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

鎖定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是位於烏克蘭切爾諾夫策的一處建築羣,修建於1864年至1882年期間,當時布科維納被奧地利帝國統治。
中文名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
外文名
Residence of Bukovinian and Dalmatian Metropolitans
地理位置
烏克蘭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遺產資料

遺產名稱: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
Residence of Bukovinian and Dalmatian Metropolitans
入選時間:2011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ii)(iii)(iv)
地理位置:N48 17 48 E25 55 29
遺產編號:1330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遺產描述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代表着捷克建築師約瑟夫·赫拉夫卡(Josef Hlavka)在1864年至1882年間創造的建築風格所產生的強大綜合影響力。這一遺產是19世紀曆史建築的傑出典範,包括以穹頂十字型為主要造型的神學院教堂、花園及公園為主體的神學院與修道院。這一建築羣體現了拜占庭時期及其以後歷史時期對此處建築和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同時也表明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期間東正教的影響力依然強大,反映出了奧匈帝國所持有的宗教寬容政策。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都主教的居所是位於烏克蘭切爾諾夫策的一處建築羣,修建於1864年至1882年期間,當時布科維納被奧地利帝國統治。建築羣主要包括過去布科維納都主教們的住宅、教堂、修道院和庭園。
2011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iii)(iv),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世遺評價

代表着捷克建築師約瑟夫·赫拉夫卡(Josef Hlavka)在1864年至1882年間創造的建築風格所產生的強大綜合影響力。這一遺產是19世紀曆史建築的傑出典範,包括以穹頂十字型為主要造型的神學院教堂、花園及公園為主體的神學院與修道院。這一建築羣體現了拜占庭時期及其以後歷史時期對此處建築和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同時也表明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期間東正教的影響力依然強大,反映出了奧匈帝國所持有的宗教寬容政策。 [1-4]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遺產簡介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位於烏克蘭的切爾諾夫策州切爾諾夫策市。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Residence of Bukovinian and Dalmatian Metropolitans)代表着捷克建築師約瑟夫•赫拉夫卡(Josef Hlavka)在1864年至1882年間創造的建築風格所產生的強大綜合影響力。
布科維納
布科維納是東歐的一個地區,位於東喀爾巴阡山脈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現在這一地區由烏克蘭和羅馬尼亞兩國統治。這一地區曾是摩爾達維亞公國的組成部分,先後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和奧匈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布科維納全境被劃入羅馬尼亞境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布科維納被蘇聯佔領,成為今烏克蘭的一部分。
切爾諾夫策
切爾諾夫策位於歷史悠久的布科維納地區,目前這一地區北部由烏克蘭統治,南部由羅馬尼亞統治。城市海拔高度248米,位於普魯特河(多瑙河的一條支流)上游,布科維納北部地區,附近是森林和田野,普魯特河貫穿全市,是烏克蘭西南部切爾諾夫策州的首府。2001年,有人口240600人。切爾諾夫策現在與利沃夫並列為烏克蘭西部的文化中心,也是烏克蘭重要的教育與文化中心。切爾諾夫策也是一個重要的區域鐵路與公路交通樞紐,還有一個國際機場。
除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以外,切爾諾夫策還有很多重要歷史建築物。許多歷史建築物得到了保存,特別是在市中心。不過,也有些年久失修,亟待修繕的建築物。因切爾諾夫策曾是奧匈帝國的一部份,切爾諾夫策保存有很多奧匈帝國時代的文化遺產,包括建築。切爾諾夫策市內主要建築風格有維也納分離派新古典主義巴洛克式、晚期哥特式等多種風格的建築。此外還有傳統摩爾達維亞式和匈牙利式建築、拜占庭式建築以及立體主義建築。城市享有“小維也納”的美稱,這是因為其多樣的建築風格會讓人想到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
切爾諾夫策的主要建築景點有:切爾諾夫策大劇院(建於1905年);切爾諾夫策大學(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建於1882年);地區美術館(前儲蓄銀行,建於1900年); 切爾諾夫策市政廳(前法院,建於1906年);切爾諾夫策文化宮(前猶太之家,建於1908年)。在許多其他建築中,猶太教堂在1941年的一場大火中被嚴重損壞,其剩下的牆壁被用來修建切爾諾夫策電影院。 [2]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都主教居所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都主教的居所是位於烏克蘭切爾諾夫策的一處建築羣,修建於1864年至1882年期間,當時布科維納被奧地利帝國統治。建築羣主要包括過去布科維納都主教們的住宅、教堂、修道院和庭園。現在建築羣成為了切爾諾夫策大學校舍的一部分。
1864年,都主教居所開始動工。包含了主教辦公處、會議廳、圖書館、合唱團學校、宗教藝術博物館和一座小教堂。設計以阿爾罕布拉宮為靈感,並揉合了拜占庭和摩爾人的建築風格。都主教居所原本亦有一座重要的神學院,並在一戰後繼續運作。
二戰時,建築羣遭到了掠奪,部分亦被焚燬。戰後切爾諾夫策併入蘇聯,神學院關閉。1955年,建築羣開始修復,並交予切爾諾夫策大學。1957-1967年,建築羣得到政府保護,其內部得以重新裝飾,不少原有的特徵得以復原。建築羣自2004年起開展了大規模的修復工程,這讓建築羣得以在2011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中央庭院的三邊為都主教居所的三幢主體建築,庭院長約100米、闊約70米。庭院的第四邊則有主閘。正對閘口的都主教居所是三幢建築中最大的,切爾諾夫策大學的現代語言學院現正設於都主教居所內。從這個大門可以進去
建築羣右翼為神學院和附屬教堂:三聖教父教堂。建築羣左翼為修道院,現為切爾諾夫策大學的地理系。修道院的鐘樓有大衞星為裝飾,以感謝當年切爾諾夫策的猶太人為興建建築羣所作出的貢獻。整座建築羣被廣闊的綠化地所包圍,其中樹立著建築師約瑟夫的雕像。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