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左翼文學運動

鎖定
左翼文學運動是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指導下的革命文學運動。1928—1929年間的革命文學論爭,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倡和發展無產階級文學成為進步作家的共同要求,資產階級文藝家對於革命文學的攻擊,從另一個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認識到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有力地進行文藝思想鬥爭;蘇聯的“拉普”(全稱“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日本的“納普”(全稱“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和“革命文學國際局”先後成立,也對中國革命作家的聯合起了推動作用。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及其由於論爭而暴露出來的弱點,引起中國共產黨中央的重視,加強了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幫助革命作家成立聯合的團體。 [1] 
中文名
左翼文學運動
外文名
left wing cultural activities
主要發起人
魯迅沈端先馮乃超
發生時間
20世紀30年代 [1] 

目錄

左翼文學運動歷史沿革

左翼文學運動是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指導下的革命文學運動。1928—1929年間的革命文學論爭,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倡和發展無產階級文學成為進步作家的共同要求,資產階級文藝家對於革命文學的攻擊,從另一個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認識到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有力地進行文藝思想鬥爭;蘇聯的“拉普”(全稱“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日本的“納普”(全稱“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和“革命文學國際局”先後成立,也對中國革命作家的聯合起了推動作用。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及其由於論爭而暴露出來的弱點,引起中國共產黨中央的重視,加強了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幫助革命作家成立聯合的團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華藝術大學舉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成立大會。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沈端先、馮乃超、錢杏邨、魯迅、田漢、鄭伯奇、洪靈菲7人為常務委員。魯迅在會上發表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説,強調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觸實際的社會鬥爭。左聯一成立,立即遭到國民黨政府的破壞和鎮壓,如取締“左聯”組織,通緝左聯盟員,頒佈各種法令條例,封閉書店,查禁刊物和書籍,拘捕刑訊,秘密殺戮革命文藝工作者等。但左聯仍頑強戰鬥,除上海總盟外,還先後建立了北平左聯(又稱北方左聯)、東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組、廣州小組、南京小組、武漢小組等地區組織。參加左聯的成員,也不限於文化工作者,還擴大到教師、學生、職員、工人,盟員總數達數百人。左聯的領導機構,起初是常務委員會,後改稱執行委員會(或兩者同時並存),設秘書處,有行政書記負責日常工作。下設組織部、宣傳部、編輯部、出版部、創作批評委員會、大眾文藝委員會、國際聯絡委員會等。擔任過左聯領導工作的,除成立大會選出的常務委員之外,後來還有茅盾、馮雪峯、柔石、丁玲、胡風、以羣、任白戈、夏徵農、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左聯內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黨團”,先後擔任黨團書的有潘漢年、馮乃超、馮雪峯、陽翰笙、丁玲、周揚等。在組織上,左聯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的領導。左聯先後創辦的機關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巴爾底山》、《世界文化》、《前哨》(第2期起改名為《文學導報》)、《北斗》、《十字街頭》、《文學》、《文藝羣眾》、《文學月報》、《文學新地》等等。
左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魯迅、瞿秋白、馮雪峯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譯介紹工作。左聯從一開始就重視理論批評工作,其成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對於“新月派”、“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及“論語派”等的資產階級文藝觀點,進行了批評。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文藝政策,進行了批判和鬥爭。他們很重視文藝大眾化的問題,先後在《大眾文藝》、《拓荒者》、《文學導報》、《北斗》、《文學》、《文學月報》以及其他報刊上發表文章,展開熱烈討論,形成很有聲勢的文藝大眾化運動。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路線的影響,左聯在工作中有過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傾向。反映在創作中,不少作品內容上染有較濃厚的小資產階級意識。有些作品還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對此,魯迅曾進行過中肯而切實的批評。1936年春,為了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左聯自行解散。
左聯在國民黨政府殘酷壓迫下頑強戰鬥了6個年頭,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軍事上的反“圍剿”鬥爭。左聯培養了一支堅強的革命文藝大軍,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甚至建國以後的人民文藝事業準備了一批骨幹人才。左聯領導的文學運動,在創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1928年被作為口號提出而且形成運動後,一部分作家開始自覺地把文學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武器,使小説的題材、主題都發生重大的變化。但左傾幼稚病也嚴重侵襲着這個運動。表現在創作上,把浪漫主義等同於唯心主義和沒落階級意識而作了全盤否定;對現實主義又加以種種庸俗化、簡單化的理解;加上作者本身存在的濃重小資產階級意識,這就導致了忽視文藝特徵的“辯證唯物論的創作方法”和創作中“革命加戀受”的公式化傾向的流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促進了小説創作的發展。這個時期的作品,無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與藝術本身的成熟程度上都有新的進展,中長篇小説尤其獲得豐收。代替“五四”以後男女平等、父子衝突、人格獨立、婚姻自由等反封建題材與主題的,是城市階級鬥爭與農村革命運動的描畫。不少作者力圖應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來指導創作實踐,既克服“革命的浪漫蒂克”、“用小説體裁演繹政治綱領”等不正確傾向,也注意防止單純“寫身邊瑣事”的偏向。丁玲、張天翼、柔石、胡也頻、魏金枝等給文壇帶來了新鮮氣息的作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受到了重視。左翼作家參預或親歷實際革命鬥爭,使創作面貌繼續有所變化;再現生活時的歷史性具體性既有增進(包括《咆哮了的土地》這類小説),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有些青年作家(如葉紫、東平)的作品中也得到發揚。《子夜》的成功,開闢了用科學世界觀剖析社會現實的新的創作道路,對吳組緗、沙汀、艾蕪等創作的發展和一個新的小説流派——社會剖析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左聯”的關懷、幫助下,湧現了蔣牧良、周文、蕭軍、蕭紅、舒羣、端木蕻良、歐陽山、草明、蘆焚、黑丁、荒煤、奚如、彭柏山等一大批新的小説作者。
儘管左翼小説創作也還羼雜着某些舊現實主義乃至自然主義的因素,塑造革命者和工農形象時較普遍地存在蒼白、不夠真實等缺點,總的説來,卻還是向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前進了一大步。新詩的現實主義傳統也由於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得到發揚。“左聯”開展了新詩歌運動,強調詩歌大眾化和為社會進步負起解放鬥爭的使命。《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刊物發表了不少以戰鬥號召為主要形式的革命詩歌。從馮乃超、蔣光慈、錢杏邨、胡也頻、洪靈菲到殷夫,都以極大的熱情謳歌了無產者的形象。特別是殷夫,他的詩既是投向黑暗的武器,又是藝術的高度結晶。殷夫的詩以進軍的姿態、鮮明的形象、富有激情的語言而豎起了愛的大纛和憎的豐碑,詩集《孩兒塔》被魯迅崇為“屬於別一世界”的詩。由郭沫若開創的現代中國的革命詩歌創作,到殷夫有了新的發展。“左聯”倡導的革命詩歌運動,以1932年成立的中國詩歌會而形成壯闊的潮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是蒲風。艾青、田間、藏克家在30年代的出現,是中國新詩成熟的重要體現。他們以傳達日益加深的民族危難中的抗爭意識為共同特點,又以各不相同的藝術個性顯示了各自的才華。 [1] 
參考資料
  • 1.    廖蓋隆,孫連成,陳有進等主編:《馬克思主義百科要覽》 下卷,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年,第1915-19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