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排卵

鎖定
排卵(ovulation)是指成熟卵泡破裂,從卵泡壁脱落的次級卵母細胞連同透明帶、放射冠與卵泡液一起從卵巢排出的過程 [1]  。卵巢具有生殖功能與內分泌功能,且具有一定的週期,排卵期屬於卵巢週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在月經規律的情況下,從下次月經週期第一天往回倒數14天稱為排卵日。排卵日及排卵日的前兩天和後兩天,共5天一起被稱為排卵期 [2] 
凍卵是一種重要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當前我國關於凍卵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對該問題的倫理層面以及法律層面的探討。例如,在女性生育權、凍卵的所屬權、凍卵的性質、凍卵的法律地位等問題上,都引發了學術界與務實界廣泛討論。
排卵是女性的生理現象,也是人類生殖的重要過程之一。瞭解人類的生殖過程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兒童青少年對人類生殖過程的學習有助於形成正確的性別觀念、生命觀念,愛護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明確指出,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3]  。教育部《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2021)指出,學校要樹立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有針對性地開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學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識,提高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4] 
中文名
排卵
外文名
ovulation

排卵定義

排卵(ovulation)是指成熟卵泡破裂,從卵泡壁脱落的次級卵母細胞連同透明帶、放射冠與卵泡液一起從卵巢排出的過程 [1] 

排卵卵巢的功能

卵泡(ovarian follice)是卵巢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具有產生卵細胞及內分泌的功能。卵巢功能異常可致女性生殖相關疾病,如卵巢囊腫、多囊卵巢綜合症和卵巢早衰等。
卵巢具體具有生殖功能以及內分泌功能,具體介紹如下 [5] 

排卵生殖功能

卵巢具有生卵功能。從胎齡5~6周開始,從卵黃囊遷移到生殖嵴的原始生殖細胞通過有絲分裂增殖成為卵原細胞,卵原細胞從8~9周起陸續開始第一次減數分裂,轉化為初級卵母細胞。然而,這些初級卵母細胞已經開始的減數分裂均停滯在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細胞核呈泡狀結構,稱為生髮泡(germinal vesicle)。青春期後,隨卵泡成熟,卵母細胞重新恢復並完成第一次減數分裂,這時的生髮泡破裂,排出第一極體,成為次級卵母細胞(secondary oocyte),並隨即開始第二次減數分裂,但再次停滯在分裂中期。如受精發生,則卵母細胞第二次減數分裂完成,排出第二極體,成為成熟卵,又稱卵子。如沒有受精,則卵細胞死亡、溶解 [5] 

排卵內分泌功能

排卵前的卵泡主要分泌雌激素(estrogen),包括雌酮(estrone)和雌二醇(estradiol,E2),兩者可相互轉化。排卵後的黃體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progestin),孕激素主要是孕酮(progesterone,P)。除雌激素和孕激素外,卵巢也合成分泌少量雌激素和抑制素等其他激素 [5] 
卵巢性激素的合成、代謝和降解
卵泡雌激素合成由泡膜細胞和顆粒細胞共同完成。首先,內泡膜細胞在促黃體生成素(luteotropic hormone,LH)作用下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孕烯醇酮,孕烯醇酮再轉為雌激素,包括雄烯二酮和睾酮,這一過程在不同大小的卵泡中均能進行。只有發育到一定程度的卵泡的顆粒細胞才在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作用下表達雌激素合成必需的芳香化酶,該酶能將由泡膜細胞擴散而來的雄激素分別轉換為雌酮和雌二醇分泌進入血液和卵泡液。隨着卵泡的生長,合成雌激素的量逐漸增加,而雄激素減少。排卵後,由卵巢黃體細胞分泌大量孕酮,同時也分泌較多的雌激素。
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主要與性激素結合蛋白或血漿白蛋白結合運輸,少量以遊離形式存在。結合的激素很容易釋放出來進入靶組織發揮作用。雌、孕激素主要在肝臟代謝失活,以葡萄糖醛酸鹽或硫酸鹽的形式由尿排出,小部分經糞便排出 [5] 
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
雌、孕激素髮揮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進入靶細胞,與胞內受體結合發揮基因組效應;另一種是作用於細胞膜上的受體或特異位點,通過跨膜信號轉導發揮快速效應。雌、孕激素對於女性生殖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的調節具有協同作用,一般來説,雌激素是孕激素作用的基礎,但在某些方面又互為拮抗,從而保證生殖系統正常功能活動 [5] 
雌激素的作用
雌激素對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對機體其他系統的功能也有廣泛的影響。
對生殖器官的作用:促進子宮發育,子宮內膜增殖,使內膜具有對胚胎的接受性;使排卵期宮頸口鬆弛,子宮頸分泌大量清亮、稀薄的黏液,有利於精子穿過進入宮腔;促進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肥大,收縮力增強,對縮宮素的敏感性增加;促進輸卵管上皮纖毛細胞和分泌細胞的增生,促進輸卵管的收縮和纖毛擺動,有利於精子在其中的運行;促進陰道上皮增生和角化,使陰道分泌物呈酸性,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與促卵泡生成素協同促進卵泡發育;促進外生殖器官的發育。
對乳腺和第二性徵的作用:刺激乳腺導管和結締組織增生,促進脂肪組織在乳腺的聚集,形成女性乳房特有的外部性徵;促進其他女性第二性徵的形成,如全身脂肪和毛髮的分佈、女性體態、音調增高等。
對骨骼生長髮育的影響:刺激成骨細胞的活動,加速骨的生長,促進骨中鈣、磷的沉積,因此,女性進入青春期後,身體高度增長速度加快,但又因其促進長骨骨骺的癒合而致女性往往較男性更早停止生長。絕經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的降低,骨骼中的鈣容易流失,因而一些女性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骨折。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改善血脂成分,防止動脈硬化,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對腺垂體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黃體生成素的分泌有負反饋或正反饋兩種作用。雌激素的中樞作用還表現為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分化、再生、突觸形成以及調節許多神經肽和遞質的合成、釋放與代謝,雌激素缺乏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有關。
其他作用:雌激素對蛋白質和脂肪代謝以及水鹽平衡也有一定的作用。高濃度的雌激素可使體液向組織間隙轉移,導致鈉、水瀦留 [5] 
孕激素的作用
孕激素常常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礎上影響靶組織的結構和功能活動。
對生殖器官的作用:抑制子宮內膜細胞增殖,促進子宮內膜上皮的分泌功能及內膜基質細胞的蜕膜化,有利於早期胚胎的發育和着牀;使子宮肌興奮性降低,抑制其收縮,防止妊娠期胚胎排出;使宮頸粘液分泌減少且變稠,阻止精子通過;促進輸卵管上皮分泌黏性液體,為受精卵及卵裂球提供營養;抑制陰道上皮增生,並使其角化程度降低。
對乳腺的作用:在雌激素作用的急促上進一步促進乳腺小葉基及腺泡的發育,在妊娠後為泌乳做準備。
抑制排卵:負反饋抑制垂體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黃體生成素的分泌,妊娠期間的女性由於血中高濃度的孕激素使卵泡的發育和排卵都受到抑制,不會發生二次受孕。
產熱作用:孕激素可增強能量代謝,也可作用於下丘腦體温調節中樞,使體温調定點水平提高,因而排卵後孕激素分泌增加可使基礎體温0.2~0.5℃,臨牀上將基礎體温的雙相變化作為判斷排卵的標誌之一。
其他作用:促進鈉、水排泄。另外,孕激素能使血管和消化道肌張力下降。因此,妊娠期婦女因體內孕激素水平高易發生靜脈曲張、痔瘡、便秘、輸卵管積液等 [5] 

