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嶧城大沙河

鎖定
嶧城大沙河,古稱氶水,亦稱承河,屬淮河流域大運河(韓莊運河)水系。是棗莊市較大型河流之一,該河上游由棗莊市嶧城區北部山區齊村支流和郭裏集支流、税郭支流彙集而成。南流至台兒莊鎮孫疃(町)村(大泛口村南)入韓莊運河,河長57公里,流域面積629平方公里。 [7] 
嶧城大沙河是嶧城區的主要河流,幹流上建有裴橋閘、賈口三面閘、紅旗閘等攔河工程,用以引水灌溉。
該河流域降雨急,下游運河頂託,低窪地區經常釀成災害。 [6]  1970年代,開挖大沙河洪道。擴建後防洪達20年一遇的標準,防澇達5年一遇標準,大大減輕了大沙河的洪水壓力,並根除了兩岸7萬畝澇窪地的澇災。 [3] 
中文名
嶧城大沙河
別    名
承水
承河
氶水
所屬水系
淮河流域韓莊運河支流
地理位置
山東省棗莊市
流經地區
山亭區、市中區、嶧城區、台兒莊區
發源地
棗莊市嶧城北部山區
主要支流
郭裏集河、齊村沙河、西王莊河、大沙河分洪道
河    長
57 km
流域面積
629 km²
河    口
台兒莊區台兒莊鎮孫疃(町)村(大泛口村南)

嶧城大沙河幹流概況

嶧城大沙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嶧城大沙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嶧城大沙河,《讀史方輿紀要》載:“氶水,縣西七里。出縣北六十里花盤山之車稍谷,其源曰滄浪淵,南流合許池水,今滄浪淵水為許池遂為正源。至縣西,經青檀山下,又南經縣南三十里,有金注水流入焉,水出縣西二十里石屋山之瀑布泉,至縣西南五里,有橋跨其上,曰蕭橋。又東南入於氶水,又東會彭河水,入於泇河。”明萬曆年間開泇河運道,氶水於大泛口入泇河運道。《嶧縣誌》記述,氶水上源,自北境發,分三支:其正北一支,自縣北六十里車梢山下滄浪淵,受東相山、雞冠崮諸山瀑水,有南蛤蟆泉、甘泉寺泉注入,南流經仙壇山,屈從西流,又南經縣城西門外,青檀泉注之,又東流六里,金注河自西來注之,又東南流匯泇河;其東北一支税郭河,出自税郭村北分水嶺,向西至洪村與中支氶水合;其西北一支樑子河(現稱齊村沙河),出自鳳凰嶺山泉,向西會藤花井泉、聖水泉、銀井諸泉,又東南流入許池泉(現稱十里泉),又南流經陳家灣東與中支氶水合。自明萬曆年間開泇運河,氶水於大泛口入泇河運道。 [11] 
現代嶧城大沙河,源出棗莊市嶧城區北部山區(一説山亭區境內滄浪淵 [5]  ),在嶧城區洪村匯東支税郭河,前灣匯西支齊村支流,始稱嶧城大沙河,幹流直至大泛口,一説台兒莊鎮孫疃(町)村 [7]  入運處,其間於嶧城城南固莊有棠蔭北河匯入,流經天柱山有棠蔭南河匯入,還包括從水磨頭到彭莊東南入運的嶧城大沙河分洪道。河長57公里,流域面積629平方公里 [7]  ,一説總流域面積625.456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區佔76.5%。 [5]  。流域涉及山亭、市中、嶧城、台兒莊四區的24個鄉(鎮)。 [3] 
大沙河嶧城區段 大沙河嶧城區段
大沙河嶧城區段 大沙河嶧城區段
棗莊市台兒莊區馬蘭屯鎮孫町段河道 棗莊市台兒莊區馬蘭屯鎮孫町段河道
大沙河入運口 大沙河入運口

嶧城大沙河河道變遷

嶧城大沙河(氶水),於1958年在泥溝鎮小張山頭村東開分洪道,南流由彭莊入棗莊段運河。原大沙河自分洪口以下仍南流,由大泛口村南入棗莊段運河(韓莊運河)。 [11] 

