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帆拱

鎖定
帆拱是對古羅馬”穹拱”一種地域性的變異及重新詮釋。 在四個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條邊長做,在四個垂向券拱之間砌築一個過四個切點的相切穹頂,水平切口和4個發券之間所餘下的4個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即稱為帆拱。
中文名
帆拱
外文名
pendentive
釋    義
古羅馬”穹拱”一種地域性的變異
特    點
自重完全由四個券拱下的柱墩承擔
應    用
拜占庭建築
作    用
視覺上強化了室內宏大感和向上感的表現

目錄

帆拱帆拱介紹

拜占庭建築能在方的平面上造圓的拱頂,在結構上主要得益於一種新的拱券——帆拱的使用。帆拱的樣式在外部四個垂直面上是羅馬的券拱,在向內、向上的方向上是一條自下而上逐漸伸展的弧線,這在視覺上也強化了室內宏大感和向上感的表現。
帆拱的創造和應用,使拜占庭人可以把整個拱頂的重量通過帆拱集中於其四角底部的四根立柱上,故無需再要過渡的承重牆,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很大的自由。這種結構形式同樣也可以應用於各種多邊形集中式平面。
在集中式拱頂籠罩下,拜占庭建築內部形成了一種節奏急促並向外擴展的空間特徵,突破了以往封閉的或靜態的空間模式。 [1] 

帆拱結構

帆拱是方形平面上做圓穹窿頂的一種過渡構件,在帆拱結構中,穹頂實際上是坐落在另一個更大的穹頂上。它位於兩牆相交的上端,呈彎曲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尖端朝下,底邊朝上作四分之一弧形,以承接上面的圓穹窿頂。這種做法多應用於拜佔廷建築中,也偶然用於羅馬風(羅曼)建築中,在文藝復興時期應用也很廣泛。 [2]  這種帆拱技術在紀念性建築上的首次使用,就是6世紀中期的聖索菲亞教堂.儘管近東(Near Eastern)的建築師們使用的時間更早一些。在羅馬和早期基督教的集中式建築中,例如萬神殿,是直接在成圓柱形的牆垣上方的圓上建造穹頂。
歷史淵源
自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之後。基督教也發生了分裂。在拜占庭這樣一個高度希臘化的國度裏,基督教與古典文化合流,其傳播和發展走上了與西歐不同的道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正教文化體系。而東正教教堂彙集了當時最昂貴的材料、最傑出的工匠和最先進的技術,正是拜占庭藝術設計的傑出代表。它們繼承了古羅馬的穹頂技術,並在汲取東方民族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獨特的穹頂-帆拱建築結構體系。
如我們所知,在古羅馬。穹頂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然而,支承穹頂的方式卻相當笨拙,即採用一週圈承重牆承託的方式,這就決定了穹頂只能架在圓形平面之上,如此形成的內部空間單一而集中,但是過於封閉,很難適應東正教宗教儀式的需要。考慮到宗教儀式,教堂建築最好採用方形的教宗教儀式的需要。考慮到宗教儀式,教堂建築最好採用方形的平面。
為了實現從方形開口向圓形穹頂底部的過渡,一種方法是採用抹角拱在四角把方形抹成8邊形、16邊形或32邊形之後,再承託穹頂。然而,採用這種方法無法建造大跨度的穹頂,而且過渡部分的內部形象相當凌亂。
拜占庭建築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創造了獨特的穹頂-帆拱建築結構體系,為在方形平面上承託穹頂找到了最合理的方案,其做法是:在方形空間的每條邊上建一大型拱券,在每兩個相鄰拱券處向上建一個弧面的三角形拱,以形成承載上方穹頂的圓形底座。由於這種弧面的三角形拱很像兜滿了風的帆,因而稱為帆拱。帆拱的發明使穹頂的跨度大大增加;使方形平面和穹頂之間過渡順滑、內部形象渾然一體;並且由於4個大券的作用,穹頂實際上支承在四角的柱墩上,從而擺脱了承重牆,使穹頂下的空間得以擴展。 [3] 
參考資料
  • 1.    李金龍著.識別中外古建築.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6.08:334
  • 2.    齊康主編.《中國土木建築百科辭典: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05
  • 3.    鄭巨欣主編.世界設計史.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