排卵卵巢週期

卵泡自胚胎形成後即進入自主發育和閉鎖的軌道,此過程不依賴於促性腺激素,其機制尚不清楚。胚胎6~8周時,原始生殖細胞不斷有絲分裂,細胞數增多,體積增大,成為卵原細胞(oogonia),約60萬個。自胚胎11~12周開始,卵原細胞進入第一次減數分裂,並靜止於前期雙線期,稱為初級卵母細胞(primary oocyte)。胚胎16~20周時生殖細胞數目達到高峯,兩側卵巢共含600萬~700萬個生殖細胞(卵原細胞佔1/3,初級卵母細胞佔2/3)。胚胎16周至出生後6個月,單層梭形前顆粒細胞圍繞着停留於減數分裂雙線期的初級卵母細胞形成始基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這是女性的基本生殖單位,也是卵細胞儲備的唯一形式。胎兒期的卵泡不斷閉鎖,出生時約剩200萬個,兒童期多數卵泡退化,至青春期只剩下30萬個。從青春期開始到絕經前,卵巢在形態和功能上發生週期性變化,稱為卵巢週期(oavrian cycle) [6] 

排卵卵泡的發育和成熟

進入青春期後,卵泡由自主發育推進至發育成熟的過程依賴於促性腺激素的刺激。生育期每月發育一批(3~11個)卵泡,經過募集、選擇,其中一般只有一個優勢卵泡可達完全成熟,並排出卵子。其餘的卵泡發育到一定程度通過細胞凋亡機制而自行退化,檉卵泡閉鎖。女性一生中一般只有400~500個卵泡發育成熟並排卵,僅佔總數的0.1%左右。
卵泡的發育始於始基卵泡的轉化,始基卵泡可以在卵巢內休眠狀態數十年。始基卵泡發育遠在月經週期起始之前,從始基卵泡至形成竇前卵泡需9個月以上的時間,從竇前卵泡發育到成熟卵泡經歷持續生長期(1~4級卵泡)和指數生長期(5~8級卵泡),共需85日,實際上跨越了3個月經週期。一般卵泡生長的最後階段正常約需15日左右,是月經週期的卵泡期 [6] 
卵泡的發育可分為以下過程:
原始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
直徑約5μm,由初級卵母細胞和單層梭形顆粒細胞構成,其外有基底膜。這一時期的卵泡處於生長靜止狀態,不同卵泡停留在這一階段時間長短不一。原始卵泡數在胎齡5個月時達到最多,約700萬個,此後會陸續發生退化閉鎖,到出生時減少到200萬個,性成熟時僅剩下40萬個。卵泡池中原始卵泡的數量代表了卵巢儲備(ovarian reserve) [5] 
初級卵泡(primary follicle)
卵母細胞略有增大,周圍的前顆粒細胞發育為立方狀顆粒細胞,並有由單層進一步變為多層。卵母細胞分泌一些糖蛋白在其周圍形成透明帶(zona pellucida)。卵泡外的基質細胞分化為泡膜細胞。在卵母細胞和顆粒細胞間有縫隙連接,有助於彼此間物質和信號傳遞 [5] 
次級卵泡(secondary follicle)
顆粒細胞進一步增殖,表達FSH受體及雌激素合成必需的芳香化酶,並開始分泌卵泡液,在顆粒細胞間先形成一些不規則竇腔,然後逐漸融合成一個完整卵泡腔,這時的卵泡又稱為竇狀卵泡(antral follice)。出現竇腔之前的所有卵泡又稱竇前卵泡(preantral follicle)。泡膜層分為內、外兩層,內泡膜細胞層表達LH受體,參與卵泡激素合成。早期竇狀卵泡產生康米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AMH)對原始卵泡的激活有負調控作用,其血中濃度與早期竇卵泡數成正比,異常減少表明進入生長階段的卵泡減少,預示着原始卵巢儲備減少,臨牀上將AMH作為判斷卵巢儲備和生殖潛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5] 
成熟卵泡
卵泡直徑達15~25mm以上。卵泡液將卵細胞聯通部分顆粒細胞推向一側形成卵丘(cumulus oophorus),緊貼卵母細透明帶的顆粒細胞呈放射狀排列,稱為放射冠(radiate corona)。顆粒細胞表達的芳香化酶的量和活性進一步增加,合成分泌的雌激素也最多。臨牀上常根據B超顯示的卵泡大小及血中雌激素水平判斷卵泡成熟程度 [5] 