嶧城大沙河水文特徵

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890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315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1.89億立方米。據嶧城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400平方公里)1951~1979年實測資料計算,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3年,為3.50億立方米,最小值出現在1951年,為0.359億立方米,最大值與最小值比值為9.7。 [7]  經治理,嶧城大沙河現洪標準為十年一遇,防洪流量500秒立方米。除澇標準達五年一遇。 [5] 

嶧城大沙河自然災害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夏,嶧北山洪傾泄,氶水(俗稱大沙河,嶧城大沙河,下同)決口。馬蘭屯、彭樓沿氶水村莊受災甚重,鄉民多行乞。 [9] 
1953年嶧、滕兩縣特大暴雨是年8月22日嶧縣特大暴雨,至23日凌晨,嶧城大沙河洪水暴發。從嶧城至水磨頭一帶,沿河10餘公里的河岸到處決口、漫溢。僅城關區被淹村莊69個,2858户,受災人口13743人,沖毀房屋4800間。共淹沒耕地30317畝,減產五成以下的有14557畝,減產五成以上的有12471畝,絕產的有3289畝。嶧縣人民政府撥款7639萬元進行救濟,並發動災民生產自救,重建家園。 [6] 
1957年滕、嶧兩縣特大暴雨是年7月6日至23日,滕縣連降6次暴雨,雨量700多毫米(山亭818毫米),相當於全年的雨量,形成百年未有的特大洪災。同年7月6日至20日,嶧城大沙河一帶降雨446.5毫米,微山湖水位高達36.86米,韓莊運河沿岸長25公里、寬6公里範圍內水深0.5米至2米,成災面積45萬畝。台兒莊地區的災民被轉移到嶧城、齊村等地。中央派慰問團來台兒莊慰問,韓莊、邳縣等地亦派船舶來台兒莊幫助救災,上級並派空軍支援,在烈士陵園附近,投放了大批搶險物資和食品,災民激動地高呼“共產黨萬歲”。大水三個月後消退。 [6] 
嶧城大沙河7月6日上午出現洪峯,最高水位達10.53米,洪峯流量830秒立方米(河道保證水位為10.20米,保證流量為800秒立方米)。河道決口溢水1處,險工險段10餘處。劉橋乾渠決口41處,多處漫溢。一、二、三、四支溝,陰平沙河,魏家溝,燕井河等河流出現許多決口。蟠龍河南支決口3處,韓莊運河在韓莊節制閘關閉的情況下,6日中午出現洪峯,最高水位達28.66米,洪峯流量1900秒立方米,灘地水深一般在1.5米左右,最大水深達2.2米左右,一次洪水量即達1.47億立方米。由於降雨急,運河洪水下泄緩慢,運北各支流洪水受到頂託,致使沿運平原低窪地區出現大片積水,釀成災害。 [6] 

