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帝鱷

(鱷形目大頭鱷科動物)

鎖定
帝鱷(屬名Sarcosuchus)又稱為肌鱷帝王鱷、超級巨鱷,意思為“肌肉鱷魚”,是一種已滅絕的鱷類。它們生存在於早白堊紀非洲,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型鱷類動物之一。
中文名
帝鱷
別    名
肌鱷
帝王鱷
拉丁學名
Sarcosuchus imperato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蜥形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鱷形目
亞    目
中真鱷亞目
大頭鱷科
肌鱷屬
帝鱷 Sarcosuchus imperator

帝鱷簡述

帝鱷生活在約1.1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是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體形最大的鱷魚之一。不僅如此,帝鱷的嗅覺異常靈敏,即使在水中也能聞到獵物的氣味,再加上那佈滿利齒的巨口,就是一隻小型恐龍轉瞬間也會成為它的口中之物。 [1] 

帝鱷來歷

帝鱷化石是在尼日爾撒哈拉沙漠發現。第一個帝鱷的牙齒與鱗甲是在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發現,由法國古生物學家艾伯特·拉伯發現。直到1964年,地理學家發現其頭顱,並引起菲利普·塔丘特的注意。他帶着化石回到巴黎,頭顱由France de Broin檢驗。在1966年,他們正式地將這種動物敍述、命名,學名為帝鱷(Sarcosuchus imperator),意思是“肌肉-鱷類-帝王”。
正模標本為MNN 604,是尼日爾國立博物館(Musee National du Niger)的第604號標本,研究之後標本歸還回尼日爾。 第二、三次主要的考察是保羅·塞裏諾在1997年與2000年的考察。他在El Rhaz地層發現部分的骨骼、大量的頭顱、20噸的已分類化石,該地層時間是晚白堊紀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他們花了一年完成帝鱷標本。挖掘的結果在2001年12月公佈。這個挖掘團隊有芝加哥大學國家地理學會的駐會探險家保羅·塞裏諾、耶魯大學多倫多大學的漢斯·拉爾森、紐約骨科醫學院的Christian Sidor、尼日爾的Boubé Gado。

帝鱷科學研究

帝鱷化石來自於數個個體,包括脊柱、四肢骨頭、髖骨、背上的鱗甲、超過六個頭顱骨。許多鱷形動物的頭顱骨厚又重,所以發現頭顱骨的機率比發現身體其他部分還高。這與恐龍的狀況相反,恐龍頭顱骨易碎,很少成為化石記錄
因為在其皮內成骨上面有成長環,如同樹的年輪,可用在判斷年齡。一個最大個體體長80%的成年體發現了40個成長環,顯示它至少存活了40年。然而這種計算年齡法是有爭議的。其他學者提出在中生代缺乏極端氣候的環境下,很難以計算年輪的方法計算動物的年齡。
因為沒有發現過完整骨骸,所以是用測量最大的頭顱骨,然後與現代鱷魚相比,計算出帝鱷的長度。現代鱷魚頭顱與身體的比例,不管年齡或性別都是一樣的。主要的差異在於長口鼻部鱷魚,頭部佔的比例比寬口鼻部鱷魚還大。塞裏諾也測量印度與哥斯達黎加的現存鱷魚作為他研究中的計算數據。

帝鱷形態特徵

最大型的帝鱷應該是年齡最老的。根據一個成長80%個體(以已知最大型的帝鱷個體作為基準)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骨質外皮,)上的成長環,顯示帝鱷在它50到60年的預期壽命間持續地成長。現代鱷魚以更快速度成長,花約12年成長到它們的成年體型,成年後成長速率更為緩慢。
它的頭顱與整個成人一樣大,約1.48米。上頜的長度大於下頜,形成咬合不正。頜部相當狹窄,尤其是幼年體。口鼻部佔了75%的頭顱長度。
帝鱷的巨型頜部有132個粗厚牙齒,漢斯·拉爾森(Hans Larsson)形容它們像是鐵路道釘。牙齒呈圓錐形,適合用來抓取、夾住獵物。
它擁有一排覆蓋沿着背部排列的鱗甲或皮內成骨(Osteoderms),最大的鱗甲達1米長。鱗甲可當裝甲用,可能輔助支撐它們的巨大身體,但也限制了它們的靈活性。
帝鱷的口鼻部末端有個奇特的凹處,稱為“鼓泡”(Bulla),相當於長吻鱷的“壺”(Ghara)。不像長吻鱷,所有帝鱷的口鼻部末端都有這凹處。這顯示它並非帝鱷的性選擇特徵,而只有雄長吻鱷擁有口鼻部末的凹處。這結構的用途仍然不清楚。保羅·塞裏諾與其他爬蟲類專家對於凹處用途的看法,從幫助嗅覺到發聲器官都有。