排卵排卵

隨着成熟卵泡的卵泡液劇增,卵泡壁、白膜和表面上皮變薄,卵巢表面局部缺血形成的透明的卵泡小斑,在小斑處的膠原被膠原酶、透明質酸酶等解聚和消化,再加上卵泡膜外層的平滑肌收縮等因素,導致成熟卵泡破裂,從卵泡壁脱落的次級卵母細胞連同透明帶、放射冠與卵泡液一起從卵巢排出的過程稱為排卵(ovulation)。生育期婦女,每隔28天左右排一次卵;兩側卵巢交替進行,一般一次只排出一個卵細胞,偶見排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者。排卵一般發生在月經週期的第14天左右。排卵後,次級卵母細胞若受精將繼續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產生一個單倍體的卵細胞和一個第二極體;次級卵母細胞若24小時內未受精,則退化被吸收 [1] 

排卵黃體的形成與退化

卵泡排卵後剩餘的顆粒細胞和泡膜細胞在促黃體生成素的作用下發生黃素化(luteinization),分化為黃體細胞,形成一個新的暫時性內分泌結構,黃體(corpus luteum)。每個月經週期形成的黃體一般可以維持(14±2)天,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同時也分泌雌激素,促使子宮內膜形態及功能變化適應早期胚胎髮育及着牀需要。如排出的卵細胞受精,則黃體在滋養層細胞分泌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ophin,HCG)的作用下繼續發育成為妊娠黃體(corpus luteum of pregnancy),直到孕3月時胎盤形成接替黃體的內分泌功能。如卵細胞沒有受精,黃體在2周後開始退化,最後由成為白體(corpus albicans)的結締組織瘢痕取代。臨牀上對黃體功能不健全的患者可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黃體發育,或直接補充孕激素防治早期流產 [1] 

排卵排卵的激素調控機制

子宮內膜的週期性變化受下丘腦-垂體-性腺軸調控,下丘腦神經內分泌細胞產生的促性激素釋放激素,使腺垂體遠側部嗜鹼性細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長素。卵泡刺激素可以促進卵巢卵泡生長,發育成熟並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可使子宮內膜從月經期轉入增生期。當血中的雌激素達到一定的濃度時,反饋作用於下丘腦和垂體,抑制卵泡刺激素的分泌,但促進黃體生成素的分泌,在黃體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卵泡成熟、排卵並形成黃體,黃體產生孕激素和雌激素,可促使子宮內膜進入分泌期的變化。當血中的孕激素增加到一定的濃度時,反饋作用於下丘腦和垂體,抑制黃體生成素的釋放,於是黃體發生退化,血中孕激素和雌激素驟然減少,子宮內膜進入月經期。由於血中雌、孕激素的減少,又反饋作用於下丘腦和垂體,促使下丘腦和垂體釋放卵泡刺激素,卵泡又開始生長髮育。上述循環週而復始。
按照具體階段劃分,在卵泡期的早期,由於前次月經週期的黃體退化,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量下降,接觸了對下丘腦和腺垂體的抑制,腺垂體分泌促卵泡激素以及促黃體生成素增加,尤以促卵泡細胞的增加更為明顯。一羣卵泡細胞被週期性募集進入快速生長階段,合成分泌雌激素增加,子宮內膜增生。當雌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大概是在月經期第六天),則分別對下丘腦-腺垂體進行負反饋調解,卵巢產生的抑制素也選擇性地抑制腺垂體促卵泡細胞分泌,使血中促卵泡細胞的量有所減少,大多數卵細胞得不到足夠的促卵細胞的支持而半途退化閉鎖,只有一個優勢卵泡得以繼續發育。
在月經週期的中期,隨優勢卵泡成熟,體內雌激素水平進一步增加,此時血中高濃度的雌激素對下丘腦及腺垂體都產生正反饋的調解作用,觸發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大量釋放,刺激腺垂體分泌的促黃體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大量增加,達到峯值,尤以促黃體生成素峯更為明顯。一般在促黃體生成素峯出現後的16~24小時排卵 [5] 
下丘腦垂體有節律地調節卵巢活動週期與子宮內膜週期保持變化,以適應排卵、受精、胚泡植入和生長髮育的需要 [1] 