嶧城大沙河主要支流

郭裏集河,又稱郭裏集支流。發源于山亭區付莊鄉東北大鷹台山西側的滄浪淵。上游稱滄浪河。郭裏集河向南流經孟莊鄉荊山口、郭裏集鄉河北村、西王莊鄉洪村,然後注入嶧城大沙河。郭裏集河分支有:發源於渴口鄉玉古山南麓的蝦蟆泉和平山甘泉的兩條河流,在亓莊西匯合,在大尚巖注入郭裏集河;發源於渴口鄉大柏莊以南的河流,在孟莊鄉寺山子村以東注入郭裏集河;發源於孟莊鄉西馬山南麓口子汪的口子汪河與發源於道溝泉的道溝河,在郭裏集鄉店子村以東匯合,向南注入郭裏集河;發源於市郊鄉雷村的龍頭河和發源于田屯的官地河,在東各塔埠以東匯合,在西花溝村以東注入郭裏集河;發源於郭裏集鄉西小灣村的河流,在西王莊鄉東花溝村以西與龍頭河匯合,向南注入郭裏集河;郭裏集河與西王莊河在洪村以南匯合,注入嶧城大沙河。郭裏集河在境內主要流程為18.75公里,流域136.79平方公里。 [1] 
齊村沙河,又稱齊村支流。發源於齊村鎮東北緣土山温水泉。上游稱谷山河。齊村沙河向南經齊村、黃莊鄉後陳湖、永安鄉大窪村東、市郊鄉秦樓南,在嶧城區前灣村注入嶧城大沙河。齊村沙河分支有:發源於渴口鄉廟下村的聖水河,南經郭村水庫、後村水庫,注入齊村沙河;發源於渴口鄉小梁莊的廣濟河,南經市郊鄉沙河子村、黃莊鄉前陳湖村,在市郊鄉盛水莊以東注入齊村沙河;發源於齊村鎮柏山飛來泉和溝灣村老子泉的許由河,在谷山以北注入齊村沙河;發源於馬窪的川裏河,南經黃莊鄉寨子村,在宋嶺村以北注入齊村沙河;發源於黃莊鄉遺棠村西的遺棠河,流向東南,在永安鄉北劉屯村以北與川裏河匯合;發源於永安鄉薄板泉的河流,向北經天生橋東、永安莊西,與遺棠河匯合;發源於永安鄉馬場的河流,向北經聶莊西、夏莊東,與遺棠河匯合;發源於霸王山南麓的河流,經西山陰以西,在市郊鄉聖水莊以南注入齊村沙河。齊村沙河在境內主要流程為17.8公里,流域145.94平方公里。 [3] 
西王莊河,又稱税郭支流。發源於安城鄉北緣分水嶺南坡。上游稱泥河。西王莊河向南經南安城、西王莊村,在洪村以南與郭裏集河匯合,注入嶧城大沙河。西王莊河分支有:發源於税郭鎮獅山南麓的税郭河、上義河、桃園河,在税郭村匯合後轉向西南,經西王莊鄉姚莊北,注入西王莊河;發源於安城鄉大嶺的安城河,南經良辛莊,注入西王莊河;發源於嶧城區左莊鄉馬山北麓窩落村的劉伶河(又稱太史河、萊子河),向北經陳劉耀水庫,在傅劉耀以西注入西王莊河。西王莊河在境內主要流程為16.8公里,流域107.36方公里。 [4] 
大沙河分洪道,原名龍王河,系一山洪河溝,承泄大張山頭和白山東側山洪。但河溝彎曲窄淺,排洪能力低,每逢汛期,泥溝、馬蘭屯兩公社內都有3萬多畝土地漫水受災。位於嶧城大沙河下游段,在小獐山頭村(小張山頭村)東北700米處分洪,向南流經大獐山頭、梁莊,經高莊、龍王廟、壟子、五里房,穿過勝利渠於彭莊東南入運河。全長13.6公里,總流域面積75平方公里。大沙河分洪道原是一條山洪河溝,承泄大獐山頭和白山東側山洪。此溝曾因穿過東、西龍王廟而得名龍王河。1959年6月底,水磨頭再次破口分洪,正式改為嶧城大沙河分洪道。1963年冬,台兒莊區的澗頭集、泥溝、馬蘭屯、彭樓4個公社,近2萬人對大沙河分洪道全線開挖治理,長13.6公里,兩岸築堤,兩堤距為350米;開挖河槽30米,平均挖深1.4米。共開挖土方60萬立方米,用工日60萬個,國家投資60萬元,防洪標準達到十年一遇。 [8]  大沙河分洪道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防洪流量為1200秒立米,除澇標準為五年一遇,基本保證了兩岸農田免遭水害。 [8] 
半湖河,屬嶧城沙河流域支流,發源於傅莊鄉與北莊鄉交界處,海拔508米,大雁台山南麓。流經傅莊鄉的東部、半湖鄉的西南部,後注入市中區的孟莊鄉,流域面積24.5平方千米,河流長度在本區15千米,下游最大寬度近100米,上游建小水庫3座,塘壩4座,汛期攔蓄山洪143.7萬立方米。 [10] 

