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丘

(三國地名)

鎖定
巴丘 今岳陽樓一帶,赤壁大戰中曹軍進退都經過巴丘。大戰後,巴丘是孫、劉兩個軍事集團的交界處,周瑜於此暴疾而死。魯肅接任率萬人駐守巴丘,在洞庭湖操練水軍,築巴丘城,建閲軍樓。相傳此即為今岳陽樓的前身。
中文名
巴丘
屬    性
三國地名
地理位置
岳陽樓一帶

巴丘故事介紹

兵出巴丘,就是孫劉邊境。周瑜下令諸軍暫停巴丘,一來做最後的整休,二來等候贊軍校尉魯肅押運糧草勞軍。不料魯肅已早一日抵達巴丘,不勞周瑜迎候,他已在碼頭上等候周瑜的帥船多時了
子敬遠遠就看到周瑜扶着欄杆站在船頭,一身便服被風吹得飛飛揚揚。副帥孫瑜戎裝整齊,按着劍立在一邊。一時也不顧官家威儀,揚着手高聲叫道:“公瑾!異度!別來無恙啊?”孫瑜一邊揮手示意,一邊笑道:“子敬先生真是爽朗的人,換成子布先生,還不得處處講究“色勃如也,足躣如也”?”周瑜聽他調侃子布,想起張昭平日也真是一本正經的樣兒,也不禁莞爾,道:“子布是研習《春秋》的泰斗,對孔子自然禮敬有加,子敬愛的是騎射擊劍,別看他現在峨冠博帶的樣子,昔日也是一位恣意恩仇的少年俠士呢。”
説話間船已靠岸,當下老友見面自然分外熱情,噓寒問暖,安營紮寨,交割軍務,又是一番忙碌。直至晚飯後,方略空下來,魯肅便踱到周瑜帳中,品茗閒話。
周瑜和魯肅是少年時就認識的好朋友。魯肅對周瑜有指囷相贈的恩情,周瑜則引薦魯肅投奔東吳,一路扶持不遺餘力,可謂亦師亦友,江東羣僚中二人最為相契。分別日久,都覺得有滿腹的話要跟對方講。可真到了事畢人靜,可以安靜對論的時候,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談起。寒暄一陣後,竟冷了場。周瑜隱隱覺得,他和子敬之間,就象有一層淡淡的隔膜,有些事已談不到一塊兒,再沒有赤壁大戰時兩人心有靈犀般的默契。“不知子敬怎麼想?唉,是不是我太多慮了?”周瑜默默地呷着茶,不禁想到自赤壁大戰後,兩人已難得見面,周瑜苦戰南郡,魯肅則一直伴隨在吳侯孫權的左右。而每次見面,只要論及孫劉聯盟,總是不歡而散。在周瑜眼裏,孫劉聯盟是一個幌子,是一枚棋子,是台上戲子的戲服——表面上富麗堂皇,實際上一無是處——有用時,能用時,他不反對用,沒用了,甚至有害時,棄如敝履,毫不留情;魯肅則不同,自戰前他以弔唁劉表的名義到江夏會晤劉備,邀請諸葛亮來吳,誰都説他是孫劉聯盟的始作俑者。大戰的輝煌勝利,使他堅信聯盟對東吳有百利而無一害,劉備是東吳可靠的盟友而非敵人,誰對聯盟有破壞,他都要毫不留情地駁斥。
當日劉備到東吳完婚,遠在江陵的周瑜不顧傷重體弱,連夜上書孫權要求軟禁劉備,瓦解其兵馬勢力。孫權猶豫不決,魯肅説:“萬萬不可依公瑾此計!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操威力實重。我等初臨荊州,恩信未洽,而劉玄德在荊州素有舊恩,不如把地借與皇叔,按撫百姓地方,皇叔必對主公感恩戴徳。這樣既樹了曹操的敵又多了我方的友,豈非一箭雙鵰萬全之策?”
年輕的孫權聽從了魯子敬的建議,令周瑜把荊州借給劉備。消息傳到南郡,軍中一片譁然。東吳將士流血流汗苦戰年餘用生命換來的荊州就這樣“借”給劉備?!將領們怒火沖天,齊齊聚到周瑜的住地,要求立刻上書主公收回成命,嚴懲主張借地者!
且不説將領們如何激動,身為主帥的周瑜更是酸甜苦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今時今日的孫權,早不再是當年在舒城時跟在伯符身後那個慌張失措的小男孩,也不再是初繼大任只會痛哭流涕的少年。赤壁大戰的熊熊烈火不止是毀滅了曹操百萬大軍和一統天下的野望,也點燃了年輕君主翱翔萬里氣吞區宇的信心和雄心。
“他到底有自己的主張了。”