排卵卵泡閉鎖

婦女一生中僅有400~500個卵泡能最後發育成熟排卵。自胚胎時期開始就不斷有卵泡在發育的各個階段退化,這一過程叫卵泡閉鎖(atresia)。卵泡閉鎖是由於細胞凋敝導致的 [1] 

排卵排卵日的計算

月經週期中的黃體期的時間長度相對穩定,而卵泡期的長短變化較大,因而臨牀上常將月經來潮前的第14天推算為排卵日。
排卵日的計算方法包括日曆表法、基礎體温法和宮頸黏液觀察法 [2] 

排卵日曆表法

日曆表法即按照月經週期推算排卵期,排卵日與下次月經第一天的間隔時間為14天左右,相對固定。根據這種關係就可以按月經週期來判斷排卵期。這種方法只適用於月經週期規律的女性。月經週期不規律者無法使用。但即使是月經週期規律者,健康狀況、環境改變及情緒波動等都有可能影響排卵的時間 [2] 

排卵基礎體温法

月經週期中,排卵以前的基礎體温常較低,排卵後體温平均上升0.5度左右,一直維持到月經來潮前才開始下降。根據基礎體温上升判斷排卵期的方法叫作基礎體温法。基礎體温法不能預先測定排卵前的安全期,而且測量要求比較嚴格,需要每天早晨醒後未起牀時測量體温,且最好在同一時間段。如果不按規定測量體温,就不能準確測定排卵日期 [2] 

排卵宮頸黏液觀察法

宮頸黏液的性質、形態和分泌量受雌激素影響,呈週期性變化。在正常月經週期中,月經過後的最初幾天,無黏液出現;此後隨着體內雌激素水平的升高,外陰開始出現少量黏液,外陰有潮濕感;幾天後,隨體內雌激素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出現透明、稀薄如蛋清樣能拉成長絲的黏液,且量增多。這時候外陰潮濕感更明顯,並具有潤滑感。潤滑感的最後一天稱為“黏液高峯日”,出現在排卵前兩天至排卵後3天。此時為排卵期,也就是易受孕期。
排卵後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宮頸黏液又變得混濁、黏稠,外陰又逐漸出現乾燥的感覺。這時起到下次月經來潮前及月經後的乾燥期至黏液出現時為止,這兩個階段為不易受孕期。宮頸黏液法準確性相對較高,但使用者必須經過培訓,完全掌握後才能較為準確預估排卵期。同時,並不是每個女性月經週期中都有典型的黏液變化 [2] 

排卵排卵障礙及其治療

排卵臨牀表現

排卵障礙包括稀發排卵和無排卵,佔不孕症患者病因的25%,其主要臨牀表現為閉經、月經週期紊亂或不孕症,次要臨牀表現為體重增加、多毛或乳房痛感的缺失 [7] 

