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巖蒿

(菊科蒿屬植物)

鎖定
巖蒿(Artemisia rupestris L.)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木質,常橫卧或斜向上,密生多數營養葉。莖通常多數,高可達50釐米,褐色或紅褐色,下部半木質化,葉薄紙質,葉片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短小,櫛齒狀的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具短梗或近無梗,下垂或斜展,頭狀花序在莖上排成狹窄的穗狀花序狀的圓錐花序;總苞片外層、中層總苞片長卵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花序託凸起,半球形,花冠近瓶狀或狹圓錐狀,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略長,花冠管狀,花葯線形,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7-10月開花結果。
分佈於中國新疆;蒙古、俄羅斯及北歐各國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1100-2900米地區的幹山坡、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草甸、沖積平原及幹河谷地帶,也見於林中空地或灌叢中。
巖蒿全草入藥,有消炎、止血之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1] 
中文名
巖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rupestris L. [4] 
別    名
鹿角蒿
一枝蒿(新疆)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蒿屬
巖蒿
命名者及年代
Linn. ,1753

巖蒿形態特徵

巖蒿
巖蒿(3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常橫卧或斜向上,具多數營養枝,營養枝略短,密生多數營養葉。莖通常多數,稀少數或單一,直立或斜向上,高20-50釐米,褐色或紅褐色,下部半木質化,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脱落無毛,上部密生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莖上部有少數短的分枝。葉薄紙質,初時葉兩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後脱落無毛;莖下部與營養枝上葉有短柄,中部葉無柄,葉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5-3(-5)釐米,寬1-2(-2.5)釐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具裂片5-7枚,上半部裂片常再次羽狀全裂或3出全裂,下半部裂片通常不再分裂,基部小裂片半抱莖,小裂片短小,櫛齒狀的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約1-6毫米,寬0.5-1.5毫米,先端常有短的硬尖頭;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全裂或3全裂。
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4-7毫米,具短梗或近無梗,下垂或斜展,基部常有羽狀分裂的小苞葉,在莖上排成穗狀花序或近於總狀花序,稀由於莖上部有短的分枝,而頭狀花序在莖上排成狹窄的穗狀花序狀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長卵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背面有短柔毛,邊緣膜質,撕裂狀,內層總苞片橢圓形,膜質;花序託凸起,半球形,具灰白色託毛;雌花1層,8-16朵,花冠近瓶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3-4裂齒,內面常有退化雄蕊的花絲痕跡,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略長,叉端鈍尖;兩性花5-6層,30-70朵,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分叉,叉端截形。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頂端常有不對稱的膜質冠狀邊緣。花果期7-10月。 [2] 

巖蒿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1100-2900米地區的幹山坡、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草甸、沖積平原及幹河谷地帶,也見於林中空地或灌叢中。 [2] 
栽培生境:天山北麓的哈密市、巴裏坤縣、伊吾縣三地交界處,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海拔2080米,氣候類型屬温帶大陸性冷涼氣候,最低氣温達-39.2℃,最高氣温30.3℃,年平均地温為1.04℃,無霜期為75-90天,晝夜温差大,降雨多在夏秋季,冬季多積雪。年平均降水量286.2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959毫米,≥10℃,有效積温13-29℃。土壤每年11月結凍至第二年4月中旬解凍,土壤內積有大量腐殖質,土壤肥沃,因經常受雨雪澆洗,土壤呈現中性或稍偏酸,pH值在5.5-7之間。 [3] 

巖蒿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新疆。蒙古、俄羅斯(中亞、西伯利亞及歐洲部分)及北歐各國也有分佈。 [2] 

巖蒿繁殖方法

巖蒿根莖

在巖蒿分佈豐富的林緣開闊地,秋季8-9月中旬採集野生種苗,採集健壯的野生巖蒿苗,連根帶少許土挖出裝入運送框內,輕放輕取,防止根土大量脱落或傷根。注意挖苗時帶上巖蒿毛根,利於移栽苗的恢復、成活。挑選挖取的野生巖蒿苗,如果是幾株根連在一起,可用利剪將苗根逐個分開,每個苗根帶上一些毛根。

