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雅爾塔會議

鎖定
雅爾塔會議(Yalta Conference)是由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國首相(温斯頓·丘吉爾)和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為代表的三個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於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間在蘇聯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皇宮內舉行的一次關於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首腦會議。
會議的主要內容有:戰後處置德國問題、波蘭問題、遠東問題、聯合國問題。目的是討論歐洲戰後重組問題。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系對戰後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其一系列決定有利於以同盟國的聯合力量擊敗德、日法西斯,制裁德國和維護戰後的世界和平。但《雅爾塔協定》有關中國的條款是揹着中國人民作出的有損中國主權和利益的決定,是大國主義強權政治的表現。會議反映出蘇、美、英三國對戰後世界安排問題上的不同意圖和矛盾,對戰後國際關係的格局有着重大影響 [7] 
中文名
雅爾塔會議
外文名
Yalta Conference
別    名
克里米亞會議
淘金者會議
雅爾塔密約
與會國
美國、英國、前蘇聯
地    點
前蘇聯雅爾塔
簽署文件
雅爾塔協定
主要人物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温斯頓·丘吉爾、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會議時間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

雅爾塔會議歷史背景

三國首腦 三國首腦
1944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最後結束的階段,德意日法西斯敗局已定,隨着反法西斯盟國軍事行動的發展,結束戰爭和安排戰後世界而產生的一系列政治問題需要迅速解決,特別是應該制定盟軍在反希特勒德國戰爭最後階段的協同一致的軍事行動計劃,處置戰敗的德意志帝國的基本原則,對日作戰,實現戰後世界國際安全問題的基本原則,客觀上愈加迫切地需要三大盟國舉行新的最高級會晤。 [1] 
1944年,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無論是在歐洲大陸亞洲大陸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都促使美、英、蘇三大盟國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會議“積極”地準備着。 [2] 
歐洲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蘇聯紅軍和美英聯軍正從東西兩面夾擊德軍,一步步地把戰爭推進到納粹德國的本土。歐洲東線的蘇聯軍隊已在北起波羅的海喀爾巴阡山之1200公里長的戰線上發動反攻,其前鋒已渡過奧得河,距柏林東部只有60公里。在歐洲西線,美英盟軍基本上粉碎了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的最後一次反撲,兵鋒直抵萊茵河西岸。納粹德國崩潰在即,反法西斯盟國在歐洲戰場的勝利指日可待。”
但是,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的形勢卻讓人頗感艱難。雖然美軍及其盟軍從1943年5月起,就開始從北、中、南和西南太平洋等方向對日軍實行逐島爭奪的反攻作戰,並且通過卓有成效的作戰正一步步地逼近日本本土。但在太平洋戰場上已處於絕對劣勢,完全陷入被動挨打局面的日軍,仍和美軍逐島展開爭奪,致使戰事異常慘烈,雙方都在漫長的島嶼爭奪戰中損失慘重。而在中國及東南亞的大洋上日軍仍然佔據着大片陸地和眾多的島嶼。從各個方面反映的信息都是美國的政界和軍方人士深信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敗局已定。但在亞洲太平洋戰場依然嚴峻的形勢也同時使美國感到:“前往東京尚有一段艱難與漫長的道路。擊敗德國並不意味着對日戰爭的結束。相反地,美國必須準備在太平洋從事長期與代價極大的鬥爭。” [3]  正是基於以上的認識,美國的軍事領袖們在籌劃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作最後的進攻,以儘快結束太平洋戰爭的時候,都迫切希望蘇聯早日參加對日作戰,以便牽制日本在中國領土上的軍隊,使之不能增援日本本土諸島的作戰,並且可以減少美軍的傷亡代價。正是懷着這樣迫切的心情,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如期前往蘇聯的克里米亞半島參加即將在雅爾塔舉行的會議。 [2] 
1945年2月2日,美英兩國領導人前往蘇聯的雅爾塔途中,在馬耳他島討論了有關結束對德、日戰爭的一些問題。丘吉爾強調不宜“讓俄國人佔領的西歐地區超出必要”,對是否要執行早先通過的艾森豪威爾計劃上與美國代表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於丘吉爾的堅持,決定把原先準備調往其它地區的一些軍隊仍繼續留駐地中海。丘吉爾矢志不做“大英帝國的掘墓人”,他認為地中海也是英帝國的一部分。丘吉爾令其軍隊干預希臘的內戰,必要時可以在希臘首都“像在一個被征服的城市那樣”行動。羅斯福曾抗議英國在希臘的行動,但沒有制止它。美國的專家認為,當時正在出現的英蘇衝突有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羅斯福決意要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斯大林對羅斯福表現得很尊敬,並在觥籌交錯之中加緊同丘吉爾鬥智。羅斯福充當不列顛和蘇聯之間的仲裁人,可是卻常常在一些完全合乎蘇聯心意的措施上實行退讓策略。 [4] 

