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乃超

鎖定
馮乃超(1901—1983),筆名馮子韜,現代著名詩人、作家、文藝評論家和翻譯家,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文化戰士、教育家、革命活動家。原籍廣東省南海縣鹽步區秀水鄉,1901年10月12日生於日本橫濱,是日本著名僑領、橫濱興中會主幹馮鏡如的後裔。
早年加入日本共青團外圍組織馬列主義研究會,1927年回國參加革命工作,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後期的主要成員,與魯迅等籌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任創造社編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文化總同盟黨團書記,黨刊《紅旗報》編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中共特支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委員,重慶國共談判中共代表團顧問,華北人民政府教育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人事部副部長,中山大學黨委第一書記、副校長,北京圖書館顧問等。曾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第四屆、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等。1983年9月9日在北京病逝,終年八十二歲。 [1-2] 
(概述圖來源: [6] 
中文名
馮乃超
別    名
馮子韜 [1]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東省南海縣鹽步區秀水鄉 [4] 
出生日期
1901年10月12日 [2] 
逝世日期
1983年9月9日 [1] 
職    業
革命活動家,詩人
出生地
日本橫濱 [4] 
代表作品
《紅紗燈》、《傀儡美人》等 [4] 

馮乃超人物生平

馮乃超出生於日本橫濱。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春,入橫濱僑辦大同小學讀書。1909年秋,攜弟妹隨母回故鄉念私塾,一年多後轉回橫濱就讀。小學階段開始翻閲家藏中外小説和詩詞,對文學產生愛好,開始練習寫詩、繪畫。1918年3月入橫濱志成中學,後轉成城中學,受國文老師影響,開始接觸中國新文化運動。
1924年3月,入學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其時所寫詩有唯美主義傾向。1925年3月,轉學文學部社會科;1926年1月,改學美學與美術史專業,選修英國文學、德國文學和考古學,在探索新詩創作中寫出一批象徵主義詩歌,後成詩集《紅紗燈》,部分作品在《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上發表,從此與創造社發生關係(後來成為創造社出版部日本東京分部的聯絡人),並參加了日本革命學生組織的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和藝術研究會,從日文、德文書中閲讀了一些馬列著作。
1927年回國參加創造社工作,宣傳馬列主義理論,鼓吹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1928年1月,任《創造月刊》編輯,在朱鏡我主編的《文學批判》月刊創刊號上發表論文“藝術與社會生活”,對魯迅等作了評論,引起進步文藝界中展開了一場歷時半年多的關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問題的爭論;同期發表的“上海”、“街上人”兩首詩,則標誌着詩風從頹廢到革命的轉變。同年4月,詩集《紅紗燈》出版,反響頗大,奠定了馮乃超在詩壇的地位。9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並在中央宣傳部領導的文化黨團(後稱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工作,12月受文化黨團委託,與鄭振鐸、錢杏邨等籌組中國著作協會,任監察委員,不久協會即瓦解。
1929年初,任文化黨團的文藝組組長,後為“文委”委員;10月,受“文委”委派,與馮雪峯、錢杏邨等籌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經徵詢魯迅意見,確定以魯迅為首的籌委會12個基構成員。同時,與鄭伯奇、沈端先等成立了中共領導的藝術劇社,任劇社文學部部長,開辦戲劇講習班。
1930年2月,與籌委會其他基本成員召開“上海新文學運動者的討論會”,起草左聯《理論綱領》;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正式成立,被選為常務委員;會後任“左聯”第一任黨團書記兼宣傳部部長。4月,出版主編的《文藝講座》第一冊,介紹馬列主義文藝理論,評述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此後主持了“左聯”第一、二次全體大會。