巖蒿種子

巖蒿
巖蒿(3張)
採種:根據野生巖蒿生長狀況,在8月適時收集成熟果實。選擇生長健壯、花果飽滿、無病蟲害的單株植株,將其頭狀花序用手捋下,放入乾淨的布袋中。避風晾乾,篩選出粒大飽滿的果實做種子。
種子處理:將選好的種子用25-35℃的清水浸泡2-3小時,讓種子充分吸附水分後撈出控去餘水,放進浸濕的無菌布袋中,在25℃,30%的温度下催芽,1-5天種子陸續發芽,等有70-80%的種子發芽時,即取出準備播種。
播種育苗:在選好、耕翻好的地中施足底肥,灌水一次,整平,開溝或做畦。如溝播,溝寬3-5釐米,溝深不超過1.5釐米,溝距25-30釐米為宜,溝長和溝向根據地形條件而定。如做畦,畦寬150釐米,長依據地形而定,要便於澆水。取乾淨、無菌的細河沙適量,與處理好的種子拌勻,在拌的過程中動作要輕,儘量減少對發芽種子的破壞。播種量按每667平方米500-600克行溝播或撒播播種。如採用撒播方式,種子撒在畦面上,再鋪一層1釐米左右的細土覆蓋。播完種之後,用塑料薄膜或乾淨麥草覆蓋10-15天,幼苗出土後揭去塑料薄膜或麥草。
移栽育苗:秋季移栽育苗多采用壟栽方式,一般土壟高10-15釐米,株距20-25釐米,行距30釐米左右,選擇陰天或下午進行移栽作業,栽苗深度5釐米左右為宜。栽苗後即可澆水,不可猛水漫灌。移栽一週後,即有新葉萌發,檢查一次移栽成活情況,及時進行補栽。
幼苗管理:播種幼苗出土後,根據土壤墒情適時進行噴水,15天之後除第一次雜草,此時幼苗根系嫩弱,扎入土壤不深,除草、鬆土時要小心,儘量不傷幼苗根系和植株。在幼苗的整個生長期,根據生長情況,一般需除草5-7次,鬆土2-3次。幼苗長到15釐米時便可以起苗進行大田移栽,移栽前澆一次透水,以方便起苗。 [3] 

巖蒿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選擇地勢較為平坦、開闊,排水良好,土壤疏鬆,腐殖質含量高的中性土壤。也可選擇種過馬鈴薯、大麥、油菜等作物的田地。選好地之後,施入腐熟的廄肥,每667平方米1000千克左右,耕翻土壤深25-30釐米備用。根據當地農田雜草類型,在進行整地的同時可進行土壤處理。
田間管理:巖蒿幼苗出土後,莖葉生長緩慢,需瞭解植物學特性進行管理。如在貧瘠土地上育苗栽培,在管理中可追施一定量的氮肥,以促進幼苗的生長髮育。巖蒿極耐嚴寒,冬季能在零下20-30℃的積雪下存活,第二年開春積雪未消融便已開始生長,4月中旬氣温上升,植株生長迅速,6-7月為生長旺期,7-8月開花,可進行採收。 [3] 

巖蒿主要價值

巖蒿全草含黃酮苷、揮發油、氨基酸、生物鹼等,味辛,微温,具有清熱解毒、消食健胃、消炎、安神、鎮靜、抗過敏等功效,民問採用巖蒿水煎劑治療消化不良、腹胃脹痛、肝炎、蟲咬蚊叮、感冒發熱、蕁麻疹等疾病,因此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3] 
參考資料
  • 1.    巖蒿  .中國植物圖像庫[引用日期2019-04-26]
  • 2.    巖蒿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張林.新疆特有中草藥——一枝蒿人工栽培技術[J]. 新疆林業. 2011年05期 .35-36
  • 4.    巖蒿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