雅爾塔會議會議記錄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三國首腦各自帶來自己之議程。羅斯福希望遊説蘇聯終止與日本不作戰的協定、對日宣戰,並且支持盟國在太平洋作戰;丘吉爾希望東歐在戰後能自由選出民主政府;斯大林則希望控制東歐,因為對蘇聯的戰略佈局極重要。
另外,三方領袖尚須建立章程以管理戰後的德國。
1943年,威廉·克里斯林·布利特之論點預告“紅色阿米巴變形蟲”正進入歐洲。1943年12月底時,戰線仍在蘇聯境內;到了1944年8月,蘇聯紅軍已經在波蘭羅馬尼亞境內,且繼續向西前進。會議進行時,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之部隊已經到達柏林40英里外地方,斯大林自信可在會議上採取強勢以爭取條件,而羅斯福則希望斯大林承諾蘇聯加入聯合國
“對於俄國人來説,波蘭問題不僅是榮譽問題,而且是安全問題。在整個歷史上,波蘭一直是敵人入侵俄國的走廊,波蘭是關係到俄國生死存亡之問題。”
因此,斯大林表達他對於波蘭的所求是沒有談判空間:蘇聯將從波蘭東部獲得領土,而波蘭將擴張西面領土作為補償。在這個要求下,波蘭西面數以百萬計的德國人將要離開。儘管建立了一個共產黨傀儡政府,斯大林答應波蘭會有自由選舉。但1947年1月波蘭舉行選舉,被廣泛認為是為共產黨量身訂造。在1949年,波蘭就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有人認為羅斯福要求蘇聯對日宣戰之焦慮是錯誤。事實上,斯大林很緊張能否一雪昔年日俄戰爭中戰敗之恥,他也想得回昔年損失之領土,並擴張蘇聯的影響力及於東亞。不過,對於羅斯福是否有意讓紅軍登陸日本本土,就存在爭議。後來繼羅斯福之位的杜魯門,決心使用原子彈結束戰爭,有效地阻止紅軍攻進日本本土,使蘇聯無法如在德國般地瓜分日本的利益。直到21世紀,俄羅斯仍沒有解決當初日本千島羣島的主權問題。
“重建歐洲的秩序和國民經濟的大前提是:徹底消滅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由被解放的人民建立他們自己選擇的民主體制。” [4] 