嶧城大沙河治理開發

嶧城大沙河河道治理

1959年6月,根據1957年韓莊運河治理規劃,嶧縣於水磨頭(現屬台兒莊區)破口分洪,借白山東側的一條分洪河溝--龍王河入運,正式成為大沙河分洪道。1963年和1965年,由台兒莊區組織進行了兩次清理。1979年11月,又進行了一次擴建整治,由嶧城、台兒莊兩區施工,1980年春完成,由國家投資160萬元。嶧城區自分洪口向下7289米,完成土方99.8萬立方米,參加人數2.7萬人,總工日83.3萬個。擴建後防洪達20年一遇的標準,防澇達5年一遇標準,大大減輕了大沙河的洪水壓力,並根除了兩岸7萬畝澇窪地的澇災。 [3] 
2008年3月,嶧城大沙河褚莊分洪道治理工程被省發改委和水利廳立項,工程總投資2890萬元,其中省級補助890萬元。2009年6月中旬,兩期工程已全部竣工並開始發揮效益,使大沙河的防洪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累計完成生產橋4座,建設穿堤涵洞42座,完成建設土方102.26萬立方米,漿砌石0.57萬立方米,混凝土0.2萬立方米,治理河道長度5.7公里。同時,投資600多萬元完成了徐樓和固莊兩座橡膠壩工程建設,起到了層層攔蓄作用,不僅使大沙河的防洪和灌溉能力得到增強,而且又能為大沙河城區段提供優美的水域環境,給城區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 [2] 

嶧城大沙河涵閘工程

裴橋閘 裴橋閘
裴橋閘,位於嶧城北壇山腳下(嶧城大沙河東支流原裴巽橋故址)。該閘興建於1965年4月,同年6月基本完成。主要用於灌溉土地,設計灌溉面積1萬畝,控制範圍是城關公社的南北關大隊,土樓河、吳林兩公社部分土地。閘的形式為以橋帶閘,閘總長66米(兩端引橋除外),全閘共15孔,淨寬3.6米,墩高3.4米,墩長7.6米,橋面寬4.8米。設計過水流量625秒立方米,校核800秒立方米。閘門最初採用臨沂立柱式手搖啓閉鋼板閘門,於1966年春改為木製自動翻板閘門,後又於1981年改用油壓緩衝自動翻板式鋼絲網水泥閘門。 [4] 
賈口三面閘 賈口三面閘
賈口三面閘,位於馬蘭屯鄉賈口村北勝利渠與嶧城大沙河交叉處。建於1976年11月,1977年6月竣工,是灌溉和防洪雙重作用的重要樞紐工程,擔負着向後田營提水站和向下遊輸水灌溉以及汛期泄水防洪保護灌區的任務。該閘正面為攔河閘,攔水、泄洪兩用。為開敞式平面直升鋼閘門,共5孔,單孔淨跨7米。閘底板高程25.5米,閘門頂高程31米,泄洪流量500~700秒立米。泄洪水深7.3米,防洪水位32.8米,設計攔水位29.93米,最高攔水位30.89米。閘門啓閉機為捲揚式,電動、人工兩用。西面為節制閘,控制勝利渠上下水位,汛期關閘泄洪,為涵洞式,平面直升鋼閘門,共6孔,每孔淨跨3米,孔高3.5米,閘底板高程25.52米,當勝利渠達到設計水位時,過水能力為54秒立米。閘門啓閉機為絲槓直升電動、人工兩用。東面是向東輸水的進水閘,汛期關閉防洪,為涵洞式,平板直升鋼閘門,共5孔,單孔淨跨3米,孔高3.5米。閘底板高程25.74米,當勝利渠達到設計水位時,過水能力為40.17秒立米。閘門啓閉機為絲槓直升式電動、人工兩用。 [8] 
紅旗閘 紅旗閘
紅旗閘,位於泥溝西嶧城大沙河上,建成於1958年6月,用於蓄水灌溉。閘長91米,15孔,單孔淨跨5米,閘門寬5米,高2.8米,閘底板高程35.6米,最大蓄水深4米,蓄水量100萬立米,設計灌溉面積1萬畝。閘上游東西兩側各設一放水洞,可引水自流灌溉。該閘原為疊梁式木閘門,1966年秋改為鐵門翻板閘門,1968年改建為混凝土及木質翻板閘門,1985年將閘東1孔改設兩孔直升水泥閘門,用以調節水位。當閘上水位超過閘門頂20釐米時,閘門則自動翻倒泄洪。 [8] 

嶧城大沙河歷史文化

嶧城老西門外有孺子橋,東西橫跨氶水河上,始建年代無考,橋長約90米,共12空,勢如長虹。往昔秋冬之季,水霧徐徐升起,煙霧迷瀅,甚為壯觀,古稱“氶水環煙”,為古嶧縣八景之一。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