巴丘扶立孫權

想當年伯符突然去世,年僅十九歲的孫權在哭泣中被張昭扶上馬,接過東吳之主的印信。然而驟遭大喪,江東震動,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不明身份的各色人等整日浪跡街頭巷尾,神態閃爍舉止舉止詭異,深險之地猶未盡從,各方豪強蠢蠢欲動。江東山雨欲來,瀰漫着暴風雨前的緊張壓抑。
周瑜星夜提兵趕回吳郡,鐵蹄錚錚,呼嘯而來,席捲處,羣雄震懾。無數雙眼睛緊緊盯着周瑜,有的充滿期盼,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猶豫不決,有的只待他有一絲半點的疏漏就好藉機發難。

巴丘名字由來

“巴丘"一説名字源於"巴蛇”。巴蛇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條巨蛇,記載於《山海經》中。因為霍亂人間,黃帝派人驅逐,最後被后羿射中,後用劍劈成兩段,其屍骨堆成了座小山,名曰“巴丘”。 見百度詞條 “巴蛇”和“巴蛇吞象”。

巴丘爭議

岳陽古稱巴陵,而巴陵的前身叫巴丘。但漢末三國時代,被稱為巴丘的城邑不止一個。一是今之湖南嶽陽巴丘,二是今之江西崇仁巴丘,另外一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專家認為三國時的古巴丘在今之湖北黃州。因此,湘鄂贛居然出現了三個“巴丘”。
前兩個巴丘見於史籍。湖南嶽陽之巴丘自漢代屬長沙(國、郡)下雋縣地,又稱巴丘邸閣。江西崇仁之巴丘本屬豫章郡,孫策分豫章置廬陵郡,巴丘即屬廬陵郡管轄,是為廬陵巴丘(故城在峽江縣北、新淦縣南八十里)。下雋巴丘曾為吳軍屯兵的巴丘邸閣,晉太康元年立為巴陵縣,南北朝劉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江西廬陵巴丘則於南北朝的梁朝改名丘山。至於近人考證湖北黃岡還有個“巴丘”則源自兩個“赤壁之戰”發生地的爭論。持“蒲圻三國赤壁”之説者認為岳陽之巴丘為赤壁大戰的戰場之一,而持“黃州三國赤壁”論者認為古巴丘在今之鄂東北的黃州。主“蒲圻三國赤壁”一説者認為曹軍一方進擊路線是:許昌——新野——襄陽(當陽)——江陵——巴丘——赤壁。曹軍主力發於江陵,順流而下,在巴丘下游近處的赤壁與孫劉聯軍發生大戰。而取“黃州三國赤壁”——説者認為曹軍主力以襄陽出發,順漢水出大江,至黃州(黃岡)附近的赤鼻磯與孫劉聯軍對抗。因而認為曹軍進軍路線中的巴丘不在蒲圻赤壁上游的下雋巴丘,而在黃州赤鼻磯附近的黃州(黃岡)巴丘。持此説者還認為今鄂東黃岡稱田為丘,而巴水也在其境,因此稱為巴丘。然而,“蒲圻三國赤壁”一説者用大量的史料和文物考古否定這一説法。岳陽之巴丘為三國古戰場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至於三國時兩個史家均予承認的巴丘,也有個別史實有待甄別。即《三國志·周瑜傳》載周瑜“隨孫策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周瑜留鎮巴丘的時間是漢建安四年,那麼建安十三年發生的曹操率大軍自江陵而下至巴丘,爾後順江而下發生的赤壁大戰就有疑問。因為周瑜(或為魯肅)留鎮的巴丘在東吳勢力的控制區內,曹軍怎能隨意而至,並經此去赤壁呢?可見,建安四年周瑜留鎮的巴丘不應該是下雋(今岳陽)之巴丘,而是廬陵的巴丘,而周瑜由江陵發兵,中途死於巴丘則為岳陽之巴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