排卵常見疾病

世界衞生組織基於外周血清促性腺激素和雌激素水平,將排卵障礙分為3型:Ⅰ型:下丘腦垂體功能衰竭(hypothalamic pituitary failure),主要表現為內源性雌激素、促卵泡激素、促黃體生成素水平低落,約佔10%;Ⅱ型: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hypothalamic pituitary dysfunction),主要表現為內源性促卵泡激素、促黃體生成素水平失調,約佔80%~90%;Ⅲ型:卵巢功能減退(ovarian failure),主要表現為促卵泡激素、促黃體生成素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低落,約佔5% [7] 
WHOⅠ型排卵障礙:下丘腦垂體功能衰竭
功能性下丘腦性閉經(functional hypothalamic amenorrhea,FHA)
功能性下丘腦閉經的誘發因素為應激(代謝性、生理性、心理性)、因節食而導致的體重快速下降及過度運動。應激因子觸發,導致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GnRH)缺乏引起閉經 [7] 
低促性腺素性功能減退症(idiopathic hypogonadotrophic hypogonadism,IHH)
該症是因先天性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神經元功能受損,導致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合成、分泌或功能障礙,並進一步導致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減少,引起性腺功能不足的疾病。約50%低促性腺激素行動能減退症患者存在嗅覺異常,稱為卡爾曼氏綜合徵(Kallmann syndrome,KS) [7] 
席漢氏綜合徵(Sheehan’s syndrome)
席漢氏綜合徵是因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導致無排卵。主要原因是產後大流血、休克造成垂體前葉急性壞死而喪失正常功能。主要表現為促腎上腺激素、促甲狀腺激素及促性腺激素過低。臨牀症狀嚴重程度與垂體壞死程度有關,一般認為當垂體壞死麪積達50%時,臨牀上可出現症狀,壞死達75%以上則症狀明顯,壞死超過95%則症狀嚴重 [7] 
WHOⅡ型排卵障礙: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
多囊卵巢綜合徵(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
多囊卵巢綜合徵是最常見的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之一,影響6%~21%的育齡期女性,我國發病率為2.2%~6.46%。多囊卵巢綜合徵的可能機制包括以下因素:
1.遺傳因素
單核苷酸多態性的檢測已發現100多個多囊卵巢綜合徵易感基因,主要包括類固醇合成基因、胰島素基因、促性腺激素相關基因、甾體激素生物合成與代謝相關基因、轉化生長因子-β通路相關基因、炎症相關基因等 [7] 
2.環境因素
胎兒於宮內暴露於高雄激素環境下,成年後會表現出多囊卵巢綜合徵的特點,而出生後暴露於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如雙酚A、二噁英等,是該症發生的高危因素。這些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致生殖毒性可影響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平衡,引起體內代謝激素水平失衡,並出現胰島素抵抗。現有研究認為,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胰島素抵抗可發生在骨骼肌細胞、脂肪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同時患者卵巢胰島素信號通路受損,存在卵巢局部胰島素抵抗,進而導致卵泡發育異常、排卵障礙與高雄激素血癥 [7] 
3.慢性炎症因素
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外周血中慢性炎症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3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白介素(Interlukin)等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卵巢組織中可見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各類炎症因子在導致卵巢無排卵過程中的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 [7] 
4.社會心理因素
長期焦慮、抑鬱、悲傷、緊張等會增加肥胖、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抽煙)的發生,加重肥胖問題,擾亂內分泌系統並加重內分泌失調、炎症反應等,導致惡性循環 [7] 
高泌乳素閉經(Hyper-prolactinemia)
高泌乳素血癥導致生殖功能障礙的機制可能有兩種:①中樞作用,即過高的催乳素(Prolactin,PRL)通過短路反饋影響下丘腦多巴胺神經元分泌率,激活α內啡肽神經元活性,從而抑制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合成與釋放,使促性腺激素脈衝分泌減弱,雌激素正反饋作用消失,引起無排卵或黃體期縮短、黃體功能不足。②末梢作用,即過高的催乳素作用於卵巢局部催乳素受體,減弱或阻斷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抑制卵泡發育與成熟,不能形成排卵前雌激素高峯及促黃體生成素峯,並抑制促卵泡激素誘導的雌激素生成、促黃體生成素誘導的孕酮生成 [7] 
WHOⅢ型排卵障礙:卵巢功能減退
早髮型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
早髮型卵巢功能不全指婦女在40歲之前出現絕經,並呈現低雌激素和高促性腺激素血癥狀態,患病率約為1%~3%。研究表明,約10%~20%的早髮型卵巢功能不全患者有自發排卵甚至妊娠的可能 [7] 
卵巢不敏感綜合徵(insensitive ovarian syndrome)
卵巢不敏感綜合徵,又稱卵巢抵抗綜合徵(resistant ovary syndrome,ROS)或Savage綜合徵,指原發性閉經或年齡小於30歲的繼發性閉經,內源性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偏低,卵巢內有正常卵泡存在,但對大劑量外源性促性腺激素刺激呈低反應,約佔高促性腺激素閉經患者的11%~20%。卵巢不敏感綜合徵是多種原因導致的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降低,發生機制複雜且尚未闡明,其可能機制為基因突變或缺陷(主要包括促卵泡激素受體基因、顆粒細胞及卵母細胞來源基因)、卵泡細胞膜促性腺激素信號轉導異常、卵巢局部調節因子異常、免疫功能異常等 [7] 

排卵治療

手術或放射治療後誘發排卵
多囊卵巢綜合徵和腦垂體瘤(泌乳素瘤,生殖激素瘤等)等疾病常可造成無排卵和不孕症,經手術或放射治療常可恢復排卵和受孕。雙側卵巢楔形切除術可用於多囊卵巢綜合徵,近年來,應用腹腔鏡下多點打孔術亦獲良效。但需謹慎應用,因為已出現加速卵巢早衰的案例。腦垂體腫瘤切除術應用於腦垂體瘤的治療,較好地保留了垂體功能和生殖能力。手術治療高催乳素血癥的研究顯示,術後高催乳素血癥正常者的妊娠率為71%(微腺瘤)和31.8%(巨腺瘤) [8] 
促排卵藥
氯米芬(clomiphene)
可競爭性結合垂體雌激素受體,模擬低雌激素狀態,負反饋刺激內源性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進而促進卵泡生長。適用於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反饋機制健全,體內有一定雌激素水平者 [8] 
來曲唑(letrozole)
屬於芳香化酶抑制劑,可抑制雄激素向雄激素的轉化,減低雌激素水平,負反饋作用於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刺激卵泡發育。該藥最早用於絕經期乳腺癌患者,2001年起Mitwally等將其應用於促排卵,獲得良好療效。具有給藥方便、促進卵泡發育、多胎妊娠少、不產生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徵(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和不影響子宮內膜生長等優點。來曲唑治療後妊娠率為14%~21% [8] 
中醫藥誘發排卵
中醫學研究認為,人體經絡功能失常與月經失調和不孕症有關,如十二經脈中:腎、肝、脾三經和衝、任、督脈與月經失調和不孕症有關,將中醫傳統辨證論治和針灸學理論知識運用於臨牀,治療無排卵和黃體不健全有一定療效。上世紀60年代,原上海第一醫學院婦產科醫院俞瑾等應用針灸刺激穴位誘發排卵,排卵率可達30%~50% [8] 
誘發排卵藥的併發症
值得注意的是,誘發排卵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目前常用的誘發排卵藥物大都引起兩大併發症,即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徵及多胎妊娠。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徵藥物使卵巢產生多發性卵泡囊腫,因而分泌大量雌激素,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現胸腔積液和腹水,甚至出現水腫;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水和電解質紊亂;血栓形成,嚴重者可致命。多胎妊娠會增加流產率和孕期併發症,目前的有效處理手段為減胎術 [9] 

