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巨角塔爾羊

鎖定
巨角塔爾羊(英文名:Capra ibex),是偶蹄目牛科羊亞科的一種攀越能力極高的岩羊。形似家山羊而體形較大,體長115-170釐米,肩高約100釐米,體重50千克左右。骸部有須,雄性長,雌性短。尾長10-20釐米,尾尖棕黑色。四肢稍短,顯得比較粗壯,蹄子狹窄。
中文學名
巨角塔爾羊
別    稱
巨角綿羊、巨角羱羊、尼爾吉里塔爾羊、北山羊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羊亞科
塔爾羊屬
巨角塔爾羊
分佈區域
國內分佈常見於西北地區如新疆等地
體    長
115-170釐米

巨角塔爾羊體形特徵

毛髮
夏毛棕黃色,冬毛長而色淺淡;腹部及四肢內側白色;
雄獸和雌獸的頭上都有角。雌獸的角較小,雄獸的角則比較壯觀,長度一般為100釐米左右,最高記錄為147.3釐米。角的形狀為前寬後窄,橫剖面近似三角形,粗度在25-30釐米之間,角的前面還有大而明顯的橫嵴,數目大約有14-15個,雖然並不盤旋,但彎度一般也達到半圈乃至三分之二圈。

巨角塔爾羊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新疆、西藏西北部、青海、甘肅北部及內蒙古西部等省區。
國外分佈
阿富汗、伊朗、蒙古、意大利北部、高加索、西伯利亞、克什米爾、巴勒斯坦、埃及、蘇丹、阿拉伯和埃塞俄比亞等國家和地區。 [1] 

巨角塔爾羊生活習性

非常善於攀登和跳躍,蹄子極為堅實,有彈性的踵關節和像鉗子一樣的腳趾,能夠自如地在險峻的亂石之間縱情奔馳。以各種雜草類為食。
白天多在裸岩上休息,早晨和黃昏才到較低的高山草甸處去覓食和飲水。喜歡成羣活動,一般為4-10只,也有數十隻甚至百餘隻的較大羣體,由身強力壯的雄獸擔任首領。它的警惕性極高,在覓食的時候要留下2-3只雌獸放哨,站立在離羣體不遠的巨石上,注視着四周的動靜。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羣體便立即從容不迫地爬上懸崖峭壁,常常使有“爬山能手”之稱的雪豹也無可奈何
巨角塔爾羊也是羱羊的一種。羱羊是草食性動物及以草、蘚、花、葉及細枝作食物。如果樹葉及嫩枝超出它們可到達的範圍,羱羊會以後腳站立來吃這些食物。它們於黃昏及晚上的時間進食,由高陡的山崖開始,至較低的阿爾卑斯山草坪。餘下的時間會留在較高的山崖及山坡,為着是要避免捕獵者的攻擊。在冬天因食物的稀少,羱羊會傾向居住較低海拔的地方。在夏天,由於每幾天就要喝水,它們會選擇居住在近水源的地方。

巨角塔爾羊生長繁殖

在繁殖季節,雄性在山崖上用犄角打鬥,直到一方被扳倒或是摔下山崖,戰鬥通常持續1~3小時,勝利的雄羊可以獲得該地區所有的雌羊。雄羊在爭鬥中可以獲得排名,只有打敗了所有的流浪雄羊後,才有資格挑戰頭領,雄性領頭雄羊的犄角通常可以長成一個大圈,尖部靠近肩胛骨。
雌羊又10~20只組成一羣。雄獸追逐雌獸時常作出低頭伸頸的姿勢。雌獸的懷孕期為170-180天,5-7月生產,每胎產1-2仔。哺乳期為2個月,1-2歲性成熟。壽命為12-18年。耐粗飼、抗病力強。

巨角塔爾羊種羣現狀

比利牛斯北山羊
比利牛斯北山羊生活
巨角塔爾羊
巨角塔爾羊(2張)
在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脈的崇山峻嶺中。北山羊肉質鮮美,是巴斯克人最喜歡的食物。因此每次狩獵都把北山羊作為首選目標,使北山羊最終走向了滅絕,到了19世紀80年代,比利牛斯地區就沒有北山羊的蹤跡了。此時只有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國家動物園還殘存最後一隻雄性北山羊,到1892年,這僅有的一隻比利牛斯北山羊死去。據説本世紀60年代,有人曾經發現過一隻類似比利牛斯北山羊的動物,但是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埃塞俄比亞亞種北山羊
埃塞俄比亞塞米恩國家公園北坡有塞米恩山特有的埃塞俄比亞亞種北山羊,大多數活動在公園內。1989年估計數量400只,1996年減少到250只。北山羊種羣的活動範圍也在縮小。進一步的危險是北山羊埃塞俄比亞亞種與當地自由移動的山羊發生雜交。
中國境內的北山羊
20世紀60年代前北山羊分佈區人口稀少,60年代至80年代初,由於交通發展,人口劇增及對肉食的大量需求,高山牧場的大規模開發和牧民的亂捕濫獵使北山羊的種羣數量下降,尤其在接近人口多的地方。
20世紀90年代在艾爾賓山調查種羣密度為4.09(1.25只/平方公里),阿爾泰低山地帶棲息密度為0.13只/平方公里,托里瑪依力山種羣密度為1.378±0.868只/平方公里,新疆塔什庫爾幹自然保護區及毗鄰地區北山羊平均密度為0.37只/平方公里,估計該地區共有北山羊不足1000只。天山一帶約有4萬-5萬頭,其他則甚少,可能甘肅北山有3000-4000,內蒙古大青山可能已不見。
在加強對北山羊的保護與宣傳後,大規模的狩獵活動有所收斂,種羣繁衍迅速,數量有所回升,其在天山山地部分地區已成為優勢種。現有以下幾個保護區:阿爾泰山的喀納斯保護區、天山的托木爾峯和博格達峯、塔什庫爾幹保護區等。阿爾金山保護區已無北山羊蹤跡。
2005年10—12月對新疆托木爾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山羊(Capra ibex)的種羣密度與棲息地利用進行調查。種羣密度調查顯示該地區北山羊平均羣大小為8.43只,種羣密度為269.76只/100km^2;棲息地選擇調查結果顯示北山羊廣泛活動在海拔2500-3000m的區域範圍內,對距懸崖距離、坡度、地形和植被類型有一定選擇傾向,它傾向在懸崖附近(〈100m)、坡度大於30°而小於45°和崎嶇的山地活動,會避開草地和平坦山坡。北山羊這種棲息地利用模式可能與滿足自身安全需要有關。
據巴州新聞網2007年12月25日報道,新疆巴州境內北山羊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4000多隻恢復到現今8000只左右。

巨角塔爾羊保護級別

IUCN等級 未列入
CITES 未列入
中國紅皮書瀕危等級:瀕危(E)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