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嵊泗縣文化館

鎖定
嵊泗縣文化館始建於1952年12月,原址在青沙。1954年遷至縣城菜園鎮。1958年舟山建縣,嵊泗縣改為人民公社,文化館改名為舟山縣文化館嵊泗分館。
中文名
嵊泗縣文化館
地理位置
舟山市嵊泗縣菜園鎮望海路
景點級別
國家級唯一的列島式風景旅遊區
佔地面積
4200 m²
著名景點
瀚海
金沙
奇礁
古洞
怪石

嵊泗縣文化館文化館簡介

1960年7月嵊泗歸屬上海,又改稱為上海市嵊泗文化館。1962年5月嵊泗又歸浙江,再次改稱為浙江省嵊泗縣文化館。1988年成立中共嵊泗縣文化館黨支部。1991年5月嵊泗縣越劇團人員併入嵊泗縣文化館。現有館舍面積4200平方米,幹部職工25人,有專業職稱的24人,其中研究館員1人,館員及其他系列中級職稱人員5人,助理館員17人,管理員1人。設文學調研室、美術書法攝影室、表演藝術室、行政後勤室等。 [1] 
嵊泗縣文化館始建於1952年12月,原址在青沙。1954年遷至縣城菜園鎮。1958年舟山建縣,嵊泗縣改為人民公社,文化館改名為舟山縣文化館嵊泗分館。1960年7月嵊泗歸屬上海,又改稱為上海市嵊泗文化館。1962年5月嵊泗又歸浙江,再次改稱為浙江省嵊泗縣文化館。1988年成立中共嵊泗縣文化館黨支部。1991年5月嵊泗縣越劇團人員併入嵊泗縣文化館。現有館舍面積1900平方米,幹部職工25人,有專業職稱的24人,其中研究館員1人,館員及其他系列中級職稱人員5人,助理館員17人,管理員1人。設文學調研室、美術書法攝影室、表演藝術室、行政後勤室等 [2] 

嵊泗縣文化館人文資源

嵊泗是國家級唯一的列島式風景旅遊區,以“瀚海、金沙、奇礁、古洞、怪石”為特色,有一到三級風景點50餘處。泗礁島上的古廟宇大悲山“靈音寺”,始於後晉天福八年,原名為資福院,為嵊泗歷史上有史可查的最早古廟宇。金平島上的天后宮,始建於同治元年,是目前舟山地區保留清朝建築最好的一座古廟宇。古燈塔有:花鳥燈塔、白節燈塔、大戢山燈塔等,尤其是花鳥燈塔,建於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是太平洋四大燈塔之一,在國際上有遠東第一大燈塔之美譽。白節燈塔等也有100餘年歷史,是從太平洋穿越中國海入上海港的必經航標,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影響。在嵊泗各小島有明清年間抗倭將領留下的一批摩崖石刻古蹟,主要有“山海奇觀”(枸杞島)、“瀚海風清”、“東海雲龍”(黃龍島)、“海闊天空”、“鯤鵬化處”、“倚劍”、“中流砥柱”、“水天闊處”、“海晏波寧”(小洋島)、“羣賢畢至”(大洋島)等。山海勝景有“長灘水緩”、“瓊島摩崖”、“廬山林海”、“綠華引渡”、“初陽望日”等十大景觀,有“南方北戴河”、“東方夏威夷”之美稱。

嵊泗縣文化館嵊泗漁民畫鄉

1987年12月,嵊泗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嵊泗漁民畫以奇特的風格,強烈的色彩,並用重色油畫以區別於其他民間繪畫。作者多系漁村青年男女,主要以獨特的海上生活經歷和豐富的想象構思成畫,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甚至用變形、誇張的手法作畫,自成一種藝術風格。迄今已有200多件作品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並多次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美術》、台灣《雄獅美術》等報刊上發表。部分作品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等地進行文化交流和展出。

