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巖州

(唐太宗李世民徵高句麗時設立的州)

鎖定
巖州,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徵高句麗時攻克白巖城而改置的州郡。貞觀二十年(646 年)閏三月,唐朝罷除巖州建置。 [6] 
中文名
巖州
別    名
白巖城
設立時間
唐代貞觀十九年(645年)
罷廢時間
唐代貞觀二十年(646 年)
地理位置
遼陽城東30公里外城門口村東的石城山

巖州歷史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十八年,唐朝出兵遼東進攻高句麗(高氏高麗)。 [1]  貞觀十九年(645年)五月中旬,唐太宗率領大將李世勣(李勣)等攻克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北)後,進軍至白巖城( 遼陽城東30公里外城門口村東的石城山)。 [2-3] 
貞觀十九年六月丁酉(初一),李世勣率軍攻打白巖城西南,唐太宗親臨城西北。守衞白巖城的高句麗將軍孫代音暗中派心腹出城請降,後來又有反悔了。唐太宗對他們的反覆無常非常惱怒,於是對攻城的唐軍説:“攻克了這座城後,便將城中男女及財物賞賜給士兵們。( 得城當悉以人物賞戰士。)”。
因為烏骨城援軍被唐軍打敗,孫代音只好再次請降。這時,李世勣見唐太宗準備接受對方投降,便帶領幾十名身穿鎧甲的士兵來到太宗面前道:“戰士們之所以不懼飛矢流石的攻擊,捨生忘死,正是貪圖破城之後的男女和財物啊;如今城池垂手可得,為什麼要接受他們投降,而辜負士兵們的殺敵決心呢。( 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唐太宗下馬對世勣道:“將軍所言極是。然而放縱士兵殺人,虜其妻小,朕實在於是不忍。將軍手下有功的將士,朕會用府庫裏的財物封賞他們,以此從將軍手中贖得一座完整的城池。( 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朕所不忍。將軍麾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李世勣於是退下。
唐太宗李世民與孫代音約定唐兵臨近城池時,城上投刀斧為號,並説:“我願意投降,只怕城中有不願投降的。( 奴願,城中有不從者。)”太宗將唐軍的旗幟交與來使,對他説:“如決定投降的話,你可將此旗插在城牆之上。( 必降者,宜建之城上。)”孫代音如約豎起了唐軍旗,城中人誤以為唐軍已登上城樓,於是都跟從孫代音一齊投降。
白巖城投降後,唐軍得到城中男女一萬多人。太宗在水邊設御帳接受對方投降,賜給他們食物,其中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賞賜多少不等的絹帛。其他城堡的士兵駐紮在白巖城的,都予以撫慰,供給他們糧草,聽任他們或去或留。 [4] 

巖州建制沿革

唐太宗李世民得高句麗(高氏高麗)白巖城,“獲士女一萬,勝兵二千四百”,於是在白巖城設巖州,屬遼州都督府,以孫代音為巖州刺史。
貞觀十九年(645)九月,唐太宗李世民班師撤軍,前後遷徙遼、蓋、巖三州户口七萬人入內地。
貞觀二十年(646 年)閏三月,唐朝罷除遼州都督府及巖州建置。 [4] 

巖州歷史評價

全唐文》收錄李世民所撰《克高麗白巖城詔
上天之道,先德而後刑;王者之師,有徵而無戰。是以炎農翦暴,夙沙自縛其君;元德一興,有苗不固其險。朕勞神濟物,用百姓而為心;則天宏化,環四海而開宇。義非獲已,繇是舉兵,每蓄哀矜,深存宥罪。自濟遼水,先令告喻,而蓋牟不革其面,遼東猶抗其斧。既觸天網,遂縱兵鋒,未展鷹揚,已皆魚爛。朕乃鼓行乘勝,師次白巖,兇徒相率,登陴拒守。因山構壘,仰切浮雲;縈澗疏隍,下臨無景。妖氛蝟聚,如憑劍閣之深;同惡鴟張。若負洞庭之險。乃命行軍大總管英國公勣等,統咀彘冠雞之將,率挈黿斬蛟之士,石發甚於星霣,樓毀同於山壞。朕憫彼同焚,情深惻隱,乃親御八駿,幸敕三軍。賊既倒縣,方思轉禍。積甲齊於熊耳,獲庾方於海陵。建十州之旗,各復於桑梓;反三韓之士,不易於農肆。焚櫬錫爵,驅馳遼浿之間;鑿井耕田,編列弁辰之野。古人有言曰:“全國為上”,蓋斯之謂焉。又燕碣土風,素多霖霔。軒皇遭召雨之寇,晉後苦湧水之災。自朕出師,上靈幽贊,旭日澄靄,膚雲輟陰。所指未有堅城,所向乃無完陣。天道人事,義等合符,窮穴傾巢,庶將非遠。宜以大慶,頒示普天。 [5] 
參考資料
  • 1.    (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 本紀第二 太宗:十一月……甲午,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馬周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十六總管兵以伐高麗。
  • 2.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卷第一百九十七:五月……甲申,……高麗力戰不能敵,遂克之,所殺萬餘人,得勝兵萬餘人,男女四萬口,以其城為遼州。乙未,進軍白巖城。
  • 3.    歷史沿革-燈塔市網站歡迎您!  .遼陽市燈塔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1-24]
  • 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1-24]
  • 5.    王水照. 傳世藏書·集庫·總集 7-12 全唐文 1-6[M]. 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60頁
  • 6.    《新唐書》:太宗親征,得蓋牟城,置蓋州;得遼東城,置遼州;得白崖城,置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