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提琴戲

鎖定
提琴戲,原名花鼓戲,湖北省崇陽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提琴戲原是湖南嶽陽一帶的花鼓戲,約於清末流傳到湖北崇陽、通城等地,改稱“提琴戲”,是湖北省崇陽縣別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在鄂東南、湘北、贛北等地區流傳的梁山調與崇陽地方小調、民間音樂結合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因以提琴為主奏樂器而得名。提琴戲因曲調優美,旋律明快,表演內容貼切生活而受當地民眾喜愛。 [1-3] 
2008年6月7日,提琴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26 。
中文名
提琴戲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湖北省
遺產編號
Ⅳ-126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保護單位
崇陽縣提琴戲傳承發展中心 [4] 

提琴戲歷史淵源

提琴戲演出 提琴戲演出
提琴戲相傳源於清代中葉湖南嶽陽、臨湘一帶盛行的“小絲絃”(即今岳陽花鼓戲“琴腔”)之前身,岳陽一帶曾稱巴陵漢戲為“大絲絃”。據鄂南提琴戲老藝人許國楠、孟福昌等稱:清光緒中期(約1885~1889),湖南“小絲絃”藝人蔣傳玉、彭瑞生等曾率班到通城、崇陽演出,彭因散班而落户崇陽授徒傳藝,當地始有提琴戲班。
清末,鄂南已有崇陽人閹雞、通城人李兆時等本地提琴戲藝人活動。又據調查,通城最早的本籍提琴戲班主李光旭,生於清同治年間,可見通城至遲在清末已始有提琴戲流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提琴戲在鄂東南一帶得到發展。1956年,老藝人許國楠等以傳統戲《菜園會》參加湖北省第一屆戲曲匯演大會獲得了好評。
提琴戲演員 提琴戲演員
1963年,在崇陽、通城兩縣文化館組織挖掘、整理的基礎上,湖北藝術學院採風組謝功成、童忠良、陳國權等,通過比較系統的蒐集、記錄和整理,編印了《提琴戲音樂》(油印本)。
20世紀60年代“文革”時期,提琴戲演出幾近絕跡。
1980年,崇陽、通城文化館相繼組建了半職業性的提琴戲劇團,並通過古裝戲《雙合蓮》、《黃金案》,現代戲《鬧瓜棚》、《山鄉女貨郎》、《鴨司令》等劇目的上演,對提琴戲傳統唱腔進行了革新嘗試。
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琴戲仍有半職業劇團和眾多業餘劇團活躍在鄂南城鄉。 [5] 

提琴戲文化特徵

提琴戲曲調

提琴戲曲調有正調、哀調、夢調、西湖調、陰調、一字調、反十字調(打採調)等及各種花腔小調,曲調優美,旋律明快。 [3] 

提琴戲腳色行當

提琴戲腳色行當主要包括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閨門旦、婆旦和小丑,稱為“三生、四旦帶一醜”,其中丑角兼演搖旦和淨角,民間有“七緊八松”之説。武功戲較少,因而沒有專業武生行當。 [3] 

提琴戲樂器

提琴戲的主奏樂器為大筒胡琴,俗稱“提琴”,定2—6弦演奏,音色渾厚、相擴,而略帶沙音。伴奏旋律,既不是完全重複唱腔的曲調,也不是簡單的“加花”,而具例一有一定的獨立性。伴奏樂器有二胡、月琴、笛子、嗩吶等。打擊樂有鼓、板、鑼、鈸等,除用於配合演員的身段動作,渲染舞台氣氛外,還起着各類唱腔的連接、轉板、開唱、煞腔的作用。 [6] 

