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布朗族蜂桶鼓舞

鎖定
布朗族蜂桶鼓舞,雲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傳統民俗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布朗族蜂桶鼓舞是布朗族跳鼓的總稱,它起源於布朗族的創世傳説和祭祀活動,在雲南省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邦丙鄉、大文鄉等的布朗族村寨中流傳。其參加人數不限,動作大方、粗獷、瀟灑,舞步剛健有力,節奏明快熱烈,場面壯觀動人,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1-2] 
2008年6月7日,布朗族蜂桶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77。 [3] 
中文名
布朗族蜂桶鼓舞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遺產編號
Ⅲ-77
申報地區
雲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布朗族蜂桶鼓舞歷史淵源

布朗族蜂桶鼓舞
布朗族蜂桶鼓舞(2張)
蜂桶鼓是布朗族最古老的打擊樂器,最早主要用於“祭竜”,隨着小乘佛教的傳入,布朗族吸收借鑑了傣族的象腳鼓、鋩、鑔,與本民族的蜂桶鼓融為一體合奏,形成了富有個性的“跳鼓”。此後,蜂桶鼓舞被納人重大的佛教活動中,舞姿和舞步保持不變,逐漸成為插花節的專用舞蹈。解放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蜂桶鼓舞受到了廣泛關注,文藝工作者通過加工整理,根據舞台和方陣隊形的需要,隊形、人數有所改變,但舞步、舞姿、節拍、手勢均不作改變。隨着社會的發展,布朗族蜂桶鼓舞逐漸演變成一種娛樂性的舞蹈。 [4] 

布朗族蜂桶鼓舞舞蹈特色

布朗族蜂桶鼓舞表演形式

布朗族蜂桶鼓舞由跳蜂桶鼓(克廣)、跳象腳鼓(克廣緊)和跳甩手巾(習襪帕潔)三個部分組成,它有5種套路、三步和五步兩種基本步伐,其中“三步舞”動作優柔緩慢,“五步舞”動作激越剛健。蜂桶鼓舞既適合廣場演出,也適合舞台演出,人數可多可少,參與的布朗族羣眾往往排成單行或雙行,在寨子裏的道路或廣場上輕鬆起舞。這些參與者可分為男、女兩隊,男隊身背蜂桶鼓邊舞邊敲,女隊手拿毛巾,隨着鼓點的節奏邊舞邊甩,舞蹈過程中象腳鼓、金芒、鑼、鑔等打擊樂器從旁伴奏。 [1] 
蜂桶鼓舞是祖傳的一種男女集體舞蹈,舞蹈即興性很大,有兩種跳法,即賀新房和木鼓舞,賀新房男性從或塘邊稱為“父、母、兒”的三個鼓進行伴奏,男女者手拉手圍繞着伴奏邊跳邊唱邊呼喊,舞者自始至終是走一步,身府前,退一步,身微後仰動。 [5] 

布朗族蜂桶鼓舞表演道具

蜂桶鼓 蜂桶鼓
布朗族蜂桶鼓舞以蜂桶鼓為主要打擊樂器,同時需要象腳鼓、金芒、鑼、鑔等打擊樂器配合演奏。現今的蜂桶鼓直徑一般25—30釐米,高70—80釐米,以攀枝花樹或柳樹挖空樹心,兩端蒙上牛皮製成,形似蜂桶。鼓棒直徑3—4釐米,長40—50釐米,兩端繫有彩色布條。 [6] 
布朗族蜂桶鼓舞所用的打擊樂隊也存在兩種組織方式。其一,由蜂桶鼓、鋩、鈸加象腳鼓組成樂隊,可由蜂桶鼓4只、象腳鼓2只、鋩鑼2只、鈸2只,與一羣耍手巾起舞的姑娘一同邊舞邊奏。其二,僅由蜂桶鼓、鋩、鈸組成樂隊,一般以一大一小成對,數對配合使用。較大的一種長約45釐米,直徑25釐米,小的體積比前一種小三分之一左右。 [7] 

