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巖葬

鎖定
巖葬是我國彝族和壯族等少數民族一種葬俗。巖葬在我們中國南方分佈的地域十分廣闊,延續的時間也很長。因而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時代,這些巖葬的安葬場所、它們的形制、它們的喪葬禮儀習俗、以及使用這些葬俗的民族集團本身的文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別,並形成了種類紛繁、形形色色的巖葬。由於年代的久遠,許多使用巖葬的民族相繼離開了他們原來聚居的地區,有的民族更是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了。所以這些千年的古蹟更令人感到撲朔迷離、神秘莫測。
中文名
巖葬
分佈區域
古代中國
風俗人羣
西南少數民族、其他民族也有發現
方    式
山岩葬屍

巖葬特點介紹

巖葬 巖葬
巖葬的共同之處是用山岩來處理屍體,主要特點是將屍體葬在懸崖峭壁之上或葬懸崖峭壁的洞穴巖腹之中。

巖葬研究

對於巖葬從古至今人們在對它們進行鍥而不捨的孜孜探索中,也是各執已見,看法紛紜,而對於這種葬俗的命名也是多種多樣,不下二三十種。在古代,有將它們稱為“棺”的,例如懸棺沉香棺、鐵棺等等;有將它們稱為“船”的,例如架壑船、仙船、龍船、敝艇等等;有將它們稱為“函”的,例如仙骨函、仙函等等;有將它們稱為“葬”的,例如仙人葬、鬼葬山、葬堂等等;也有將它們稱為“洞”的,例如蠻子洞、蠻洞、僚洞等等;還有將它們稱為兵書匣、風箱、親家殿的…”等等。到了近現代,學者們在對這類葬俗進行研究討論時也採用了各種不同的命名,例如懸棺葬、巖棺葬、崖葬、崖棺葬、幽崖葬、崖洞葬、崖墓、崖穴墓、崔壙、巖洞葬、架壑船、橫穴墓等等。
其實所有的這類葬俗都可以稱為“巖葬”,因為它完全不同於那種用水處理屍體的水葬、用火處理屍體的火葬、用風處理屍體的風葬、用鳥食處理屍體的天葬、用人食處理屍體的人腹葬,也完全不同於中國漢族人傳統的土葬。土葬是用土處理屍體,其最主要的特點是最終將屍體用土埋入地下,土是放置屍體的場所,土是死者的歸宿。

巖葬分類

在巖葬中還可以分為三種大的不同類型,這就是崖葬、崖墓葬和巖洞葬。使用這三種不同類型巖葬的人類集團不但存在着葬俗上的差異,而且在文化和民族歸屬方面也存在着差異。

巖葬崖葬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將屍體安葬在懸崖峭壁上的葬俗,所以也有人將這種崖葬稱為“懸棺葬”。這種葬俗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就是將安葬的場所基本上都選擇在岩石山體的懸崖峭壁上,而這些懸崖峭壁又基本上都是面臨江河。

巖葬崖洞葬

這種安葬的方法是將死者安放在懸崖峭壁上的天然崖洞的洞口一帶。在懸崖峭壁的下面,當我們翹首仰望時,一般是可以看見盛屍的木棺。對於這種放棺的洞穴,有時候要稍微加以修整,這主要是將洞的底部壘築填平,或者加設木槓,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放置木棺。

巖葬崖緣葬

崖緣就是指懸崖峭壁的邊緣。這種安葬的方法是將死者安放在懸崖峭壁上的天然崖縫中,或者安放在由天然岩石層理自然形成的狹長平台形狀的崖陰和崖墩上。當我們在懸崖峭壁的下面翹首仰望時,這些木棺基本上都可以看得見。當然,它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這些崖縫和崖墩有的也要稍微加以填塞、架木和修整,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能更好地放置木棺。

