月,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上海光機所研究生。1967年9月起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其間:1980——1987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神光—Ι總體技術組成員、激光系統負責人;1989年——2002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副主任;1990年——1995年任國家高技術863計劃410主題專家組成員;1996年——2001年任國家高技術863計劃416主題專家組成員兼總體技術專家組組長;2001年起任國家高技術863計劃第八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神光Ш”裝置總體技術組總工程師;1995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