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巫咸國

鎖定
巫咸國是《山海經》中記載的國家。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羣巫所從上下也。(巫咸國位於女丑屍的北邊,該國的人右手握一條青蛇,左手握一條紅蛇。在登葆山上,有巫師們上山下山的道路。)巫咸,唐堯時人,以作筮著稱,能祝延人之福疾,知人之生死存亡,期以歲月論斷如神,堯帝敬之為神巫,並封為良相。生前封於此山,死後葬于山中,並封巫咸所住的地方為巫咸國,巫咸的兒子自然是巫咸國的國王。《山海經》裏巫咸相當於羣巫之首。
中文名
巫咸國
地    區
起源於重慶巫溪寧廠古鎮 [2] 
創立者
巫咸
出    處
《山海經·大荒西經》
傳    説
有關鹽的傳説

巫咸國原文

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羣巫所從上下也。 [1] 

巫咸國神話傳説

大禹等人從女兒國往南,就到了巫咸國。這是一羣由巫師組成的國家,最為出名的有巫咸、巫即、巫彭、巫姑、巫禮、巫抵、巫羅等十個巫師。他們左手握着一條紅蛇,右手握着一條青蛇,常常從登葆山上到天庭,把人民的意願傳達給天帝,隨後又從那裏下來向人民轉達天帝的意旨。順道他們還沿途採集一些名貴的仙藥,替民間百姓治病。
巫咸國 巫咸國

巫咸國地理位置

巫咸國的人右手操一條青蛇,左手操一條紅蛇,那兒有座登葆山。巫咸國的人可以從登葆山上下往來於天上人間。並封這種獸長的象豬,但身子前後各有一個頭,渾身長着黑毛的動物。女子國在巫咸國的北方,有兩個女子住在一起,四面有水池環繞。
上古的神巫即是後世的神仙。黃帝著內經時説:“氣純則辛,化純則 。”是説聖徒的陽神逐漸占主導地位時,飲食以辛辣為主。等到體內諸國平定以後——大化境界之後,飲食以鹹味平治體陽。(滷鹹即古鹹意)。黑豬的意思與鹹類似,兩個頭表示相互平衡,陰陽和合共同生化萬物的事業已經確立。兩位女神表聖體中除黃帝之外的陰陽二神。就象虛空中的太陽,上下十方都被陰性的虛空所包圍——四面有水池環繞。後世道家從這個角度稱人體就象一個小宇宙。登葆山是聖神頭顱的比喻,頭顱是眾神之山,有生化出去的,有從虛空接收的,都是呈微粒子態的小天使。

巫咸國有關鹽的傳説

三峽一帶最早關於鹽的傳説,可能要從一個叫巫咸的國家説起。史料中的巫咸國是一個人間天堂,《山海經》記載,巫咸國首領乃是帝舜之子無淫,此地百姓姓月分(音般),“其人黃色”,能“操弓射蛇”。奇怪的是,他們不耕作不紡織,卻衣食有餘;不狩獵,卻肉食不缺。山谷中滿是茂密的森林,鳥獸成羣結隊,人們載歌載舞。
我們的疑問正是從《山海經》展開。在遠古時代,哪來不耕作不狩獵卻能過得如此逍遙的地方?學者任乃強認為,這是一個靠鹽而興的古老部落。
給巫咸國帶來活力的是鹽。巫咸國人發現,在一座寶源山上,白花花的鹽竟然從地下漫了上來,這種地下食鹽岩層溶化於水,湧現於地面的鹽稱為泉鹽,這種鹽只是中國的大西南地區才出產。巫咸國的人就地取鹽;後來又發現煎煮此地的泉水也可得鹽。一時間,鹽的產量大增,堆積如山。
聽聞此處產鹽,商民不顧三峽水道之險,帶着本族的五穀、獸肉獸皮、水果慕名前來,與巫咸國人交換食鹽。這樣一來,巫咸國人足不出户便能得到足夠的五穀和肉食。而對那些前來交換食鹽的外族人來説,食鹽是部落得以延續的根本,鹽給他們帶來了體力與生命。任何一個民族缺少了鹽,都將失去競爭力乃至無法生存。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的軍隊已是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勁之師,所向披靡。羅馬士兵扛着短劍、投槍和盾牌走遍了世界的許多角落。當時,他們還隨身攜帶着一個皮製口袋,裏面裝着羅馬帝國發的軍餉——食鹽。這種簡單的食物能使他們有足夠的體力投擲投槍、揮舞短劍,擺脱死亡的陰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