排卵相關研究

排卵凍卵

所謂“凍卵”,即取出女性健康時的卵細胞採用玻璃化冷凍技術等方法進行長期保存,防止卵細胞因自然代謝而失去能力,當女性產生生育意願時取出並施之一定的醫學技術從而實現生育 [10] 
技術簡述
首先女性需要服用大量的激素刺激卵細胞的產生,促進多卵泡的發育,並通過B超的隨時監測確定卵泡的數量與成熟度。待卵泡的數量與成熟度適宜時打促排針,用取卵器從陰道刺入直接進入卵巢部位將卵細胞取出,最後將排出的符合冷凍條件的卵細胞進行冷凍。
隨着凍卵技術的發展,現在最常用且安全的方法便是玻璃化快速冷凍法。在玻璃化冷凍過程中,為了確保卵細胞在冷凍的過程中不形成冰晶,通常需要先在相對較低濃度,如1~2mol/L或體積比15%的滲透性冷凍保護劑中作用10~15分鐘,讓保護劑可以充分的滲入組織細胞並逐步脱水。然後再將卵細胞放於濃度較高的滲透性冷凍保護劑中,如濃度為5~6mol/L或體積比30%的滲透性冷凍保護劑,這可以弱化水的結晶過程。同時要保證細胞外的非滲透性保護劑的濃度,如濃度為0.5~1.0mol/L的蔗糖溶液,在提高細胞內外滲透壓的同時促進細胞的脱水,這些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組織細胞內的冰晶的產生 [11] 
凍卵目的
(1)社會性凍卵(Social egg freezing,SEF)
社會性凍卵是四種類別中數量最多且與凍卵最常相關的一種凍卵現象。它是指出於所謂的“社會原因”選擇冷凍卵細胞的婦女。這些婦女主要擔心與年齡相關的自然生育力下降,選擇冷凍卵細胞作為將來增加生育機會的一種手段。
(2)醫用凍卵(Medical egg freezing,MEF)
醫用凍卵是指出於醫學原因而進行的凍卵,包括在重新分配性別之前以及在可能破壞生育力的醫學治療(例如癌症化療)之前將卵細胞冷凍。
(3)臨牀凍卵(Clinical egg freezing,CEF)
臨牀凍卵是指出於“臨牀”原因,作為某些患者進行體外受精治療中故意將卵細胞冷凍的過程。這些患者正在嘗試通過體外受精進行受孕,但醫生建議其將卵細胞“分批”冷凍,或者因為預期每個週期所產生的卵細胞數量較少或者卵細胞的染色體異常,所以需要多次連續的週期“分批”凍卵,使它們一次受精,並且通過植入前的基因檢測,篩選健康的胚胎(如果有的話)進行植入。因此,這些患者並不是通過凍卵來推遲受孕時間,而是通過體外受精增加了受孕的機會。
(4)偶然性凍卵(Incidental egg freezing,IEF)
偶然性凍卵是指在體外受精治療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而沒有精子能夠使之進行常規治療,比如治療當天男性伴侶無法到達醫院的患者,以及當天意外地無法使用伴侶的精液樣本的患者,在這些情況下,將卵細胞冷凍(而不是丟棄),目的是在可以提供可能的精子樣本時再對其進行受精 [11] 
中國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並沒有法律對生殖技術做出規範,但在一些法規中規定禁止為單身女性凍卵。但這並不表示我國單身女性凍卵就是違法的。因為這些法規都屬於各部委的規範性文件,在規定中也只是適用於醫療機構與醫務人員,對普通的公民是不適用的。所以單身女性凍卵是她們可以選擇的權利,只不過這種權利受到限制,無法得到醫療機構的支持 [11] 
《人類生殖技術管理辦法》(2001)第三條規定:人類生殖技術的應用應當在醫療機構中進行,以醫療為目的,並符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倫理原則和有關法律規定 [12]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2003修訂)第十三條規定:禁止給不符合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法規和條例規定的夫婦和單身婦女實施人類生殖技術 [13] 
《人類精子庫基本標準和技術規範》(2003)中“人類精子庫基本標準”部分顯示,目前我國在生育力保存手段上,單身男性(並未要求已婚,只要求必須原籍為中國公民)可以凍精。但單身女性不能凍卵 [14]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2003)規定:醫務人員必須嚴格貫徹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律法規,不得對不符合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法規和條例規定的夫婦和單身婦女實施人類生殖技術 [15] 
2017年12月27日,原國家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官網曾對“關於放開對單身女性生育限制的建議”做出迴應:“目前我國相關法律並未否認單身女性的生育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十七條規定,公民有生育的權利。《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婦女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生育子女的權利。《婚姻法》也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實踐中,個別地區結合實際制定了有關規定。如吉林省2002年9月27日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吉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達到法定婚齡決定不再結婚並無子女的婦女,可以採取合法的醫學輔助生育技術手段生育一個子女”。之後歷經數次修訂,吉林省均保留了此條規定 [16] 

