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鎖定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是200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尼采。本書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發表的早期著作,寫於《悲劇的誕生》之後,約1873年左右。
書    名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作    者
(德)尼采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
2006年
定    價
7 元
開    本
32 開
ISBN
9787100049610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內容簡介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發表的早期著作,寫於《悲劇的誕生》之後,約1873年左右。對於離我們較遠的人們,我們只需瞭解他們的目的,便可以從整體上對他們加以褒貶。而對於離我們較近的人們,我們則根據他們用以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對其做出評判:我們往往責難他們的目的,卻因為他們實現自己意願的手段或方式而喜歡他們。只有對於它們的創立者而言,哲學體系才是完全正確的。對於所有後來的哲學家來説,這些體系往往是一個巨大的錯誤,而在智力更為低下的人看來,則是真理和謬誤的混合體。但歸根結底,這些體系是一個錯誤,因而,可以棄之不用。所以,很多人對所有哲學家進行非難,因為哲學家的目的不同於他們自己的目的;哲學家是遠離他們的人。
與此相反,誰喜歡偉人,誰也就會喜歡這些體系。就算它們也是完全錯誤的,但它們畢竟有確定無疑之處,有一種個人的情調和色彩。人們可以利用這種情調和色彩獲得哲學家的肖像,正如人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植物推斷出其土壤狀況一樣。總而言之,這種生活方式,這種看待人事的方式曾經存在過,因而是可能的:“體系”就是這塊土壤上的植物,或者至少該體系的一部分是如此。
作者要簡要地講述那些哲學家的歷史:作者會僅僅從每一個體系中抽出這樣一點,它構成歷史必須加以保護的“個性”的一部分,並且屬於不可反駁、不可爭辯之列。這是一個開端,旨在通過比較重獲和重塑那些天性,使希臘天性的復調音樂有一天能再度響起。它的任務在於闡明我們必須始終加以“珍愛”和“崇敬”的東西,這也是任何後來的知識都不能從我們心中奪走的東西:這就是偉人。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編輯推薦

前蘇格拉底哲學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淵源之一,而在尼采著作中,專論前蘇格拉底哲學的作品只有這一部,僅此就足以表明《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對於研究尼采思想的意義了。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作者簡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語: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1] 
參考資料
  • 1.    尼采  .求是理論網.20130115[引用日期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