嵊泗縣文化館嵊泗燈綵

嵊泗燈綵以龍燈、船燈、馬燈較有特色。龍燈以黃龍島為主。黃龍島清朝年間就有龍王宮。漁民崇拜龍,每年出海、慶豐、謝洋、過新年均以舞龍歡慶,並且岙岙出龍。舞龍時,有雙龍戲珠、龍歸大海、龍門陣等陣式,並伴有海上鑼鼓。船燈是嵊泗特有的燈綵樣式,有單船、雙船、羣船鬧海等陣式。船燈後有跳蚤舞相配合,伴有江南絲竹,邊唱邊舞,氣氛熱烈。馬燈以馬關鎮為主,逢年過節必出馬燈。近幾年,全縣範圍內連續舉行了幾次元宵燈會,以各種魚燈和行業燈為主,在縣城舉行燈會一條街,成為海島漁民一個盛大的節日。

嵊泗縣文化館嵊泗新聞

起源於清朝末年。以黃龍嵊山為主要發源地,演唱形式分“單口”和“雙口”兩種,均為坐唱。用小腰鼓、小鑼、小竹板等打擊樂器伴奏,曲調眾多,吸收走書、越劇、紹劇等腔調,演唱內容以縣內新聞事件和長篇傳奇故事為主。演唱藝員大都為盲人。

嵊泗縣文化館活動項目

組織“海上烏蘭牧騎式”小分隊:根據嵊泗列島島嶼分散,漁村文化生活較為枯燥等特點,縣文化館從50年代起堅持組織業餘文工團,每年排演1至2台文藝節目,送戲到小島、漁場,進行巡迴演出。小島環境艱苦,交通不便,舞台、燈光等設備又差,而演出恰恰在海灘、曬魚場等處,有時還冒着七級大風過海擺渡。但小分隊抱着滿腔熱忱,克服種種困難,全心全意為漁民服務,幾十年如一日,被當地幹羣譽為海上文藝輕騎兵。
扶植海島民間繪畫:1987年3月,嵊泗縣文化館李佛裔、李非雪兩位美術幹部舉辦了第一期美術作品加工班,經過半年左右時間創作80餘幅嵊泗漁民油畫,引起縣委、縣府領導的重視。1987年9月,縣文化館在嵊泗召開了“嵊泗漁民畫赴滬展”記者招待會,有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楊振龍,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美協主席沈柔堅,美術評論家何振志以及解放日報、文匯報等記者應邀來嵊赴會。1987年10月,嵊泗漁民畫在上海美術館展出,並舉辦學術討論會,受到上海美術界的好評。當年12月,嵊泗漁民畫赴京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並有20餘幅作品分別在國內外報刊發表或獲獎,1994年在省文化廳舉辦的民間繪畫展出和評獎中,嵊泗漁民畫又獲得一等、二等、三等獎各1 件,嵊泗縣文化館還獲得了組織獎,美術幹部李佛裔、李非雪獲省藝術輔導三等獎。96年,德國畫家費朗西斯卡女士慕名來嵊泗考察,並出資與嵊泗文化館合辦漁民畫創作班,爾後,帶去大部分作品到德國展出,次年編輯出版了《中國嵊泗漁民畫》(德文版)。1999年8月,浙江電視台攝製組來嵊泗拍攝了“走近嵊泗漁民畫”專題版,並在“文化時空”、“田野之風”欄目分別播出。同年,由吳水萍創作的“滿載而歸”等三幅漁民畫作品在“99中國當代民間繪畫‘農民藝術’大展”中獲三等獎。2000年,嵊泗文化館選送四幅漁民畫作品參加由文化部文化圖書館司和上海金山區政府舉辦的“中國民間繪畫鄉作品聯展”,其中業餘作者吳章夫創作的“珊瑚礁的傳説”獲優秀獎。
舉辦少兒藝校:從1991年起,嵊泗縣文化館成立少兒業餘藝校,開設美術、書法、舞蹈、琵琶、聲樂、戲曲等班。由文化館各門類業務幹部擔任教師。每星期六、日活動兩次。在暑假期間,舉辦半月或20天集中培訓。經過幾年努力,湧現了一批少兒藝術苗子。幾年來,經文化館老師培養輔導後考入各級專業藝術學校的學生達二十餘人,有的學生已經在省、市比賽中嶄露頭角。
舉辦“一月一台戲”和“月月樂”羣眾文化活動。由縣委、縣府領導帶頭,文化館輔導參謀,社會各界參與。幾年來已舉辦30餘次,參與面達28個局或系統計1690餘人。“一月一台戲”自1991年始,至1995年改為“碧海浪”綜合性文體活動。這一文化活動覆蓋面大,參與面廣,受到各界的喜愛,為繁榮海島羣眾文化開了先例。97年以來,文化館每年進行文化下鄉活動,豐富了海島鄉村羣眾文化生活。除此之外文化館還每年為應徵入伍青年以及縣“兩代”會進行專場文藝演出,極大的推動了嵊泗縣兩個文明建設。