布朗族蜂桶鼓舞服裝特徵

表演布朗族蜂桶鼓舞,須身着布朗族傳統服飾。布朗族崇尚黑色,因此服飾多以黑色為主色調,男子穿對襟短上衣,頭裹黑色包頭,戴銀手鐲,現男性多着漢裝;女子着緊身窄油無領姊妹裝短上衣,沿襟一轉鑲有花邊,下穿較短小的筒裙,頭上裹左右兩尖出的黑色包頭,戴眼耳環、銀項圈、銀手鐲,腰裹一條自織的兩頭抽穗的布腰帶(帕潔),小腿裹黑色布塊,男女多赤足。中年婦女的服裝款式不變,只是布的色逐步向明快色彩轉變。 [8] 

布朗族蜂桶鼓舞傳承保護

布朗族蜂桶鼓舞傳承價值

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特有的舞種,它以獨特的舞蹈語彙反映着布朗人的歷史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表達了布朗人祈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具有較強的民族凝聚力和藝術感染力,在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諸領域有着較高的研究價值。 [1] 

布朗族蜂桶鼓舞傳承狀況

蜂桶鼓舞的傳承以舞場為主,布朗族人從小跟着長輩出人舞場,耳濡目染,自然會跳。當然也受長輩的指點,但無嚴格的師承關係,隨意性很大。傳承人的年齡結構基本上也是以中老年為主,傳承人年老體弱,面臨隨老年藝人的消失而技藝逐漸消失的窘境。 [9] 
此外,隨着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布朗族蜂桶鼓舞也受到了時尚文化的衝擊,對它進行搶救保護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1] 

布朗族蜂桶鼓舞傳承人物

俸繼明,男,出生於1955年11月,2009年6月12日,俸繼明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申報。 [1]  [10] 

布朗族蜂桶鼓舞保護措施

布朗族蜂桶鼓舞
布朗族蜂桶鼓舞(2張)
1987年,雲南省民族電影製片廠攝製《雲霧中的布朗族》,大南直“蜂桶鼓舞”被作為重要內容攝入該片。 [4] 
為了讓布朗族蜂桶鼓舞得到更好的傳承,2006年3月,雙江縣委宣傳部在大直南村組建了兩支蜂桶鼓舞隊。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布朗族蜂桶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6] 

布朗族蜂桶鼓舞社會影響

重要展演
2016年10月15日,2016吉首鼓文化節在湘西矮寨大橋舉辦,來自國內外的多支鼓隊聚集交流展演,布朗族蜂桶鼓舞也在其中。 [12] 
2018年11月24日,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鼓舞鼓樂)初評活動在山西祁縣進行,布朗族蜂桶鼓舞參與評選。 [13] 
榮譽表彰
2006年底,在雲南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布朗族的蜂桶鼓舞《逗鼓》獲得金獎。 [14] 
2007年10月3日,雙江老年體協夕陽紅布朗族蜂桶鼓舞蹈隊參加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的“舞動中華——中國羣眾文藝展演活動”,獲得金獎。 [14] 

布朗族蜂桶鼓舞文化軼事

相傳,在混沌初開的遠古時代,天上有九個太陽無遮無攔炙烤着大地,地球生靈塗炭。那時地球上萬物通心,互為依存。為改變生存現狀,地球上的生靈推舉善於飛翔的白鶴王上天請求執掌地球生靈命運的天神幫忙,減少太陽照射。白鶴王在九重天上發現眾神仙不理正事,在尋歡作樂。白鶴王一怒之下飛腿踢斷水塔天柱。一時間天空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大雨越下越大,持續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幾乎瀰漫了整個大地,眼看洪水就要毀滅一切,就在萬物生靈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一羣蜜蜂冒死衝破雷電上天請求天神下凡救人。蜜蜂的誠心感動了執掌人類的天神,天神答應下界施救,可惜天神下界時只找到奄奄一息的兩兄妹。兄妹倆按照天神的旨意成婚,人類才得以繁衍至今。兄妹成婚繁衍人類,天神為使人類多姿多彩,就把人類分為不同的民族,講不同語言。布朗族就是其中的一支。布朗人心地醇厚,天神把報答蜜蜂救命之恩的大任交給了布朗人的先民。布朗人的先民不負重託,找來空心的巨木截斷做成蜂桶,讓它住在裏面,和自己相依相伴。為使世世代代牢記蜜蜂的這一功勳,布朗人還創造了蜂桶鼓舞,在每年祭祀和年節時集體歡舞。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