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帚狀鴉葱

鎖定
帚狀鴉葱(Takhtajaniantha pseudodivaricata (Lipsch.) Zaika, Sukhor. & N. Kilian)是菊科、鴉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垂直直伸。莖自中部以上分枝,分枝纖細或較粗,長或短,成帚狀。葉互生或植株含有對生的葉序,線形。頭狀花序多數,單生莖枝頂端,形成疏鬆的聚傘圓錐狀花序。總苞狹圓柱狀。舌狀小花黃色。瘦果圓柱狀,初時淡黃色,成熟後黑綠色。冠毛污白色,大部為羽毛狀。 [1] 
分佈於中國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 [1]  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也有分佈。 [6]  生於海拔1600-3000米的荒漠礫石地、幹山坡、石質殘丘、戈壁和沙地。 [1] 
帚狀鴉葱青鮮時,羊、牛採食,驢樂食,干時各種家畜採食,冬季殘存好,可作冬季放牧利用。 [5] 
中文名
帚狀鴉葱
拉丁學名
Takhtajaniantha pseudodivaricata (Lipsch.) Zaika, Sukhor. & N. Kilian [2] 
別    名
假叉枝鴉葱
叉枝鴉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鴉葱屬
帚狀鴉葱
分佈區域
中國、吉爾吉斯斯坦、蒙古
命名者及年代
(Lipsch.) Zaika, Sukhor. & N. Kilian,2020

帚狀鴉葱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7-50釐米。根垂直直伸,直徑達9毫米。莖自中部以上分枝,分枝纖細或較粗,長或短,成帚狀,極少不分枝;全部莖枝被塵狀短柔毛或稀毛至無毛,莖基被纖維狀撕裂的殘鞘,極少殘鞘全緣,不裂。葉互生或植株含有對生的葉序,線形,長達16釐米,寬0.5-5毫米,向上的莖生葉漸短或全部莖生葉短小或極短小而幾成針刺狀或鱗片狀,基生葉的基部鞘狀擴大,半抱莖,莖生葉的基部擴大半抱莖或稍擴大而貼莖,全部葉頂端漸尖或長漸尖,有時外彎成鈎狀,兩面被白色短柔毛或脱毛、稀疏毛而至無毛。 [1] 
頭狀花序多數,單生莖枝頂端,形成疏鬆的聚傘圓錐狀花序,含多數(7-12枚)舌狀小花。總苞狹圓柱狀,直徑5-7毫米;總苞片約5層,外層卵狀三角形,長1.5-4毫米,寬1-4毫米,中內層橢圓狀披針形、線狀長橢圓形或寬線形,長1-1.8釐米,寬2-3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急尖或鈍,外面被白色塵狀短柔毛。舌狀小花黃色。瘦果圓柱狀,長達8毫米,初時淡黃色,成熟後黑綠色,無毛,有多數高起的縱肋,肋上有脊瘤狀突起或無。冠毛污白色,冠毛長1.3釐米,大部為羽毛狀,羽枝蛛絲毛狀,向頂端為鋸齒狀,在冠毛與瘦果連接處有蛛絲狀毛環。 [1]  [3] 

帚狀鴉葱近種區別

鴉葱(學名:Takhtajaniantha austriaca (Willd.) Zaika, Sukhor. & N.Kilian)與帚狀鴉葱相近似,莖基被鞘狀殘遺物及稀疏的棉毛,葉邊緣有細齒,瘦果黑色,有脊瘤。 [1] 

帚狀鴉葱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600-3000米的荒漠礫石地、幹山坡、石質殘丘、戈壁和沙地。 [1] 
帚狀鴉葱為旱生菊科牧草,荒漠及荒漠化低地草甸草地的伴生種。生於沙質、沙礫質的山前傾斜平原,幹河牀復沙地及固定、半固定的沙丘上。是檉柳(Tamarix spp.)、琵琶柴膜果麻黃Ephedra przewalskii)等草地型中的主要伴生種;在局部地段以優勢種構成荒漠化低地草甸草地,伴生少量蘆葦,疏葉駱駝刺;在多枝檉柳、大葉白麻脹果甘草多枝檉柳花花柴鹽豆木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等不同類型的灌叢低地鹽化草甸草地中,作為伴生種或散生種出現。 [5] 

帚狀鴉葱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陝西(靖遠、清澗)、寧夏(中寧、賀蘭山)、甘肅(玉門、古浪、蘭州、肅南、白銀)、青海(西寧、湟源、都蘭、祁連、柴達木、共和)、新疆(烏魯木齊、巴里坤、伊吾、吐魯番、托克遜、和靖、拜城、阿克蘇、且末、若羌); [1]  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也有分佈。 [6] 

帚狀鴉葱生長習性

帚狀鴉葱3月底返青,6月初開花,8月中旬結實,9月底枯黃。 [5] 

帚狀鴉葱主要價值

帚狀鴉葱營養價值不高,適口性中等,青鮮時,羊、牛採食,驢樂食,干時各種家畜採食,冬季殘存好,可作冬季放牧利用,屬低等牧草。 [5] 

帚狀鴉葱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