雅爾塔會議會議地址

在黑海東岸的這場會議是二戰期間最重要的一次會議。
丘吉爾原本希望在地中海談判,羅斯福總統行動不便,也不願意過分跋涉,但斯大林堅持不離開蘇聯控制的土地。形勢的變化,英美不得不遷就蘇聯。
會址選定在黑海附近是美國白宮首席顧問霍普金斯先提出來的,他在一次和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柯的談話中提出這個建議。哈里曼(美國駐蘇大使)不得不為總統在黑海選定一處適宜的地方,他圈定了尚未遭到德國完全破壞的雅爾塔——沙皇曾經的巡狩地。當會址在1944年底被基本確定後,蘇聯方面開始對雅爾塔可以使用的三座宮殿進行了整修,以滿足英美貴賓的需要。 [5] 
貝利亞 貝利亞
負責這項工作的是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內務部人民委員貝利亞。他是斯大林手下排除萬難的頭號幹才,以善於提供超出斯大林期望值的豐碩成果而著稱。1月8日,貝利亞親自下達了一份指令,要求對會址整修大幹快上。在他的指揮下,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點被充分發揮,一場浩大的工程隨即展開。一千五百多節的火車車廂載運建材、設備、傢俱、家電和食品,經沙皇時代的舊鐵路源源不斷駛入克里米亞。克魯格羅夫和沙夫吉楊兩名悍將供他差遣,前者是秘密警察將軍,後者是建築專家。
施工人員除了雅爾塔附近徵調的工人,還有黑海艦隊和紅軍工兵營,以及“一支羅馬尼亞戰俘部隊”。他們被分成12小時一班,晝夜不停。蘇聯人為總統準備了尊貴的裏瓦迪亞宮,這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1年翻建完畢的,為夏天避暑之用。為了照顧總統的不便,這座宮殿一直是全會的舉辦場所。除了蘇聯內務部監工,哈里曼(美國駐蘇聯大使)的女兒凱瑟琳是美方監工之一。這座宮殿一共裝潢了91個房間,安裝了電力和暖氣系統,鋪設了20條電話線,地下防空洞可以承受整棟建築倒塌的壓力。此外,蘇聯人還為美國代表團安排了60名服務人員和40部汽車,大部分為美製汽車。
謹防盟軍間諜和反蘇宣傳。經過三週的緊張忙碌,準備工作已經就緒。他在雅爾塔附近的沙基空軍基地營造了一棟宿舍,以安置英美空軍人員。斯大林元帥和蘇聯代表團下榻在尤素波夫宮,處於英美代表團中間。貝利亞對尤素波夫宮尤其照顧,為其加蓋了兩米厚的水泥屋頂,再加一米砂石覆蓋的防彈、防瓦斯掩體,足以抵擋五百公斤炸彈的直接襲擊。貝利亞還調動國家安全部門人員負責通訊設備。在這片會址,八個連隊負責電話通訊的維修和安全,每個士兵分管一公里長的電話纜線。
克里米亞的空域則由244架飛機和部署在附近的300門高射炮機關槍負責,對任何闖入空域而又不聽警告的飛機,一律殺無赦。總統和首相在2月2日抵達沙基基地後,驅車前往雅爾塔。一路上沒有一處積雪,連一個閒雜人影和車輛也沒有,迎接他們的是沿街站崗的榮譽士兵,其中不少是女兵。貝利亞來做這份工作是最合適不過了,作為蘇聯秘密警察的功勳人物,他深諳此道。在他的指揮下,安全部隊提前對該地區七萬四千名居民進行了身份檢查,並逮捕了八百二十五名可疑分子。
克里米亞的內務部指揮官克魯格羅夫將軍寫給貝利亞的報告中,簡述了他的三項重任:防止盟國在蘇聯布建特務,找出盟國海軍人員中的間諜,防止盟國水兵上岸時出現挑釁和反蘇宣傳。從美國代表團下榻的裏瓦迪亞宮到蘇聯人入住的尤素波夫宮,要經過三道巡守衞兵,其中一道還配備了軍犬。丘吉爾記載説:“我們得到警告,這個地區的地雷,除了別墅周圍的園地之外,還沒有完全清除。”代表團要隨身攜帶證件,因為每隔25英尺就會遇到衞兵查看證件。 [4] 

雅爾塔會議會議內容

紅色部分為東德,綠色部分為西德 紅色部分為東德,綠色部分為西德
①處置德國問題。三國制定了最後擊敗德國迫使其無條件投降的計劃。德國投降後,三國將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設立盟國中央管制委員會進行協調管理。三國同意從英美兩國佔領區劃出一個地區,交由法國佔領,並邀請法國參加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會議決定德國必須解除武裝,解散總參謀部,拆除軍事設施軍事工業,懲辦戰犯,並在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消除一切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勢力與影響。會議同意以蘇聯提出的德國賠償總額為200億美元、其中50%應歸蘇聯所有的建議作為討論的基礎,決定設置賠償委員會處理德國賠償問題
②波蘭問題。會議決定,波蘭東部邊界當依照寇松線,在若干區域應作出對波蘭有利的5~8千米的逸出。波蘭必須在北方和西方獲得廣大的領土上的讓予,即波蘭將從德國獲得領土的補償,補償範圍應徵詢新的波蘭臨時民族統一政府的意見。波蘭西部的最後疆域定界待後解決。關於波蘭政府的組成問題,會議達成原則協議:現今在波蘭行使職權的臨時政府,應該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實行改組,以容納國內外民主領袖。由美、英駐蘇大使會同蘇聯外長V.M.莫洛托夫在莫斯科與波蘭臨時政府委員會以及波蘭國內外其他民主領袖進行會晤,以便根據上述方針改組現政府。
③遠東問題。1945年2月11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秘密簽訂《三國關於遠東問題的協定》,即《雅爾塔協定》。蘇聯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兩三個月內參加對日本作戰。為此,美英兩國答應蘇聯提出的下列條件:維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現狀。蘇聯重新取得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喪失的俄國以前的權益:甲,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交還蘇聯;乙,大連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海軍基地;丙,設立一個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丁,千島羣島交予蘇聯。上述規定由美國總統採取步驟,以取得蔣介石同意。蘇聯還表示同意與中國國民政府簽訂友好同盟條約
④聯合國問題。會議就安全理事會的投票問題的折中方案達成了協議。蘇聯撤回16個加盟共和國都成為聯合國大會成員國的要求。決定於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以便成立聯合國。會議通過了《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並討論了南斯拉夫伊朗巴爾幹以及遣送戰俘等問題。會議最後簽署了《英美蘇三國克里米亞(雅爾塔)會議公報》《克里米亞(雅爾塔)會議的議定書》。 [7] 