嵊泗縣文化館主要成果

嵊泗縣文化館文學戲劇類

自1987年至1994年相繼有《魚的傳説故事》等16組80餘篇民間故事在《民間文學》等省以上刊物發表;金德章著作的《中國螃蟹故事》等4個專輯由北京海洋出版社等出版。其中《東海魚類故事》(合作)一書獲全國優秀民間文學作品二等獎;民間故事《依鑼號與哭號》獲魯迅文學基金獎、浙江省優秀作品獎;《海上八仙傳説》獲全國民間文學優秀作品獎,郭海斌的詩歌“遊戲”在《星星詩刊》舉辦的“中國星星首屆全國新詩創作大賽”上獲新秀獎;金瑛的多篇散文在《中國海洋報》、《新民晚報》等全國級報刊發表;大型戲曲《海明珠》(合作)獲浙江省第二屆戲劇節大型劇本二等獎;大型戲曲《大鵬圖》獲浙江省第三屆戲劇節大型劇本三等獎;戲劇小品《難題》獲省現代戲調演優秀創作獎。由洪國強編劇的戲劇小品《過年》獲省第八屆戲劇小品大賽創作一等獎、表演二等獎,並在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中獲創作二等獎,表演二等獎;由金瑛編劇的戲劇小品《門衞》在省第十二屆戲劇小品大賽上獲創作一等獎,表演一等獎;舒信虎創作的説唱《梅童魚找對象》獲全省曲藝新作大賽創作三等獎。

嵊泗縣文化館音樂舞蹈類

汪亞偉等創作的歌曲《阿哥,你放心走》獲1986年浙江省第一屆音舞節創作一等獎,全國民族音樂舞蹈比賽創作二等獎。歌曲《織網歌》獲省第三屆音舞節歌曲創作二等獎。歌曲《漁歌》獲“愛我中華,愛我浙江”徵歌優秀作品獎。汪亞偉的歌曲《多夢的江南》發表在《歌曲》雜誌上;舒信虎作詞、汪亞偉作曲的歌曲《媽媽你騙了我》被省電視台做成音樂電視播放;舒信虎的歌詞《這條路》、《看海》、《漁姑謠》入選《中國民歌之春》歌曲集,《送你一朵最美的浪花》入選《新世紀中國歌詞精萃》詞集,歌曲《漁姑謠》獲第三屆中國開漁節“天安杯”全國華夏漁歌新作大賽優秀獎。

嵊泗縣文化館攝影、書畫類

劉昌明等創作的攝影《繡黨旗》、《祖國萬歲》在《紅旗》雜誌發表;《老牛》獲1988年全國農村業餘攝影大獎賽銅牌;《曖潮》、《月光曲》、《西天斜石》等分別在上海美術館、中國美術館以及香港等地展出、發表和獲獎。《97,11號颱風襲擊浙江》入選文化部全國第八屆“羣星獎”,《船工號子》獲省文化廳“羣星獎”優秀攝影作品展金獎;美術:《龍王爺爺廟奶奶》獲94浙江省現代民間繪畫展一等獎,金偉民油畫《羣島的呼喚》入選全國第九屆美術展;書法:作品獲1992年浙江省“税收帶來祖國美”優秀創作獎,潘天福的書法篆刻作品入選全國第六屆、第七屆中青年書法家篆刻作品展,全國第一屆扇面書法展,全國工藝書法美術展特別金獎。

嵊泗縣文化館近中期發展規劃

按照文化部的要求,配備好各類專業幹部。推出一批高質量並具有海洋特色的調研成果、創作成果。繼續搞好“碧海浪”羣眾文化活動,把工作重點放到海島基層文化站。擴建、新建重點文化設施,館舍面積爭取達到2000平方米。組建一支業餘舞蹈隊伍和一支漁民銅管樂隊,開辦3年制幼兒藝術學校,使文化館各項工作有新的提高,爭取成為特級文化館。

嵊泗縣文化館所獲榮譽

2021年9月18日,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