排卵人工輔助取卵

隨着不孕不育發病率的不斷提高,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已被許多不孕不育夫婦所接受,人工輔助取卵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常見的人工輔助取卵方式有: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未成熟卵體外培養(in vitro maturation,IVM)、體外激活技術(in vitro activation,IVA)等 [17] 

排卵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排卵是女性的生理現象,也是人類生殖的重要環節之一,會在生殖健康與人的生命週期等教育內容中呈現。我國各部委發佈的相關教育類文件中,《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2011)與《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7)均從生長髮育和生殖健康的角度進行了闡述,讓學生了解生育與成長的基本過程,這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排卵《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水平一(小學1~2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生命孕育、成長基本知識,知道“我從哪裏來” [18] 
水平二(小學3~4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人的生命週期包括誕生、發育、成熟、衰老、死亡 [18] 
水平三(小學5~6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的生長髮育特點;
  • 男女少年在青春發育期的差異(男性、女性第二性徵的具體表現);
  • 女生月經初潮及意義(月經形成以及週期計算);
  • 男生首次遺精及意義;
  • 青春期的個人衞生知識 [18] 

排卵《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2011)

水平一(小學1~2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初步瞭解生命孕育常識,知道“我從哪裏來” [19] 
水平二(小學3~4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瞭解人的生命週期包括誕生、發育、成熟、衰老、死亡。
  • 認識自己的身體,關注自己的身體發育情況 [19] 
水平三(小學5~6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瞭解青春期的生長髮育特點;
  • 瞭解男女少年在青春發育期的差異(男性、女性第二性徵的具體表現);
  • 瞭解女生月經初潮及意義(月經形成以及週期計算);
  • 瞭解男生首次遺精及意義 [19] 

排卵《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性與生殖健康
  • 性與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識 [20] 

排卵《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核心信息七
掌握正確的生殖與性健康知識,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預防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
  • 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21] 

排卵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育內容

排卵學習目標

排卵是女性的生理現象,也是人類生殖的重要過程之一。瞭解人類的生殖過程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兒童青少年對人類生殖過程的學習有助於形成正確的性別觀念、生命觀念,愛護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的相關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6“人體與發育”、核心概念8“性與生殖健康”,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22] 
核心概念6:人體與發育
主題1:性與生殖解剖及生理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女性月經週期中的排卵和男性精子的產生與射精,是生殖過程中不可缺失的環節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生殖所需的關鍵身體機能(例如:月經週期、精子的產生和射精)(知識);
► 解釋在生殖過程中男性和女性的身體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態度);
► 對月經週期或射精是如何發生的這一問題的理解表示出信心(技能) [22] 
主題2:生殖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並在子宮着牀是懷孕的開始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生殖的過程,特別強調懷孕過程需要一個精子和一個卵細胞結合並在子宮着牀(知識)。
要點:懷孕一般持續40周,在懷孕期間,女性的身體會經歷很多變化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女性在懷孕期間身體經歷的變化(知識);
► 表達自己對於女性懷孕期間的身體變化有何種感受(技能) [22]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精子必須恰好和卵細胞結合並着牀才能導致懷孕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生殖的必要步驟(知識);
► 瞭解在發生性交行為時,如果男性的陰莖在女性陰道內射精,就可能導致懷孕(知識);
► 回憶性交行為並不必然導致懷孕(知識)。
要點:女性月經週期分為多個階段,其中包括最容易受孕的排卵期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月經週期,包括月經週期中最容易受孕的階段(知識);
► 瞭解激素的變化會調節月經週期,影響容易受孕的時期(知識);
► 認同月經週期的規律(態度);
► 反思自己對月經的感受(技能) [22]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並非所有人都有生育能力,想要懷孕的人可以嘗試用一些方法來解決不孕不育的問題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沒有生育能力但希望懷孕的人可以有哪些選擇(知識);
► 認識到不孕不育問題的解決有可選方案(態度);
► 對有生育需求但面臨不孕不育問題的人能夠表達共情(技能) [22] 
核心概念8:性與生殖健康
主題1:懷孕與避孕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懷孕是一個自然的、且可以被計劃的生理過程
學習者將能夠:
► 瞭解受孕始於精子和卵細胞結合並在子宮着牀(知識);
► 解釋懷孕和生殖都是自然的生理過程,並且人能夠計劃自己的懷孕時間(知識);
► 解釋所有孩子都應該被需要並且得到照顧和愛(態度);
► 認識到並非所有夫妻都有孩子(知識) [22] 

