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席爾瓦利塔娜戰役

鎖定
席爾瓦利塔娜戰役是羅馬歷史上的一次戰役。
中文名
席爾瓦利塔娜戰役
發生時間
216年

目錄

席爾瓦利塔娜戰役事件背景

公元前216年,坎尼之戰的慘敗讓整個羅馬都陷入了恐慌。接二連三的戰敗,讓大量羅馬軍團戰死沙場,進而影響整個共和國的政治生態。漢尼拔的迦太基軍隊則陣列完好,隨時有能力發起新的進攻。
羅馬城內的決策層們不會想到,下一場慘敗的到來如此之快。雖然今人對於這場席爾瓦利塔娜戰役非常陌生,但對此時羅馬的當局卻有巨大震撼。因為對手並不是狡詐無比的迦太基人,而是曾經已宣告臣服的山南高盧人部族。
早在兩次布匿戰爭的爆發間隙,山南高盧就是羅馬重點的擴張方向。那裏不僅有攻下過羅馬城的眾高盧武士,也是富庶的波河流域所在地。任何勢力越過阿爾卑斯山脈,都會從其境內通過。反過來,羅馬要堵住半島北部的東西兩側通道,也必須以穩定的山南高盧為根基。然而,以上這些都隨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發展而趨於瓦解。
基於自己的軍隊缺乏本地根基,漢尼拔明智地沒有選擇強攻羅馬主城,轉而向着意大利半島南部發展。很多後人往往根據結論斷定,這是迦太基怯懦的表現。然而,漢尼拔不願意冒險的根本原因,是整個南方都存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不僅有類似塔林敦等前希臘城市跳反,還順帶讓西西里島東部的敍拉古也倒向了北非。同時,一支超過萬人的援軍正從突尼斯趕來,需要合適的基地與接應。對於漢尼拔而言,這些無疑比冒險奪取打爛的羅馬城更要緊。
形式所迫 讓漢尼拔將戰略重心調整到半島南部 形式所迫 讓漢尼拔將戰略重心調整到半島南部
當然,羅馬方面的危機還不僅僅來自南面。除開亞得里亞海東岸的殖民地,將遭到馬其頓王國的攻擊,北面的山南高盧也在讓共和國嚴重失血。由於漢尼拔的部隊先前贏得了特雷比亞河之戰特拉西梅諾湖之戰,大部分凱特人系居民都加入到反羅馬陣營。在漢尼拔完成自己的南意大利營地前,這些高盧部族正不斷抽調男丁穿越半島去投奔。尤其是他們提供的騎兵力量,讓羅馬和殘存的意大利同盟都很難輕易應付。於是,元老院在坎尼戰役爆發前,就任命老將盧修斯(盧基烏斯·波斯圖米烏斯·阿爾比努斯)出馬,帶着1個軍團去堵住缺口。

席爾瓦利塔娜戰役經過

公元前216年的秋季,這位曾兩度當選執政官的貴族,抵達半島東海岸的港口城市阿里米努姆。當地屬於傳統的翁布里亞人聚居區,也是依然堅定在羅馬陣營的意大利同盟者。沿岸的幾個港口存在,也讓南方部隊的北上變得更為便捷。因此,盧修斯很快又獲得1個新組建軍團的支援,並能沿途招募同盟軍入伍。最終,他的力量從原先的5000人擴充到了25000之多。
阿里米努姆是羅馬在半島東北部的主要港口 阿里米努姆是羅馬在半島東北部的主要港口
在接到坎尼戰役的消息結果後,盧修斯便決定深入山南高盧腹地。通過儘可能多的吸引凱爾特部落注意力,為南方的同僚們緩解壓力。同時,他也斷定所有敵軍正在遠處的南方運作,讓自己的部隊尚不會被對手所關注。於是,這位急於率軍出城的統帥,錯過了來自羅馬城的新消息:元老院已選擇他在次年第三次出任執政官。
平心而論,盧修斯雖然有較為豐富的軍政經驗,但卻不足以應付布匿戰爭級別的對抗。公元前243年,他首次參加了對利古里亞人的討伐戰爭。到公元前229年時,又奉命率軍討伐那些庇護海盜的伊利里亞人。隨後的大部分履歷,都是出使巴爾幹半島,進行外交談判與各類常規訪問活動。若非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他可能還在繼續自己的退休生活。
盧修斯的早年履歷 以對抗伊利里亞人最為成功 盧修斯的早年履歷 以對抗伊利里亞人最為成功
結果,這支羅馬軍隊不僅早已為敵人所知曉,還在不知不覺中就踏入了死亡陷阱。來自阿爾卑斯山東南的博易部落,已在阿里米努姆城西北的75英里處設伏。那裏有一片難以順利通行的利塔娜森林,讓羅馬士兵被迫以1-2人間隔的細長縱隊前行。
他們也並不清楚,小道兩旁的樹木大都被做了手腳,只是表面上還看似還挺拔堅固。策劃這一切的高盧部落勇士,則在更外側建立了土牆。不僅可以掩護自己,也能在作戰不利時充當臨時工事。羅馬人則在他們注視下,大搖大擺的從當中通過。儘管伏兵的具體人數已沒有確切記載,但考慮到這支人馬可能即將南下尋找迦太基主力,其規模不會小於軍團數量太多。
山南高盧 打出了最經典的伏擊作戰 山南高盧 打出了最經典的伏擊作戰
終於,隨着大量的樹木被高盧人輕易推倒,一場可怕的慘案就在北意大利的森林中拉開序幕。完全沒有防備的羅馬士兵,幾乎在第一時刻就被樹幹所砸死或壓住身體。接着,更多敵人從兩側蜂擁而上,輕易就將細長的行軍縱隊所完全擊碎。在這樣的短距離內,羅馬士兵沒時間結陣舉盾,抵禦箭矢和標槍的近距離攻擊。他們也沒有時間投擲手裏的標槍,就必須面對幾倍於自己的敵方菁英。加之攻擊同時從兩側展開,所有人連一個可靠的後方都難以尋覓,完全陷入危險的混戰狀態。

席爾瓦利塔娜戰役結果

盧修斯知道自己無力控制局面,帶領少量軍團士兵調頭逃向森林外側。在他們先前抵達時,需要越過一座橫跨河流的橋樑。然而,他們恐怖地發現,那裏也已經被提前的包抄的高盧人所佔據。又因為大量士兵是被樹木砸死,實際上沒有耗費伏擊者的太多時間和精力。於是,執政官和他的小隊人馬也迅速被敵人追上。在最後的頑抗中,不願被俘的盧修斯戰死,大部分士兵也在包圍圈中被屠殺。先前還有25000人的部隊,在戰後只有十多人能倖存下來。
盧修斯戰死後 頭顱被割下了做了酒器 盧修斯戰死後 頭顱被割下了做了酒器
出於對羅馬擴張統治的仇恨,高盧人割下羅馬將領的頭顱,並將皮膚完全剝去。剩餘的頭骨被鍍上黃金,交給祭祀在神廟中擺放葡萄酒。因此,盧修斯不僅是多位在布匿戰爭中被殺的執政官之一,也是死後遭羞辱程度最高的那位。當然,此戰也是山南高盧獨立對羅馬方面的最後大勝。
很快,這場慘敗的消息傳到了羅馬主城。由此引發的恐懼,使人們紛紛躲在家中不出,連全城的店鋪都因此而紛紛歇業。為此,羅馬元老院就不得不再次祭出動員令,併為安定人心而派元老們到街上巡邏。作為來年執政官的臨時替代者,著名的馬塞拉斯被推向了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