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川西金毛裸蕨

鎖定
金毛裸蕨屬Paraceterach bipinnata (Christ) R. M. Tryon)是裸子蕨科、金毛裸蕨屬旱生中形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40釐米。根狀莖粗短,橫卧,狹長鑽形鱗片。葉近叢生;柄圓柱形,亮栗色,葉片披針形或闊披針形,二回羽狀複葉;羽片互生,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奇數羽狀;側生小羽片卵形或長卵形,頂脈羽狀分叉,不易見。葉上面褐綠色,有稀疏絹毛,下面密覆黃棕色長絹毛;葉軸及羽軸密被同樣的毛。孢子囊羣沿小脈着生。
分佈於中國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生長在海拔1650-3200米的巖壁或溝邊石上。
川西金毛裸蕨的全草(敗毒草)藥用,能解毒止癢。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川西金毛裸蕨
拉丁學名
Paraceterach bipinnata (Christ) R. M. Tryon [6]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鳳尾蕨科
金毛裸蕨屬
川西金毛裸蕨
命名者及年代
(Christ) K. H. Shing,1909

川西金毛裸蕨形態特徵

川西金毛裸蕨
川西金毛裸蕨(6張)
旱生中形植物。 [2]  植株高20-40釐米。根狀莖粗短,橫卧,連同葉柄基部密被亮棕色(老時下部為慄黑色)狹長鑽形鱗片。葉近叢生;柄長10-22釐米,粗1-3毫米,圓柱形,亮栗色,幼時密被灰棕色長絹毛,老時逐漸光禿;葉片長15-25釐米,中部寬3-7釐米,披針形或闊披針形,二回羽狀複葉(頂部為一回羽狀);羽片10-17對,互生,長3-6(9)釐米,寬1.5-2釐米,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奇數羽狀;側生小羽片1-6對,長7-14毫米,寬5-8毫米,卵形或長卵形,鈍頭,基部多少心形,具短柄或無柄,頂生小羽片和側生的同形,但較大,有長柄;小羽片全緣或少有在基部有1-2片小裂片。頂脈羽狀分叉,不易見。葉幹後軟革質,上面褐綠色,有稀疏絹毛,下面密覆黃棕色長絹毛;葉軸及羽軸密被同樣的毛。孢子囊羣沿小脈着生,隱沒在絹毛下,成熟時略可見。 [3]  川西金毛裸蕨的孢子呈淺褐色,近球狀,具有3裂縫。 [4]  [7] 

川西金毛裸蕨主要變種

耳羽金毛裸蕨Gymnopteris bipinnata Christ var. auriculata (Franch.) Ching)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卵形或長卵形,基部深心臟形,兩側常擴大成耳形或有1-2片分離小羽片。分佈於中國北京(百花山)、河北(圍場、阜平、薊縣、內丘、贊皇、淶水)、內蒙古、河南(西峽、盧氏、集川、嵩縣)、湖北西部、陝西(略陽、洋縣、平利、寧陝、鄂縣、赤永)、甘肅(徽縣)、四川西部、雲南(昆明、嵩明、景東、賓川、鶴慶)、西藏(波密、察隅)。生長在海拔800-3500米的灌叢或林下石上。該變種形體極似金毛裸蕨Gymnopteris vestita(Presl)Und erw.)但羽片基部深心臟形,柄長可達1釐米。 [3] 

川西金毛裸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陝西(洋縣)、甘肅(文縣)、四川(康定、寶興、九龍)、雲南(維西、澄江)、西藏(易貢)。生長在海拔1650-3200米的巖壁或溝邊石上。 [3] 

川西金毛裸蕨生長習性

配子體發育:川西金毛裸蕨在播種12天左右開始萌發,3裂縫開裂,長出假根和原葉細胞,孢子萌發類型為書帶蕨型;隨後基部的原葉細胞不再分裂,端部的原葉細胞經過縱裂形成頂端雙列的絲狀體,絲狀體長6-15個細胞;絲狀體頂端細胞隨後進行分散分裂,形成一片細胞,原葉體整體呈現匙狀,此時視為進入片狀體階段。在片狀體的一側形成分生組織,匙形的片狀體逐漸發育成兩翼不對稱的幼原葉體,播種45天左右,大多數幼原葉體發育為典型的心臟形配子體。配子體邊緣平滑無波狀,且背腹面和邊緣均無毛狀體,無澱粉現象。播種60天后,在心形原葉體的假根密集區發育形成精子器,精子器圓球形,凸出原葉體表面,在成熟時蓋裂釋放精子;在心形原葉體腹面中肋頂端區域發育形成頸卵器,頸卵器直立凸出原葉體表面,較大,形似圓底燒瓶頸卵器成熟時為深棕色。受精完成後,幼嫩胚胎逐漸發育形成第一片孢子體葉,孢子體葉片及葉柄邊緣均有毛狀體出現,配子體葉逐漸變枯黃,孢子體在混合基質中生長緩慢,長出4-5片葉子後慢慢枯黃。川西金毛裸蕨的配子體為兩性配子體,且每個孢子囊內有64個可育孢子,屬於正常的有性生殖類型。 [4] 

川西金毛裸蕨主要價值

川西金毛裸蕨的全草(敗毒草)藥用,能解毒止癢。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