帝鱷近種區別

帝鱷
有化石推斷長約11.65米。
有化石推斷身長為15米。
生活在約1.1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
生活在距今約7500萬年前。
帝鱷 帝鱷
恐鱷 恐鱷

帝鱷生活習性

如同真鱷類,帝鱷也許有廣範圍的發聲範圍。帝鱷可能使用這些聲音來界定領地範圍、吸引異性、與它們後代溝通。 帝鱷的眼窩略朝上,顯示這動物可能花大部分時間浸在水中,觀察岸邊的獵物。它們似乎以白堊紀的大型魚類與烏龜為食。突出的頜部與結實的牙齒是用來抓取與壓碎,它們的主要獵物可能是大型動物與較小的恐龍,它們埋伏在水中,並將獵物拖入水中,將獵物壓碎、淹死、撕裂。
帝鱷可能與同一地層發現的似鱷龍產生獵食的衝突,似鱷龍是身長極限12米的獸腳類恐龍,有類似長吻鱷的頜部。保羅·塞裏諾宣稱,因為這羣動物非常大,它們可以輕易地獵食中小型恐龍,包括非洲地區的長頸部、小頭部的巨大蜥腳類恐龍的幼年個體。
發現於突尼斯的帝鱷化石
發現於突尼斯的帝鱷化石(4張)
其他鱷類生物學家懷疑這巨型動物的獵食能力。帝鱷長而瘦的口鼻部非常類似現代長吻鱷、偽長吻鱷、狹吻鱷的狹窄口鼻部,上述物種都是以魚類為食,不能追蹤大型獵物。與現代尼羅鱷與已滅絕的恐鱷相比,尼羅鱷與恐鱷都有非常寬廣、厚重的頭顱骨,適合咬食大型獵物。由於該地當時有大量的總鰭魚類動物,所以許多專家認為帝鱷也會大量使用這些魚類。
然而,未成年帝鱷與現代狹窄口鼻部鱷魚,兩者口鼻部寬度類似,但成年帝鱷的口鼻部極度擴展。若計算口鼻部相較於身體比例,帝鱷比尼羅鱷還狹窄,但寬度仍比長吻鱷寬。此外,帝鱷的牙齒並未如同大部分魚食性鱷類般互相交錯,顯示它主要以魚類為食,而以陸地動物為補助,如同尼羅鱷。
與帝鱷住在同一水域的總鰭魚類經常身長超過1.8米,重達90公斤。這增加了獵食大型或中型陸地動物的可能性,而非以這些大型魚類為食,許多這種魚類擁有一層保護用的皮內成骨。
在1億1000萬年前的早白堊紀,撒哈拉沙漠是個熱帶平原,上面散佈着湖,有河流與溪流過,岸邊佈滿植披。

帝鱷相關報道

曾經的古生物考察認為,在距今約1.1億年以前,恐龍並非地球上唯一的統治者。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最近在尼日爾的泰內雷沙漠發掘到一具巨型鱷魚的化石。這種鱷魚的學名叫“sarcosuchus”,就是“鱷魚之王”的意思。與此同時,這些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這隻生存在水中的鱷魚堪稱為“龐然大物”。它長約11.65米,重達10噸,而且,這隻鱷魚與恐龍同處一個時期——白堊紀,是當時最兇猛的食肉動物之一。更讓研究人員吃驚的是,這樣的鱷魚在恐龍橫行的遠古時代,與恐龍共同分享這白堊紀温暖的氣候。以能捕食恐龍,主要因為它有着非常特殊的身體構造。它的鼻子末端長着一個巨大的、球根狀的突起,突起裏面有一個空腔。這使它的嗅覺異常靈敏,並能發出奇異的聲音。而且,這種超級鱷魚的牙齒也非同一般。與一般以魚類為生的動物相比,它的下頜牙不僅與上頜牙互相交錯,而且能精確無誤的嵌入其中。在100多顆牙齒當中,一排門牙能咬碎骨頭,撕裂像小型恐龍。此外,它的眼睛也難以理解地向上翹起。
除此之外,鱷魚的皮膚上還長有一層片狀骨質“鎧甲”。這些“鎧甲”不僅像樹的年輪一樣標誌着鱷魚的年齡,而且能保護鱷魚在捕食獵物時免受傷害。
事實上,早在1964年,法國科學家就曾在尼日爾挖掘到一塊此類鱷魚的頭蓋骨化石。之後,由保羅·塞雷諾率領的芝加哥大學的考古隊也分別在1997年和2000年挖掘到一些類似的化石。但這些殘缺的化石僅僅提示研究人員——這樣的鱷魚有可能存在。而最近的發現則表明,此類鱷魚可能就是生物史上最大的鱷魚之一。
正如古生物學家保羅·塞雷諾在接受採訪時所説,當時,這種鱷魚勢力非常強大,很可能就是小型食草恐龍做惡夢的那類東西。
參考資料
  • 1.    龔勳 主編.十萬個恐龍真相·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第70-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