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樂裏閒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

鎖定
《常樂裏閒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是唐代白居易詩作。
作品名稱
常樂裏閒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文學體裁
詩詞

常樂裏閒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作品原文

《常樂裏閒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隋唐 白居易
帝都名利場,雞鳴無安居。獨有懶慢者,日高頭未梳。
工拙性不同,進退跡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三旬兩入省,因得養頑疏。
茅屋四五間,一馬二僕伕。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
既無衣食牽,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勿言無知己,躁靜各有徒。蘭台七八人,出處與之俱。
旬時阻談笑,旦夕望軒車。誰能讎校間,解帶卧吾廬。
窗前有竹玩,門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數竿對一壺。 [1] 

常樂裏閒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作者簡介

白居易畫像 白居易畫像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釋、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指導思想。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説、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3000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