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川港村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角斜鎮下轄村)

鎖定
川港村坐落在有着“紫菜之鄉、河豚之鄉”之稱的角斜鎮 [1]  境內,是海安最東邊的一個臨海之村,在川港村可以品嚐中洋的河豚、本村企業加工的紫菜,還有豐富的海水產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價格便宜。臨近海邊,休閒旅遊,品嚐海味,正是川港村的一大特色。
川港村地處黃海之濱,全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現有耕地面積512畝,人口809人,主要產業以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為主。全村有大馬力(120馬力以上)養殖捕撈漁船28條,60馬力以下漁船近30條。現有紫菜養殖加工企業4家,庫存量200噸以上冷庫一座,海上養殖面積8000多畝。村黨支部與時俱進,開拓創先,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發展,村級經濟持續增長。先後成立村經濟合作社、民利漁業專業合作社。通過一系列惠農政策,使老百姓享受到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發揮臨海優勢,大力發展村域經濟,通過宣傳發動,政策驅動,考核促動,典型勞動,充分挖掘村幹部和支部賞員的致富潛力,鼓勵廣大黨員走創業路,做創業人,黨員幹部參加“雙帶”工程率達100%,普通黨員“雙帶”創業率達80%,無職黨員定職上崗,積極支持全村經濟發展。2008年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182元。
中文名
川港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海安
人口數量
809人
主要產業
海洋捕撈、海水養殖
人均純收入
11182元

川港村村鎮風貌

近年來,我村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大農村人居環境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力度,先後投入100多萬元進行村級基礎設施的改造,目前基本做到了海濱風情濃郁、生態人居環境優良、農村生產生活便利。
全村基本完成水泥路建設,家家户户通水泥路,水泥路兩邊綠樹成行,居民生活垃圾集中處置,道路清潔,河水清澈,走進川港村,綠樹紅牆,道路通暢,河水暢流,一片新農村景象。

川港村文體衞生

川港村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文體衞生上一着不讓,專門成立領導班子,制定工作計劃,注重實施成效,在硬件實施、軟件環境上都取得很好的業績:投入10萬元實施了調頻廣播、有線電視雙入户工程。投入50萬元建成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建有高標準的農家書屋、棋牌室、檔案室、電教室、愛心超市、籃球場、科普中心等等。經常組織開展讀書活動、演講比賽、棋牌比賽、歌詠比賽、家庭才藝比賽等,還充分利用各種途徑組織村民開展各種學習,積極引導羣眾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藴。

川港村和諧發展

為了保證川港村各項工作持良好的運行和發展的態勢。幾年來,川港村嚴格按照規範化管理的要求,依法建立村民議事制度,先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村級經濟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落實了民主管理的科學機制:一是堅持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制度,擁有村級經濟事業發展的重大事項均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策,凡民主決策的事項均保證實施到位。二是堅持項目投入工程民主管理制度,凡項目工程,在進入規範化招投標程序,實施陽光操作的基礎上均由民主管理工作小組實施嚴格的管理,村幹部參與不幹予。三是堅持經濟運行過程的民主監督制度。村務的重大內容均做到事前向村民公開,事中由村民代表實施跟蹤,事畢由村監督委員會和理財小組進行審計,並按時在村務公開活動和村務公開欄中公示,廣泛接受羣眾監督。通過讓村民共議思路,共謀發展,架起了村級組織瞭解民意,化解矛盾的橋樑,促進基層民主管理建設上台階。

川港村基層黨建

川港村黨支部共有39名黨員,在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主要從三方面加強黨組織基層建設,發揮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一、以組織建設為基點,固本強基。通過抓學習、抓選配、抓管理,夯實組織基礎,形成思想上合力、工作上合心、行動上合拍的堅強有力的支部隊伍。二、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強村富民。積極開展“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主題實踐活動,提高廣大黨員幹部抓發展、促和諧、奔小康的意識。每個村幹部人人有項目,個個有路子,帶動全民創業的蓬勃發展。三、以優質服務為載體,凝心聚民。支部始終圍繞“民思我想,民困我幫,民需我辦,民求我應”的服務宗旨。貼近基層,服務千家萬户,走訪慰問孤、老、病、殘黨員和羣眾,送去組織的關心和温暖,為無職人員提供就業信息,拓展就業渠道,為農民辦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解決後顧之憂,構建了黨組聯繫羣眾、服務羣眾體系。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黨員當好排頭兵,爭做三種人(文明村風的帶頭人,經濟發展的引路人,服務羣眾的熱心人)已蔚然成風。

川港村企業風采

川港村的主要產業以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為主。全村有大馬力(120馬力以上)養殖捕撈漁船28條,60馬力以下漁船30條。現有紫菜養殖加工企業4家,庫存量200噸以上冷庫一座,海上養殖面積近8000畝。

川港村村鎮特色

川港村以歷史性的海洋捕撈為主體的生產型改為現在的以養殖為主的生產線,因地適宜,壯大了川港村的經濟總量,隨着村集體經濟的壯大,投資村民的公益事業,道路硬質化,有線電視雙入户工程,村內環境整治,真正實現民富、村美、風氣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