1931年春,李偉霖、柔石、胡也頻、馮鏗和殷夫5位“左聯”成員被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殺害後,接任文委書記兼“文總”書記;3月,中共中央《紅旗週報》遭嚴重破壞,被調去從事恢復工作,負責技術編輯。
1932年3月奉組織命以女婿身份往湖北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李書城屬下任事,利用李的社會關係,化名隱蔽下來,以國家保衞局成員身份,做情報工作。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開始發表詩文,重新為戰鬥生活歌唱,與孔羅孫等創辦《戰鬥》旬刊,又任《戰鬥畫報》週刊前7期文字編輯,宣傳抗日;12月,組織武漢文化界抗敵工作團,任出版組組長;年底,轉到長江局及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工作。
1938年1月開始,參與籌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任籌備委員,負責起草《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章》,“文協”正式成立後,被推為理事;4月1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漢成立,郭沫若任廳長,馮乃超任第七處第三科科長;主管對敵(日)宣傳和協助日人鹿地亙的反戰同盟工作。10月21日,隨三廳撤往桂林。
1939年1月在《救亡日報》撰社論批判汪精衞叛國投敵行徑;5月5日,赴重慶負責三廳郊外辦公室日常工作;三廳被撤後任文化工作委員會黨內書記、敵情研究組組長,繼續進行合法鬥爭。
“皖南事變”發生後,與徐冰組織人員疏散,並直接領導孩子劇團;3月,被選為“文協”第三屆在渝理事。
1942年前後,任中共南方局宣傳部“文委”委員,多次組織文藝界學習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批判錯誤的文藝觀點;5月,被選為“文協”組織組副主任。
抗戰勝利後不久,參與中共參加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團的工作並任顧問。
1946年1月,任中共南方局統戰委員會文化組副組長,參加中共代表團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5月,離渝赴中共代表團上海辦事處工作,任上海“工委”委員、“文委”書記;6月間,與郭沫若赴南京參加促進國共和平談判的工作;10月底,離滬赴香港,任香港華南分局“工委”委員,與邵荃麟等負責審查在港文化界部分黨員的政歷,解決組織關係。
1947年初,任香港華南分局“工委”領導的“文委”委員,後接任書記,主管香港的文化工作。
1948年5月被選為全國“文協”港澳分會理事。
1949年3月,率200多名文化界人士離香港赴北平後,即在中共中央組織部組織處工作,被選為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委員;4月,任華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7月,以南方代表第一團副團長身份,出席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任黨組代表成員、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主任,會上被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理事兼聯絡部副部長;9月,以華南軍區代表團代表資格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兼人事處處長,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幹部處處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央直屬機關黨委、文教黨委書記。
1950年11月至12月間,赴華沙蔘加第二屆世界和平大會,任我國代表團副秘書長。
1951年2月中山大學院系調整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共中山大學黨組書記、中共廣東省委高等學校委員會中山大學分會書記、中共中山大學委員會第一書記、中共廣東省委高等學校委員會第一書記、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及廣東省委員會副主席,其間,曾任訪日科學代表團秘書長,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等。“文化大革命”受到衝擊和批鬥,數年後始獲“解放”。
1972年6月,任中山大學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75年4月底,赴京養病;10月初,任北京圖書館顧問,多次接待魯迅著作註釋組和現代文學研究者的訪問,並修訂、撰寫回憶錄。
1983年9月9日在北京病逝。 [3]  [4] 