排卵與排卵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什麼是排卵期?如何計算安全期?
在月經規律的情況下,從下次月經週期第一天往回倒數14天稱為排卵日。排卵日及排卵日的前兩天和後兩天,共5天一起被稱為排卵期。在人體內,精子能存活3天,卵細胞能存活2天,因此,在排卵期的前5天后4天共10天均為易孕期。安全期又分為排卵前安全期和排卵後安全期。從月經乾淨當天到排卵期開始的前一天的為排卵前安全期。從排卵期結束後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經來潮的前一天為排卵後安全期。假設一個月經週期(從來月經第一天至下次月經第一天)為28天,第1~7天、以及週期的最後4~5天,為未排卵或卵細胞已死亡的日期,屬於絕對安全期;其餘日子為相對安全期。安全期避孕又稱自然避孕,是推測女性排卵日期,在易受孕期禁慾而達到避孕的目的。但由於排卵可能受許多因素影響提前或推後幾天,計算未必準確,因此這種避孕方法是不可取的 [2] 
常見疑問2:捐卵廣告可信嗎?
在高校的衞生間經常有“愛心捐卵”的廣告,聲稱女生捐卵是一種獻愛心的“奉獻”行為,且可以獲得不菲的報酬。部分女性會受廣告欺騙而選擇通過中介捐卵。然而市場上的所謂“捐卵”是違法的,國家禁止卵細胞買賣。《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2003修訂)指出,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以任何形式募集供卵者進行商業化的供卵行為。
非法取卵只追求卵細胞數量,而忽略捐卵對女生身體健康的影響。同時,在倫理方面也有風險,這些卵細胞賣給不同的人,生出來的男孩女孩再相遇,有可能出現近親結婚等情況。此外,若沒有對捐卵者進行嚴格的遺傳病篩查,捐卵將可能擴大遺傳病的遺傳範圍 [23] 

排卵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

幼兒園性教育中的相關內容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生殖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瞭解生殖過程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主要在《新生命的誕生》中涉及到了與生殖相關的教育內容。
《新生命的誕生》幫助幼兒初步瞭解生殖的過程。繪本呈現了一個新生命從開始孕育直至誕生的全過程,其中會涉及到與排卵相關的內容。
繪本講解了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爸爸身體裏的睾丸能產生精子,精子很小,可以遊動。媽媽身體裏的卵巢能產生卵細胞,卵細胞比精子大很多”,“有一個最幸運的精子會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新生命就從這裏開始了”。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小學性教育中的相關內容
小學的性教育對包括排卵在內的人類生殖過程進行了更為詳細具體的講解,結合性解剖學、性生理學、青春發育期等主題進行教學。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讀本首次談及相關話題是在一年級。
一年級“認識身體”主題中,通過“身體部分器官及功能”“生殖器官”“生殖器官的功能”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人體頭部、胸部和腹部主要器官及功能,知道保護好這些器官;懂得男孩和女孩的生殖器官的簡單結構;理解男性睾丸產生精子,女性卵巢產生卵細胞。
讀本二年級下冊“身體發育”單元“人的誕生”主題中講解了生命的孕育過程。通過“生命的孕育”“胎兒在媽媽子宮裏”“胎兒出生的不同方式”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懂得胎兒在媽媽子宮裏逐漸長大;理解胎兒的出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然分娩,一種是剖宮產。
五年級下冊“生殖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主題中,通過對女性內生殖器官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子宮、卵巢、輸卵管等器官的基本功能。在“月經和遺精”主題中,學生能夠了解排卵及月經週期的基本知識,懂得月經期的衞生和保健。
六年級“健康生育”主題中,通過“孕育生命的過程”“懷孕早期的表現”“激素對健康生育的影響”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受精卵形成、受精卵着牀、胚胎髮育、胎兒成長和分娩的過程;懂得懷孕早期的一些生理變化;理解激素是如何調節生育的。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關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更多從“性與生殖功能”“性的生命週期”等方面講解排卵過程及其他生殖知識,幫助初中生對人類的生殖功能形成基本的認識,對孕育生命的全過程有更加深入的瞭解 [24] 
參考資料
  • 1.    孫莉. 組織學與胚胎學[M].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7.
  • 2.    王玉. 安全期避孕為何不安全[N]. 健康報,2019-12-23(004).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020-10-17[引用日期2021-12-27]
  • 4.    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1-12-27]
  • 5.    朱大年. 生理學(第七版)[M].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8.
  • 6.    謝幸、苟文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3.
  • 7.    閆陽, 方蘭蘭, 孫瑩璞. 排卵障礙發病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 現代婦產科進展, 2021, 30(6):5.
  • 8.    邵敬於,楊帆,楊健之,李昆明.人類誘發排卵的50年進展[J].世界臨牀藥物,2012,33(12):705-711.
  • 9.    邵敬於.人類誘發排卵的進展[J].新醫學,1998(02):5-6.
  • 10.    孫冬旭,王嶽.從凍卵看單身女性生育權的保護問題[J].中國衞生法制,2020,28(06):1-6.
  • 11.    潘悦. 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凍卵技術研究[D].內蒙古大學,2020.
  •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令(第14號)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2-28]
  • 13.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J].中國生育健康雜誌,2004(01):4-9.
  •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 人類精子庫基本標準和技術規範[J]. 中國生育健康雜誌, 2004(2).
  • 15.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J].中國生育健康雜誌,2004(02):72-74.
  • 16.    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3395號建議的答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2017-12-27[引用日期2021-12-28]
  • 17.    楊鎰魟,陳晗笑,許佳文,秦朗.輔助生殖技術取卵術後急診併發症的診斷和治療[J].華西醫學,2017,32(06):828-832.
  •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Z]. 2011-12-30.
  •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17-06-14.
  • 21.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Z]. 2018-09-25.
  • 2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
  • 23.    捐卵還貸的女大學生:15分鐘,不知道取了多少個卵子  .環球網.2019-12-30[引用日期2021-12-28]
  • 24.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