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

鎖定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是瑪利亞·施佩特執導的紀錄片,該片於2021年3月5日在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映。
該片記錄了教師巴赫曼教導他的學生的故事 [2] 
中文名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
外文名
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德語)
Mr. Bachmann and His Class(英語)
其他譯名
非常德教室(港)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級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組
類    型
紀錄、教育
發行公司
Films Boutique
導    演
瑪利亞·施佩特
編    劇
瑪利亞·施佩特
Reinhold Vorschneider
片    長
217 分鐘
上映時間
2021年3月5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對白語言
德語、英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14035048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劇情簡介

在施塔特阿倫多夫這個有着複雜的排斥和融合外國人歷史的德國城市,和藹可親的教師迪特·巴赫曼幫助他的學生們體會家的感覺。這些學生年齡在12到14歲之間,來自12個不同的國家,有些人還沒有完全掌握德語。在退休之前,教師希望激發這些未來公民對不同工作領域、主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心 [2]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幕後製作

該片的攝影師Reinhold Vorschneider在學生時代就結識了迪特·巴赫曼,後來導演瑪利亞·施佩特在Reinhold Vorschneider的介紹下也結識了巴赫曼,當時的巴赫曼還是一位藝術家,後來巴赫曼搬去了施塔特阿倫多夫。施塔特阿倫多夫是德國黑森州的一座小城,在這座小城裏和周邊幾乎什麼都沒有。在二戰期間,施塔特阿倫多夫被納粹選做軍火工廠基地,主要是出於交通的考慮,二戰期間因為勞工聚集,施塔特阿倫多夫有大約一萬七千多住户,隔壁的集中營裏還有一千猶太人。由於戰後的廢墟需要修繕,因而當地開始引進勞工,所以從20世紀三十年代起,移民潮就在當地開始了;另一方面,戰時也需要很多勞動力,加大生產軍備物資。因而,在施塔特阿倫多夫可以看到不同時期、來自不同國家的各種移民 [4] 
由於導演瑪利亞·施佩特認識巴赫曼,她也常常去拜訪施塔特阿倫多夫,並且去了巴赫曼執教的學校。到達學校後,她發現學校裏學生的多樣性非常驚人,能非常好地反應施塔特阿倫多夫這個地方和移民的歷史,於是決定在學校中拍攝一部電影。一開始,她並不打算拍攝一部紀錄片,而是打算和學校裏兩個十五歲的學生拍一部關於初戀的故事,但這個項目最終由於各種原因無疾而終。在籌備這個沒有拍出來的故事時,她在學校中呆了大概一兩年的時間,和巴赫曼執教班級的學生,乃至學校中的每個人都相當熟悉 [4] 
之後,她便改變拍攝方向做紀錄片,拍攝時,她一直把焦點放在巴赫曼的學生身上,整個拍攝素材的時間大概從2017年1月到6月結束。原始拍攝素材大概有200多個小時,她又花費了三年多時間進行剪輯,剪出來的第一個版本,超過20多個小時;接着,她剪出了一個8小時的版本,並開始確定了影片最終大概的雛形;後來,她又剪出了一個5小時的版本,最終達到成片的3個多小時。由於剪輯的週期過於漫長,前期拿到的資金早就被她用完,之後她只能花自己的錢做影片的後期工作 [4]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主創團隊

製片人
執行製片人
Brigit Mulders
導演
瑪利亞·施佩特
編劇
瑪利亞·施佩特、Reinhold Vorschneider
剪輯
瑪利亞·施佩特
攝影
Reinhold Vorschneider
聲音設計
Adrian Baumeister、尼克拉斯·卡默滕斯
音響
Oliver Göbel
製作公司
Madonnen Film(德國)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來源: [2]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獲獎記錄

時間
獎方
獎項
獲獎方
結果
2021年
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最佳影片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
入圍
主競賽單元-銀熊獎評審團獎
獲獎
紀錄片競賽-火鳥大獎最佳紀錄片
獲獎
2022年
《紐約時報》2022年度十佳電影 [7]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
入選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發行信息

國家/地區
上映日期、細節
德國
2021年3月5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中國香港
2021年4月5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中國香港
2021年4月11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5] 
德國
2021年6月17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德國
2021年6月18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德國
2021年6月20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2] 
中國
2021年6月(上海國際電影節) [6]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作品評價

劇照
劇照(5張)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是一部簡單真誠、充滿着人性之光的電影,有效而精準的剪輯使得整個敍事的構建並不顯得過分冗長,因而成功地創造出了一種可浸入的“時間性”,抒情有度且不陷幼稚煽情,也許它稍有些過於齊整和“漂亮”,但又在客觀性上完成了一次有效的平衡。它尤以適合那些假以理想主義之期許,實則好知騖遠的空談者和輕浮“拷問者”,巴赫曼先生為他們句句不離口的類似於“你能為這個時代做什麼?/這個時代令你不適嗎?”式樣的問題提供了一個也許最基礎但卻最有效的回答:不要做這個時代的“十三幺 [3] (澎湃新聞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