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帶魚

(中藥材)

鎖定
帶魚,中藥名。為帶魚科動物帶魚Trichiurus haumela (Forskal)的肉、鱗、油。分佈於中國沿海。具有補虛,解毒,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病後體虛,產後乳汁不足,瘡癤癰腫,外傷出血。
別    名
鞭魚
帶柳
裙帶魚
海刀魚
鱗刀魚 展開
別名
鞭魚
帶柳
裙帶魚
海刀魚
鱗刀魚
白帶魚 收起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魚綱
鱸形目
帶魚科
帶魚屬
帶魚
分佈區域
中國沿海
中文學名
帶魚
採收時間
常年均可

帶魚入藥部位

肉、鱗、油。

帶魚性味

味甘,性平。

帶魚歸經

歸脾、肝、胃經。

帶魚功效

補虛,解毒,止血。

帶魚主治

用於病後體虛,產後乳汁不足,瘡癤癰腫,外傷出血。

帶魚相關配伍

1、治病後體虛:帶魚、糯米各適量,加調味品,蒸熟內服。(《海洋藥物民間應用》)
2、治產婦奶汁不足:鮮帶魚200g,木瓜250g。煎湯服。(《常見藥用動物》)
3、治肝炎:鮮帶魚蒸熟後上層油食用,不限量。(《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4、治呃逆:帶魚火燒存性,研末,用量2-5g。(《常見藥用動物》)
5、治瘡癤癰腫:將砒霜放入帶魚腹內,掛陰涼處,2-3個月後(即過1個冬天),魚身上出來一層薄霜,將此霜刮下,加鳳仙花種子焙乾研末,外敷瘡癰患處。
6、治外傷出血:帶魚鱗外敷患處。(5-6方出自《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帶魚用法用量

內服:魚肉煎湯或燉服,150-250g;或蒸食其油;或燒存性研末。外用:魚鱗適量,敷患處。

帶魚使用注意

不宜多食。

帶魚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內臟,洗淨,鮮用。

帶魚形態特徵

帶魚:又名刀魚、牙魚、白魚、青宗帶。體帶狀,很側扁。前部背腹緣幾平行,體長一般50-70cm,大者長達120cm。頭狹長,尖突,吻尖長。眼中大,位高,眼間隔平坦,中央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後緣達眼下方。下頜長於上頜,突出。牙強大,側扁而尖,兩頜前端各有2對倒鈎狀大犬牙,上頜具側牙10-13;下頜具側牙12-14。鰓孔寬大,鰓耙(8-14)+(15-24),細短。體光滑,鱗退化為銀膜。側線於胸鰭上方顯著下彎,沿腹緣伸達尾端。背鰭125-145,起點在頭後部,延達尾端。臀鰭88-113,完全由分離小棘組成,僅棘尖外露,第1鰭棘甚小。胸鰭11-12,短尖而低。無腹鰭。尾鞭狀,尾鰭消失。體銀白色,背鰭上半部及胸鰭淺灰色,具細小黑點。尾暗黑色。

帶魚生長環境

為暖水性中下層迴游魚類,棲息於水深60-100m泥質海底。主食毛蝦、烏賊及各種魚類,白天沉至深處,夜間上浮表層。5-7月於河口外鹹淡水區產卵,懷卵量3.5萬-19.6萬粒,浮性卵。秋末冬初,魚羣由北往南沿30-60m等深線進行越冬迴游。我國沿海均有分佈。

帶魚相關論述

《綱目拾遺》:“帶魚出海中,形如帶,頭尖尾細,長者至五六尺,大小不等,無鱗,身有涎,幹之作銀光色,周身無細骨,正中一脊骨如邊箕狀,兩面皆肉裹之,今人常食為海鮮。據漁海人言:此魚八月中自外洋來,千百成羣,在洋中輒銜尾而行,不受網,惟釣斯可得,漁户悉以幹帶魚肉一塊,作餌以釣之,一魚上釣,則諸魚皆相銜不斷,掣取盈船。此魚之出以八月,盛於十月,霧重則魚多,霧少則魚少,率視霧以為貴賤雲。”

帶魚附註

與本品功用相同的同屬動物尚有:①小帶魚Trichiurus multicusGray 我國沿海均有分佈;②沙帶魚T. savala(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分佈於東海和南海。

帶魚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高營養、增強記憶力、預防老年痴呆症、降低膽固醇、細嫩皮膚、烏髮等作用。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3.    譚興貴,譚楣,鄧沂.《中國食物藥用大典》: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