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布氏田鼠

鎖定
布氏田鼠(學名:Lasiopodomys brandtii),別稱沙黃田鼠草原田鼠白蘭其田鼠布蘭德特田鼠,是倉鼠科、田鼠屬動物。布氏田鼠體形頗似䶄屬,毛相當粗硬,較短,尾巴相當短,尾上覆蓋着一層直硬的毛,耳朵也短,前足有利爪,背毛沙黃色,針毛基部黑褐,毛尖灰黃色,腹毛淡黃。
布氏田鼠白天活動,不冬眠,植食性,1年繁殖2-3胎,每胎產仔2-15只,主要棲息在北温帶的針茅草原,分佈於中國、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
布氏田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1] 
外文名
Brandt's Vole
別    名
沙黃田鼠
草原田鼠
白蘭其田鼠
布蘭德特田鼠
中文學名
布氏田鼠
拉丁學名
Lasiopodomys brandt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齧齒目
倉鼠科
田鼠屬
布氏田鼠
分佈區域
中國、蒙古、俄羅斯
命名人及年代
Radde,1861
同義學名
Microtus brandti

布氏田鼠形態特徵

布氏田鼠體長123(95-201)mm,體形頗似䶄屬(Clerkrionmys)。毛相當粗硬,較短,背毛長通常短於10mm。尾巴相當短,尾長平均25(18-32)mm,佔體長20%,尾上覆蓋着一層直硬的毛。耳朵短,耳長11(9-14)mm,幾乎完全隱藏在10mm左右長的被毛中。前足明顯的短於後足,前足有利爪,並不太長。前足4指,後足5趾。乳頭8個,胸部2對,鼠蹊2對。 [2] 
布氏田鼠背毛沙黃色。針毛基部黑褐,毛尖灰黃色,夾雜着稀疏的長毛。頭部的毛色與背色同,但眼睛周圍毛色鮮豔,呈淺灰赭色,形成一個顯著的環。耳殼開口處有淺黃色的長毛,覆蓋着耳孔,這可以看作是對於半穴居生活的適應,保護耳孔。腹毛淡黃,與背毛的毛色接近,色差極小。尾端有長的筆毛。前後腳背面淺灰黃色。蹠墊5個,極小,聚焦在一起,部分被細毛所覆蓋,後腳除蹠墊部分外,足趾及蹠部後1/2腳掌均有淡灰黃色的細毛。 [2] 
布氏田鼠
布氏田鼠頭骨相對地比較粗碩,稜角鮮明。左右眶上嵴發達,在眶間部分癒合,成為一個十分明顯的眶間嵴。眶後部鱗突明顯。頂間骨左右橫寬,幾乎達整個後頭寬,前後縱長短,不及橫寬的1/2,但其前緣的中央有一個尖突。顱室頂部方形。人字嵴發達。吻部細。門齒孔較大。寬佔顱全長的58%。顴弓向外擴展,軛骨寬。齶骨表面有兩條明顯的縱溝,上端接門齒孔的下緣,下端已接近齶骨的後緣。齶骨後緣中央有典型的骨橋,骨橋兩側的側窩明顯。聽泡較大,裏面有海綿狀的骨質填充。乳突向兩側突伸。下頜齒骨寬,冠狀突小,稍向後傾斜,關節突長,明顯向後傾斜,咬肌窩淺,角突向外突伸。 [2] 
布氏田鼠上門齒近乎垂直,齒面有極淺的齒溝痕跡。第1上臼齒頂端的倒置三角形狀的齒環稍向外側傾斜,下面有4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2個,內側2個。此臼齒外側有3個突角,內側有3個突角。第2上臼齒頂端橫齒環呈倒置三角形狀。下面有3個交錯排列的封閉的三角形,外側有2個,內側有1個。此臼齒外側有3個突角,內側有2個突角。第3個臼齒,如前所述,比較特異。前端倒置三角形的齒環下面有2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內外側各1個。外側另1個三角形不封閉,與最末端斜置的長方形齒環癒合,形成一個Y字形齒環,其內臂比外臂稍大。有個別個體外側另1個三角形封閉,使Y字形的外臂斷裂開,形成末端斜置的長方形封閉齒環。第1下臼齒後橫齒環前面有5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2個,內側3個。頂端齒環為斜置的略呈長方形齒環。此齒環外側有4個突角,內側有5個突角。第2下臼齒後橫齒環前面有4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內側2個,外側2個。此臼齒內側形成3個突角,外側形成3個突角。第3下臼齒由3個摞列的橫齒環組成。最下面的齒環沒有外角,十分特異。此臼齒外側形成2個突角,內側形成3個突角。 [2] 

布氏田鼠棲息環境

布氏田鼠主要棲息於北温帶的針茅草原,尤喜選擇具有冷蒿多根葱、隱子草的環境作為棲息位點。 [3] 