馮乃超主要事蹟

馮乃超文學革命活動

1927年底,馮乃超和朱鏡我、李初梨、彭康、李鐵聲等同時回到上海,加入創造社,成為後期創造社的生力軍。1928年1月,與成仿吾等創辦《文化批判》雜誌,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秋,與鄭伯奇、沈端先(夏衍)等創辦“藝術劇社”,開展左翼戲劇活動。同年10月,受黨組織委派,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籌備組織工作,與馮雪峯、沈端先多次拜訪魯迅,共商有關問題。
1930年2月16日,和魯迅、柔石、馮雪峯、沈端先、華漢(陽翰笙)等12人舉行“新文學運動者的討論會”,總結兩年來革命文學運動的經驗教訓,確定今後方針任務,會上,他和馮雪峯被委以起草《左聯理論綱領》的重任。同年3月2日,出席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上,他和鄭伯奇報告籌備經過,並宣讀《左聯理論綱領》(附行動綱領)獲一致通過。被選為執行委員,並擔任第一任黨團書記。同年4月10日,他主編的左聯機關刊《文藝講座》第1冊出版。4月11日,小型文藝刊物《巴爾底山》創刊,為基本作者之一,在創刊號上發表雜文《廣大的貧民》,指出:“幾千百萬貧民,是一種非常大的力量。”4月29日,主持第一次左聯盟員大會,並作報告,動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5月1日,《五一特刊》出版,在此刊發表《今年的五一》一文,提出爭取實行“七小時勞動制”的口號。6月1日,《新地月刊》出版,發表《中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及左聯產生的歷史意義》一文,指出左聯“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文學運動的全國性的統一機關”。7月,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在上海成立,任黨團書記。9月10日,左聯機關刊《世界文化》創刊,在創刊號上發表《左聯成立的意義和它的任務》一文,指出:“文學運動今後的路線是羣眾化”,左翼文學的任務是促進“工農羣眾”的“階級意識”,“使他們覺悟自己的歷史使命”。9月17日,出席“魯迅五十壽辰紀念會”,為發起人之一。1931年3月,調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工作。同年9月左聯機關雜誌《北斗》出版,在創刊號發表評論《新人張天翼的作品》,熱情鼓勵左翼新作家的成長。 [5] 

馮乃超中山教育活動

馮乃超在創作上以詩歌為主,也寫小説和評論,曾翻譯過一些日本文學作品,在現代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身為文化先鋒,卻甘願做無人知曉的文化界的統戰、組織工作。晚年常有一些編委會、出版社把他列入現代文學家的名單,邀他寫小傳,他全部以“我不是詩人”、“我不是作家”而拒絕。
新中國成立之初,馮乃超任中央直屬機關黨委文教書記、人事部副部長,聯繫高等教育部。1950年,葉劍英向黨中央打報告,要求調馮乃超到南方局工作。此事被廣東省文教委員會知道後,也向黨中央告急,陳述中山大學是孫中山先生手創,地處祖國南大門,靠近香港澳門,在教育界有特殊的地位,需要一位高水平、懂知識分子工作的黨內同志來擔任書記,這個人非馮乃超莫屬。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為此跟馮乃超談話,説明情況,並説調到中山大學工作,等於無過而降級了。
馮乃超淡淡一笑,説:“誰都希望到前台表演,後台工作誰去做?誰都願意到中央工作,地方工作誰做?誰都想領導別人,被領導的事誰來幹?只要是革命工作,為什麼要去計較這些?”翌年初,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毛澤東主席委任為中山大學副校長。面對當時中山大學僅剩8個學系,教授也只剩85位的嚴峻局面,馮乃超緊緊抓住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這兩個關鍵不放鬆開展一系列“廣攬人才、設置研究所、發展教師黨員”等強有力措施,使中山大學發生深刻變化。
爾後,馮乃超在廣州工作20餘年,歷任中共中山大學委員會第一書記、中共廣東省委高等學校委員會第一書記、中共廣東省委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文教部副部長等職,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6] 

馮乃超主要作品

《紅紗燈》(詩集)
《傀儡美人》(小説、散文集)
《馮乃超文集》
《馮乃超全集》
《毛澤東頌》(詩集)
翻譯作品:
《芥川龍之介集》
《傅利採的托爾斯泰》
《日本工人運動小史》 [2-3]  [4] 

馮乃超歷史評價

2001年,“馮乃超誕辰一百週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為紀念馮乃超誕辰一百週年題詞:“革命文學奮鬥終生,勤勞鑽研磊落光明”。 [6] 
馮乃超同志是我黨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老戰士,五十多年來,始終以黨的利益為重,忠貞不渝,立場堅定,正直無私,功成不居,埋頭苦幹,兢兢業業,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品格。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為中國革命事業、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馮乃超同志辭世》,《人民日報》1983年9月28日第4版。
  • 2.    王愛枝主編.江天水一泓 毛澤東與文化名人的交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41
  • 3.    南海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南海縣誌.北京:中華書局,2000:1292—1294
  • 4.    《廣東省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 1979-2000 32 人物卷.北京:方誌出版社,2014:87—88
  • 5.    姚辛編著.左聯詞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67—68
  • 6.    馮乃超:默默的播火者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2021-04-19[引用日期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