巖葬龕穴葬

這種安葬的方法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一個龕穴,它的大小寬窄一般都是僅能放下一具木棺,而且在懸崖峭壁的下面就可以望見木棺。龕穴葬的龕穴又可分為橫穴和豎穴兩種。
橫穴就是可以橫着放置木棺的龕穴。這種葬法可能是從崖緣葬中發展而來的。最初,人們只是尋找那些可以完全放置木棺的崖緣。後來,人們又利用那些摹本上可以放置木棺的崖緣,井稍微向崖壁內加以開鑿修整,使它完全可以放置木棺。最後,人們乾脆就在懸崖峭壁上完全用人工開鑿龕穴,用以放置木棺,從而大大增加了可以利用的懸崖峭壁的範圍。這大概就是從崖緣葬發展到橫穴的龕穴葬的主要過程吧。
豎穴就是可以直着放置木棺的龕穴,有的穴是口小腹大,宛如一千口袋。它的大小有的是僅能放置一具木棺,有的稍大一些而可以放置二三具木棺。當我們在懸崖峭壁的下面翹首仰望時,有的僅能容一具木棺的豎穴可以望見木棺的一端,但多數的豎穴都是望不見木棺的。這種形式的崖葬的出現,可能是受到了崖墓的影響。

巖葬懸棺葬

這種安葬的方法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孔,釘入木樁,再在木樁上放置木棺,一般是在23個木樁上放置一具木棺。
因此,人們也將這種葬法稱為“崖樁葬”。我們站在懸崖峭壁的下面可以望見木棺的底部,這是真正的“懸棺而葬”。這種葬法可能也是從崖緣葬發展而來。最初,人們只是尋找那種理想的崖縫而直接放棺。後來,人們又在崖縫間填塞架木,用以放置木棺。最後,人們乾脆就直接在崖壁上鑿孔打樁,用來放置木棺了。

巖葬崖墓葬

是將人死後葬在崖墓中。而一般所説的崖墓,就是在山崖的壁面以90度角向山腹內開鑿成墓室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墓穴。這種墓穴的規模有大有小,相差懸殊,墓穴的形式也有各種差異,但總的來説它們都是仿照人們生前的居室、宅院而開鑿的。崖墓有的是開鑿在十米或數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也有的是開鑿在緩緩的山坡上。崖墓基本上都是選擇在以砂岩構成的山體上開鑿。

巖葬彝族巖葬

一是將棺木葬在巖洞裏,洞口用石頭砌起來;二是將骨灰用陶器裝着放在巖洞裏;三是把棺木安放在巖洞裏,洞裏放上生活用具,生產工具,禽獸等作陪葬。因為彝族的祖先曾住在巖洞裏,巖葬是為了死者靈魂能與祖先相會。
羅免鄉糯支村有一大畢摩家的祖先就是這樣安葬的,當地還有《巖葬經》。此實為二次葬的複合葬法。而涼山彝族古時也行巖葬,一般由畢摩查經推算,認為死者該巖葬就巖葬。
巖葬,就是人死之後,不埋入士,而是斂屍入棺,在懸崖峭壁土鑿孔插樁置放棺木;或是在懸崖上鑿洞,納棺其中;或就岩石的裂隙和天然巖洞,將棺木抬進去,凌空懸置。
廣西西部地區石山聳立,巖洞遍佈,所以,當地壯族多選在下臨江河的懸崖峭壁上的天然巖洞入葬逝者。巖葬棺木多為圓木,剖開為二,然後挖空而成,也有用六塊木板鑲成長方體的。壯族巖葬的起源年代大約在東漢時期,直到民國七年還在部分壯族地區流行,大部分的壯族巖葬主要是時期的。
古代壯族為耗費這麼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將棺木懸於峭壁上的巖洞中,是由壯族經濟生活與宗教信仰所決定的。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低,壯族先民多是居住在巖洞裏,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人死之後仍與活着的人一樣進行生產與生活,同樣要衣、食、住、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巖葬就和人類居住的巖洞聯繫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