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巫山巴鯢

鎖定
巫山巴鯢,小鯢科巴鯢屬物種,唇褶明顯;犁骨齒兩短列,相距遠,呈短弧形,位於內鼻孔前方,內端起於犁齶骨中部;鼻骨呈方形或略呈三角形;前頜囟較大;掌、蹠部有角質鞘;體側肋溝多為11條。 [1] 
拉丁學名
Liua shihi
動物界
有尾目
小鯢科
巴鯢屬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中文名
巫山巴鯢

巫山巴鯢形態特徵

全長:
雄鯢全長151~200mm,雌鯢全長133~162mm
體型:
成體體型肥壯
頭:
頭部扁平,頭長略大於寬
吻:
吻端寬圓而扁,吻稜不顯
鼻孔:
鼻孔近吻端
眼:
眼徑小於吻長
唇褶:
發達,上唇褶掩蓋下頜後半段之大部
上、下頜:
有細齒
舌:
舌長橢圓形,兩側遊離,前後端粘連於口腔底部
口角:
口角達眼后角下方
犁骨齒:
犁骨齒2短列,間距寬,呈“八”形,前端遠超過內鼻孔前緣,左右不相遇,少數個體呈“--”形
頸褶:
弧形
軀幹:
圓柱形
肋溝:
十餘條
前後肢貼體相對:
多數個體的指、趾僅相遇,個別的不相遇
指、趾式:
指式:3>2>4>1;趾式:3>4>2>5>1
指、趾角質鞘:
指、趾末端角質層似爪狀
掌、蹠突:
尾型狀:
尾肌發達,尾基部圓,向後逐漸側扁
尾鰭褶:
背鰭褶起自近尾基部,腹鰭褶起於近尾末端
第二性徵:
雄鯢的頭體長與尾長几相等,肛孔縱裂,其前方有一肉質皺褶(辜丸葉狀乳白色〕
皮膚、體色:
皮膚光滑,眼后角到顳部有一條縱溝;頭體腹面光滑。體尾黃褐色、灰褐色或綠褐色,有黑褐色或淺黃色大斑;腹面乳黃色,或有黑褐色細斑點。
卵:
卵袋外壁較硬,自然彎曲外側長度60~105mm(重慶巫山)或123~165mm(湖北神農架),中段直徑9~14mm;卵乳黃色呈圓形,卵徑7mm。
幼體:
幼鯢體尾灰藕荷色,散有小黑點,腹面乳黃色,尾後段1/4為黑色;外鰓3對;末端角質層似爪狀。
表格內容來自: [1] 

巫山巴鯢生境繁殖

巫山巴鯢
巫山巴鯢(3張)
生境:該鯢生活於海拔900~2350m的山區。成體多棲於小山溪中,一般流溪水面寬1~2m,水深10~25cm,其兩岸植被豐富。 [1] 
習性:成鯢主要以毛翅目等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和蝦類、藻類為食。繁殖季節,雌鯢產卵袋一對,一端相連成柄,黏附在水內石塊底面。剛孵化的幼體全長24~28mm,多棲於水流平緩的石下或岸邊石間。 [1] 
繁殖季節:3月,4月。 [1] 

巫山巴鯢地理分佈

四川東部,重慶,湖北西部,陝西南部。 [1] 

巫山巴鯢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