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巒頭嶺李屋

鎖定
巒頭嶺李屋,位於廣東省興寧市興田街道鵝三村巒頭嶺,分佈面積約673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60.8米,進深75.5米,建築佔地面積4089平方米。巒頭嶺李屋始建於清朝,系李氏十一世祖創建(十一世祖碑尚存)。 [1] 
巒頭嶺李屋坐東北向西南,為三堂四橫二圍圍龍屋,門前有禾坪和池塘。屋內中廳有樑架,有6根圓木柱和2根方磚柱。圍屋有1個大門、2個小門、2個斗門,均為麻石門框、木質門板。牆基為三合土夯牆基,上部用土磚、木、瓦構築,硬山頂。整個屋宇構架高朗,廳堂寬闊。禾坪與池塘之間立一堵高165釐米的照牆。 [1] 
2009年8月10日,巒頭嶺李屋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巒頭嶺李屋
地理位置
廣東省興寧市興田街道鵝三村巒頭嶺
所處時代
清代
佔地面積
4089 m²
保護級別
興寧市特色古民居
批准單位
興寧市人民政府

巒頭嶺李屋歷史沿革

巒頭嶺李屋始建於清朝,系李氏十一世祖創建(十一世祖碑尚存)。 [1] 

巒頭嶺李屋建築格局

巒頭嶺李屋坐東北向西南,為三堂四橫二圍圍龍屋,門前有禾坪和池塘,分佈面積約673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60.8米,進深75.5米,建築佔地面積4089平方米。屋內中廳有樑架,有6根圓木柱和2根方磚柱。圍屋有1個大門、2個小門、2個斗門,均為麻石門框、木質門板。牆基為三合土夯牆基,上部用土磚、木、瓦構築,硬山頂。整個屋宇構架高朗,廳堂寬闊。禾坪與池塘之間立一堵高165釐米的照牆,無法直觀前面廣闊田疇。 [1] 
巒頭嶺李屋 巒頭嶺李屋

巒頭嶺李屋文物遺存

  • 功名楣杆石
楣杆石(又稱旗杆碑) 楣杆石(又稱旗杆碑)
在封建社會,客家地區有人考取了秀才、舉人、進士或四品以上官職者,不管出自哪家都被視為全村、本宗族人的榮耀,中了科舉的人可在廟前或屋前或陵墓前豎一對旗杆,也有用花崗岩或大理石石條構築成像“疊”字形的牌坊,在石旗杆上雕鑿上姓名、生平和主要事蹟,並雕有龍鳳呈祥或獅虎相爭等吉祥的裝飾品。因等級不同,秀才底座為四角,舉人為六角,進士和四品官以上為八角形狀。木旗杆則把主人的生平事蹟和官階、學位等雕刻在底座的兩塊石柱上。巒頭嶺李屋池塘左右兩側各豎有楣杆石一副,字跡模糊不清。 [1] 

巒頭嶺李屋歷史文化

  • 堂號堂聯
大門上方書寫“源遠堂”三字,大門對聯:根深枝茂;源遠流長。 [1] 
  • 後裔名人
此屋古代出有進士李肇經,民國時期有國民黨少校李佛香、李釗茂,當代有曾任廣東省法院院長李冠忠,曾任興寧縣縣長、梅縣專區副專員李青(原名李振權)和興寧市人大副主任李福泉等。 [1] 
  • 圍龍屋
巒頭嶺李屋
巒頭嶺李屋(3張)
所謂圍龍屋,“龍”指的是屋後山巒的走勢,“圍”指的是半圓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選擇以山脈來勢雄健,山麓結基平坦、寬敞,周圍綠水迴環的地方,此被視為“風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體呈半圓形,前低後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圓池塘與半圓圍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圓”;而在這中間,一般建有方形堂橫屋,為“地方”,二者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的體現。 [3] 

巒頭嶺李屋保護措施

2009年8月10日,巒頭嶺李屋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保護單位。 [2] 

巒頭嶺李屋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巒頭嶺李屋位於廣東省興寧市興田街道鵝三村巒頭嶺。 [1] 
  •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巒頭嶺李屋:從興寧站出發,路程大約6.6千米,約需15分鐘。從興田街道辦事處出發,路程大約4千米,時間約需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