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希臘內戰

(希臘人民解放軍與政府軍的戰爭)

鎖定
希臘內戰,是1944年到1949年,希臘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同受英、美支持的政府軍之間的戰爭。 [1-2] 
1944年,希臘人民反法西斯鬥爭勝利後,希臘流亡政府在英軍護送下回國,12月3日,在雅典屠殺羣眾,挑起內戰。次年英國策劃“停止”內戰,解除人民武裝。1945年-1946年間有1190名左右親共者被右翼團伙殺害。1946年,民主黨執政,恢復君主制,鎮壓國內民主力量。希共再度組織武裝鬥爭,在解放區建立臨時政府。1947年美國宣佈“杜魯門主義”,取代英國直接參與鎮壓希臘人民武裝。1949年臨時政府被顛覆。 [3] 
名    稱
希臘內戰
地    點
希臘
參戰方
希臘人民解放軍;希臘政府軍,英國,美國
結    果
政府軍獲勝
參戰方兵力
人民解放軍 約100,000人
政府軍232,500人
主要指揮官
馬科斯·瓦菲阿迪斯亞歷山大·帕帕戈斯
發生時間
1944年~1949年

希臘內戰戰爭背景

希臘內戰 希臘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臘政府和國王均流亡國外。在國內,希臘共產黨和某些左翼黨派於1941年9月和12月先後建立“民族解放陣線”和“民族人民解放軍”,開展對法西斯佔領軍的抵抗運動。
1944年秋,解放陣線的成員已達160多萬人,解放軍7萬多人。解放了大部分國土,建立了地方臨時民主政權。 [4] 
英國政府為維護它在希臘的利益,力圖在戰後恢復希臘戰前的舊制度。1944年10月德軍撤出希臘時,依美、蘇、英、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的協議。英國軍隊以對德國作戰的名義在希臘登陸,並護送希臘流亡政府回到雅典。11月希臘政府和英國將軍斯科比下令解散民族人民解放軍。12月3日民族解放陣線組織雅典數十萬人遊行示威和罷工,遭到警察和英軍的殘酷鎮壓。12月5日起民族人民解放軍與英軍等發生了長達33天之久的武裝衝突。 [5] 
1945年1月5日民族人民解放軍被迫撤出雅典。2月12日雙方簽訂《瓦爾基扎協定》,民族人民解放軍交出武器,宣佈解散。
1946年3月希臘舉行議會選舉,保皇派的希臘人民黨因為廣泛的選民支持而獲勝。9月28日國王喬治二世(1935~1947在位)返回雅典,宣佈恢復君主立憲制。希臘國內反共運動興起,希共黨員和極左翼分子遭受輿論打壓。

希臘內戰戰爭過程

1945~1946年冬,前民族解放陣線和民族人民解放軍的一些成員,被迫重新拿起武器,轉入山區開展游擊戰。
1946年2月得到南斯拉夫援助的希臘共產黨中央決定重新組織武裝鬥爭。同年10月28日組成以馬科斯·瓦菲阿迪斯為總司令的希臘民主軍。在內戰初期,民主軍粉碎敵人多次圍攻,取得一些勝利。
1947年初,民主軍已達2.3萬餘人,並於同年12月在北部山區建立了臨時民主政府。瓦菲阿迪斯任總理。雅典政府再次向英國政府求援。這時,英國正瀕臨經濟崩潰的邊緣。
1947年3月美國取代英國插手希臘內政。向希臘政府提供了3億美元援助和7.4萬噸的軍事裝備,包括飛機、大炮和凝固汽油彈等。
1947年11月成立美希聯合總參謀部。以詹姆斯·奧爾沃德·範佛里特為首的美國軍事代表團控制了希臘政府軍,直接指揮他們打內戰。 [6] 
1949年,對希共和“民主軍”的致命打擊來自政治上,而非軍事上。6月,蘇聯及其衞星國和南斯拉夫的關係惡化,而後者從1944年開始就是希共最主要的支持者。這樣,希共不得不做出選擇,究竟是繼續服從斯大林,還是維持與最親密、最重要的盟友的關係。內部分歧不可避免地發生,包括扎希阿里阿迪斯在內的大部分希共領導人選擇了斯大林。
1949年1月,馬科斯·瓦菲阿迪斯由於認同“鐵托主義”而被撤銷政治上和軍事上的一切職務,取而代之的是扎希阿里阿迪斯。南斯拉夫於1949年7月關閉對“民主軍”全面開放的邊界,並把南斯拉夫的“民主軍”官兵全部驅逐出境。雖然“民主軍”仍可在阿爾巴尼亞活動,但那裏的條件太差了。與南斯拉夫的決裂也迫使希共不得不在內部肅清“鐵托主義分子”,這造成了“民主軍”的軍紀渙散和士氣低落,也使希共失去了很多城市居民的支持。與此同時,政府軍終於找到了一位出色的軍事指揮官——亞歷山大·帕帕戈斯將軍。
1949年8月他在希臘北部向“民主軍”發動了一場代號為“火炬行動”的攻勢。“民主軍”已無力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陣地戰,到9月,大部分“民主軍”士兵都已投降或逃往阿爾巴尼亞。9月,可能是獲得了蘇聯的默許,阿爾巴尼亞政府告訴希共,他們不能再利用阿爾巴尼亞領土展開軍事行動。10月16日,扎希阿里阿迪斯宣佈“臨時停火以保全整個希臘不被徹底毀滅”。這標誌着希臘內戰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7] 

希臘內戰戰爭結果

內戰雖然表面停火,但卻造成嚴重的政治與經濟分裂。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改善。內戰結果讓希臘在當時走上了與其他被蘇聯控制的衞星國所不同的發展道路,成為東南歐唯一的接受馬歇爾計劃和未被蘇聯控制的國家,也成為美國在冷戰時期在巴爾幹對抗蘇聯的重要盟國。 [7] 
參考資料
  • 1.    熊武一,周家法總編;卓名信,厲新光,徐繼昌等主編.軍事大辭海 · 上:長城出版社,2000-05
  • 2.    曹衞平編著.世界現代史簡明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07
  • 3.    夏徵農 .《辭海:1999年縮印本(音序) 4》: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2-1-1: 第2288頁
  • 4.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國曆史 2》.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第992頁
  • 5.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國曆史 2》.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01:第993頁
  • 6.    王延生.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國曆史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1-1: 第992頁
  • 7.    李亭雨.《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內蒙文化,2009.11:第243-2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