布氏田鼠生活習性

布氏田鼠白天活動。春冬季中午出洞,夏季則在上下午温度低時活動頻繁,秋季全天活動。在冬季1-2月,一般都將洞口堵塞,躲在洞穴內靠其儲糧生活,但在無風晴朗的日子裏仍外出活動。春季自3月中旬開始,布氏田鼠在地面上的活動迅速增加,活動高峯在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呈單峯形。活動範圍要比其他季節大,最遠可達500m。全年中以夏季在地表活動的時間最長,超過15-16h,出洞早,歸洞晚。每天有清早、傍晚兩個活動高峯。 [4] 
布氏田鼠挖洞能力強,洞系複雜,大體上可以區分為三種類型,即越冬洞、夏季洞和臨時洞。臨時洞的結構十分簡單,一般只有兩個洞口,洞口之間有1~3m長的洞道。夏季洞多為新挖掘的洞系,無倉庫;巢室較小,最大的為17cmX17cmX23cm;廁所也不明顯,通常有3-10個洞口,洞道總長度為4-11m。越冬洞系均為使用一年以上的洞系,結構最為複雜。每個洞系通常有洞口8-16個,有時可達數十個,洞口之間有跑道相連。越冬洞的地下部分有巢室、倉庫、廁所等,各部之間有縱橫交錯的地下洞道貫通。大部分洞道都分佈在離地面垂直深度12-22cm處,以17-40cm的斜行洞道開口到地面。洞道和洞口的直徑4-5cm。有時上行洞道靠近地面時形成盲端。每個洞系通常只有一個主要巢室,有時可達4個。巢室通常是洞系最深的部分,其頂部離地面的垂直深度一般為29-37cm;築巢材料以多根葱最為常見,並雜有隱子草等植物。通向巢室的地下洞道少則4、5條,多則10多條不等。此外,在同一個洞系中,除巢室外,在洞道的交叉處,尚可發現有膨大部分,裏面也有墊草,但其容積卻遠比越冬巢小。每個越冬洞系一般有1或2個倉庫,多至4、5個;倉庫大多呈不規則長形,位於洞系的邊緣,倉庫的跨度較大,而且頂蓋又薄,因此容易為牧畜踏陷。尤其在乘騎奔跑的時候,猛然陷入,往往造成人畜傷亡事故。此外,在洞系中尚可發現數處堆有鼠糞的廁所。 [4] 
布氏田鼠所吃的食物,46%是羊草,其他8%-19%是冷蒿、寸草台、多根葱及針茅。體重42-55g的成體,夏季吃鮮草日食量為38g,若摺合成乾草,約14.5g。 [2]  布氏田鼠不冬眠,有秋季儲食習慣。約在8月下旬或9月初開始儲糧。儲糧時,鼠類要清理舊倉庫或挖掘新倉庫,洞羣上開始出現新的鬆土和黴爛草屑等。鼠類的銜草活動,顯得愈來愈頻繁,此時的跑道也變得更為清晰可辨。倉庫中的儲糧,一般都分門別類,比較整齊,每個洞系中的總儲糧量可達10kg以上。 [4] 

布氏田鼠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 [5] 
在中國集中分佈於大興安嶺以西和集二線鐵路以東的地區。大興安嶺的台地羽茅草原也有少量分佈,成為中國境內的一個隔離分佈區。限制該鼠向東擴散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環境;向西擴散的主要因素是水熱條件,即主要分佈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滿洲里、吉林中部平原、河北商都和新疆康西瓦。 [3] 
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

布氏田鼠繁殖方式

布氏田鼠性成熟早,1月齡即達到性成熟。首次產仔一般在2月齡。繁殖能力強,繁殖期3-8月,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上時開始繁殖,而秋季月平均温度低於10℃時停止繁殖。1年繁殖2-3胎,每胎產仔2-15只,平均7-8只。繁殖期集中在春季,春季懷胎以8-10只者最多,夏季則以7-9只者最多。 [4] 
布氏田鼠的胎盤斑只能保留2.5個月,動情週期的持續時間以6、7月較為穩定,7月以後動情期普遍增長,有的鼠竟長達32天。在室內籠飼條件下,田鼠分娩後一週左右開始動情。雌雄交尾行為大都發生在清晨4-6時,在洞外進行,歷時1-4min;在繁殖季節中,以4-5月間交配活動最為頻繁。布氏田鼠的排卵很可能屬於非自發性排卵類型。 [4] 
一隻布氏田鼠可能同時使用幾個至十幾個洞口,一個洞口也可以先後被幾隻鼠所使用使用的洞口數與繁殖有關。在交尾盛期,雄鼠使用的洞口數比雌鼠多,雄鼠平均為11.3個,而雌鼠平均6.7個,約為雄鼠的一半。隨着交尾活動的減弱,差異逐漸縮小;6月,二者使用的洞口數已趨近相等。成年雌鼠使用的洞口數,5、6月較少,7月最多,8月又下降。這種變化可能與母體哺乳有關。成年雄鼠與雌體不同,雄鼠在挖掘活動和交尾盛期的5月使用的洞口數最多,6月下降。當年生幼鼠初到地面活動時,使用的洞口數很少,隨着鼠體的生長、發育,使用的洞口數急劇增加,8月已接近成體。布氏田鼠壽命約為1年。 [4] 

布氏田鼠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2] 

布氏田鼠種羣現狀

布氏田鼠種羣數量有明顯的年度變化,大約12年左右有一次明顯的數量大變動。數量高的年份,分佈極廣泛。不僅密度高,而且分佈連成片。分佈範圍擴展到條件較次的生境,幾乎佔據了所有類型的生境,包括居民區。數量密集的地段,每公頃可達2000-3000個洞口。數量下降的年份則分佈集中在極少數最適生境中。 [2] 

布氏田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5] 
參考資料
  • 1.    Brandt's Vole  .biolib[引用日期2016-02-04]
  • 2.    羅澤珣 陳衞 高武等編著,中國動物志 獸綱 第六卷 齧齒目 (下冊) 倉鼠科,科學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247-251頁
  • 3.    韓崇選 李金鋼 楊學軍 張宏利 王利春 楊清娥等著,中國農林齧齒動物與科學管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年06月第1版,第259-263頁
  • 4.    俞東征主編,鼠疫動物流行病學,科學出版社,2009.08,第416-417頁
  • 5.    Lasiopodomys brandtii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16-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