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農村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皋埠鎮工農村)

鎖定
工農村隸屬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皋埠鎮,由楊浜、東 莊、工農3個自然村組成,60年代中期楊浜村一分為三,工農村由此得名。
隸屬浙江省紹興市皋埠鎮。東靠東莊村,西鄰楊浜村,南瀕南大江,北接直落江。全村以秦姓為主,另有魯、盧、屠、諸、陶等姓。1992年,有205户、663人,外地來做工人員約1000人。
中文名
工農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浙江省紹興市皋埠鎮
人口數量
663人
自然村
3個

工農村經濟發展歷史

1990年,工農村的工業總產值達到7997萬元,在紹興縣處於領先地位。
1991年成為紹興縣14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之一。
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躋入紹興縣先進行列。全村有剪刀廠、印染總廠、飛越印花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全村固定資產達3600萬元,從業職工1200人,職工人均收入3500元,村民人均收入2800元。
過去的工農村是個聞名遠近的窮村。直至80年代初,全村僅有2700元固定資產,人均收入101元,村民們圍着400多畝土地轉。當時流傳着工農工農,有農無工,終身勞碌,難脱貧窮的順口溜,由此不難想象那時的貧困和落後。80年代以後,工農村的面貌日新月異,村級經濟逐年壯大,以工促農的戰略方針在艱苦創業下得以實施。工農人從一座破廠房,一隻舊鍋爐,幾隻染缸,幾根染棒,27個操作人員起家,土法上馬,於1980年辦起了印染廠。1984年,籌集資金17萬元引進印染設備,當年獲益。1986年又投入13萬元添置了立式定型設備,初步形成了染色、印花、定型一條龍生產格局,當年創產值1120萬元,獲利53萬元。工農印染總廠依靠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產值和效益連年翻番。
1990年創税利184萬元,1991年達441萬元,1992年更高達746.01萬元。1990年,工農村與日本兩家公司聯合創辦了當時全區首家中外合資企業--紹興飛越印花有限公司,總投資205萬美元,並於當年上馬。1992年創利174萬元,創匯28萬美元。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下,工農人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大膽投入,1992年下半年又投資1700萬元引進5V型全自動電腦印花機2台(套),項目建成投產後,日印花能力可達8萬米,先進的設備將使產品更上一層樓。
80年代初,農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工農村的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農業的投入逐年增加,"以工補農"使農業基礎更加穩固。隨着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進廠務工增多。1992年,工農村建立農業服務公司,使農業向專業化、集約化經營轉變,全村土地集中,指定專人管理農業生產,村民實行糧食、農副產品和蔬菜配給制。對農業的投入,始終放在首位。從1985年開始,村裏對種糧的投入,年均每畝在100元以上。已完成了河岸、渠道的水泥砌?,切實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為穩產高產奠定了紮實基礎。

工農村村莊福利

村級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工農村走上脱貧奔小康的道路。對教育的全力投入是工農村提高村民素質的重大舉措。
1984年開始,村民從幼兒園到初中全部實行免費教育;高中學生每人補貼200元;考上大學的每人補貼300元。為了使村裏的孤寡老人安享晚年,
1985年村裏辦了康樂園、茶室、理髮室等,並規定55歲以上的村民均可享受每年100元的養老金。
1991年實行職工退休制度,退休職工可得到月工資80%的退休費。如職工生活困難,或遇突發性事件,村裏給予適當補助。
從1988年開始,自來水免費供應、電費減半收取。1990年開始統一為村民灌裝煤氣,使100%的村民用上了煤氣。

工農村村莊狀況

工農村的民宅,70年代前還是泥牆加草棚,70年代後期開始翻造瓦房,但建築材料簡陋。80年代中期,開始翻造二、三層樓房,現已有95%以上村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現工農村正加緊新農
白玉蘭 白玉蘭
村建設的硬件規劃,並着手組織實施。1990年建造的水泥路,如今種植了龍柏白玉蘭等樹木,道路和村莊正逐步得到綠化。九年制義務教育開始實施,工農完小教育質量提高,工農村職工業餘文化補習班使大批青壯年脱盲。村青少年活動室、卡拉OK舞室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黨總支書記、工農經濟實業總公司經理秦吉甫,因其優秀的領導水平和頑強的創業精神,多次被縣評為優秀廠長、辦廠能人、優秀共產黨員,並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分管各企業的"理家能手"秦連土、秦連忠、秦交忠、秦水忠等以其膽識、闖勁和才華,為工農村的經濟騰飛作出了貢獻。前來工農村參觀取經的縣內外人士達500餘人次,日本西非客人也不遠萬里,多次造訪工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