雅爾塔會議會議成員

雅爾塔會議首腦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羅斯福、大不列顛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丘吉爾、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偕同他們的外長、參謀長及其他顧問們,在1945年2月4日到11日的八天之間,相會於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
除三國次府首腦外,參加會議的還有下列人員:

雅爾塔會議美國代表

國務卿愛德華·R·斯退丁紐斯
總統參謀長、威廉·D·萊希海軍五星上將
總統特別助理哈里·霍布金斯;
戰時動員與復員局局長詹姆士·F·貝爾納斯
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C·馬歇爾陸軍上將;
海軍作戰部長美國海軍艦隊總司令、美國海軍五星上將歐內斯特·J·金;
陸軍後勤總司令布里恩·B·索默韋爾陸軍中將
戰時航運局局長埃默裏·S·蘭德海軍中將
美國陸軍航空部隊總司令參媒L·S·卡特陸軍少將
美國駐蘇聯大使W·阿弗里爾·哈里曼;
國務院歐洲司司長H·弗里曼·馬修斯;
國務院特別政務局副局長阿耳傑爾·希斯;
國務卿助理查爾斯·E·波倫;
隨同政治、軍事和技術顧問們。

雅爾塔會議聯合王國代表

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
戰時運輸部部長萊瑟斯勳爵;
英國駐莫斯科大使克拉克·卡爾爵士;
英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亞歷山大·賈德干爵士;
戰時內閣秘書愛德華·布里奇爵士;
帝國總參謀長、陸軍元帥艾倫·布魯克爵士;
空軍參謀長、王家空軍元帥查爾斯·波特耳爵士;
海軍首席大臣、海軍元帥安德魯·肯寧安爵士;
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亞歷山大陸軍元帥;
英國駐華盛頓聯合參謀代表團團長威爾遜陸軍元帥;
英國駐華盛頓聯合參謀代表團團員薩姆微耳海軍上將
隨同軍事和外交顧問們。

雅爾塔會議蘇聯代表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外交人民委員會委員長莫洛托夫;
海軍人民委員會委員長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
紅軍副總參謀長安東諾夫陸軍上將;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外交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維辛斯基;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外交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邁斯甚;
空軍元帥科迪亞庫夫;
駐英國大使翟塞夫;
駐美國大使葛羅米柯。 [4] 

雅爾塔會議會議文件

1、《克里米亞聲明》,即《英美蘇三國克里米亞會議公報》。
2、《雅爾塔協定》,即《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

雅爾塔會議歷史影響

三大國在會議上作出的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稱為雅爾塔體系,對戰後世界影響巨大。

雅爾塔會議積極作用

雅爾塔會議對蘇聯來説,是一次取得廣泛成果的會議。主要是:取得了分區佔領德國的權力;確定了有利於蘇聯的蘇波邊界,保留了蘇聯支持的波蘭盧布林政府;“大國一致”的原則確立了蘇聯在聯合國的牢固地位和作用;在遠東獲得了極大的權益。所以,就建立蘇聯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和確保蘇聯在戰後歐洲和世界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而言,雅爾塔會議實際上是向蘇聯頒發了承認書授權書
雅爾塔會議紀念幣 雅爾塔會議紀念幣
雅爾塔會議基本上解決了戰後和平與安排的問題。1945年7月17日~1945年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的波茨坦會議實際上是對雅爾塔會議的決議和規定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修繕。
會議主要討論了德國問題、波蘭問題、對意大利等戰敗國的基本政策黑海海峽問題等。規定:必須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蘇美英法四國總司令分別在各自的佔領區內行使管理權;英美承認波蘭臨時政府並與流亡政府斷交;波蘭西部邊界問題由和會最後決定;設立外長會議討論對德國和意大利等戰敗國的和約問題;認為關於海峽的《蒙特勒公約》應予修訂。
雅爾塔會議對於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以及戰後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雅爾塔會議它協調了蘇聯與美英之間的關係,取得了相互諒解,加強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團結,有利於動員盟國全部力量,最終打敗德日法西斯,對戰後一些重大國際問題進行了討論,並作出了一定的安排。 [5] 

雅爾塔會議消極影響

但是,在牽涉到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主權利益問題上,違背了世界各國平等合作,尊重主權完整的原則,有大國主宰一切的強權政治表現。會議揹着中國政府作出的有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決定,是大國沙文主義強權政治的表現,更是綏靖政策又一次發展到高潮的標誌,同時也通常被看成冷戰的標誌。 [2]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