提琴戲板腔音樂

提琴戲表演 提琴戲表演
提琴戲的板腔音樂分為正腔和小調兩部分,正腔包括“正調”、“一字調”、“陰調”、“拖子”、“西湖調”、“反調”等曲調,均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提琴戲的演奏樂隊有文武場之別,原來由“上手”、“夾手”、“鼓手”、“小鑼”四人組成,“上手”擔任主要伴奏任務,拉第一把琴兼吹嗩吶;“夾手”輔助伴奏,拉第二把琴兼打鑼鼓;“鼓手”掌鼓板,兼打小鑼以外的所有打擊樂器;“小鑼”由學徒擔任,負責打小鑼和檢場。 [1] 

提琴戲代表劇目

提琴戲藝人——張李吳 提琴戲藝人——張李吳
截至2015年5月統計,提琴戲的傳統劇目有一百二十多個,家庭戲多,唱功戲多,武功戲較少。其大多取材於民間生活和神話傳説,如《七姐下凡》《母女討飯》《慈母淚》《三子爭父》《趕春桃》《雙合蓮》《張廣大上壽》《賣茂郎》《二姐下凡》《朱買程賣柴》《金釵冤》《韓湘子》等。 [3] 

提琴戲社會影響

提琴戲重要演出

1955年,崇陽縣文化館組織輔導的提琴戲《菜園會》參加湖北省戲劇會演。 [11] 
2009年,新編提琴戲電視戲曲片《雙合蓮》先後兩次在中央電視台II頻道播出。 [10] 

提琴戲榮譽表彰

通城提琴戲演出 通城提琴戲演出
1999年,崇陽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湖北省民間藝術(提琴戲)之鄉”。 [10] 
2000年,崇陽縣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提琴戲)之鄉”。 [10] 
2008年,崇陽縣再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10] 
2009年,崇陽提琴戲獲得首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二等獎。 [12] 

提琴戲分佈地區

提琴戲流行於湖北省東南部的崇陽、通城兩縣和蒲圻、咸寧、通山等縣的部分地區,以及與之相毗鄰的湖南、江西兩省的部分地區。 [7] 

提琴戲傳承保護

提琴戲傳承價值

提琴戲是中國戲曲苑囿中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具有地方戲曲史、民間音樂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1] 
提琴戲這株民間藝術奇葩紮根在鄂南山區這塊沃土之上,已越開越豔,璀燦奪目;業餘提琴戲劇團這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隊伍,為豐富和活躍鄂南山區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 

提琴戲傳承人物

甘伯煉,男,漢族,1929年12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琴戲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崇陽縣申報。 [9] 

提琴戲傳承現狀

提琴戲挖掘搶敷工作還不夠深入,雖然蒐集了一些資料,但大多沒有經過認真整理,沒有形成套完螫可保存的資料。 [10] 
提琴戲研究和輔導工作仍有欠缺,沒有大膽的改革創新精神,提琴戲對外地人來説,一般難聽懂,難看懂。 [10] 
提琴戲劇本創作改編上沒有下真功夫,提琴戲演唱的絕大多數是傳統的東西,甚至有不少精粕和污穢言語五是觀眾面不廣,提琴戲的觀眾大多是中老年人,而青年人則很少。 [10] 
提琴戲純是民間劇團和農民演唱,他們的隨意性大,難以規範,傳播的地城狹窄,難以走出小天地。 [10] 

提琴戲保護措施

提琴戲表演 提琴戲表演
1985年,成立“崇陽縣提琴戲協會”,加大了對提琴戲的保護力度。 [10] 
1998年,崇陽縣成立了“提琴戲發展基金會”,為提琴戲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 [10] 
2000年開始,崇陽縣財政撥專項資金兩萬元,用於提琴戲劇團演職員的培訓、保護和提琴戲的發展。 [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崇陽縣提琴戲傳承發展中心獲得提琴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提琴戲項目保護單位崇陽縣提琴戲傳承發展中心評估合格。 [13] 
參考資料
  • 1.    提琴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19-04-08]
  • 2.    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09月第1版:第212頁
  • 3.    馮驥才總主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科全書 代表性項目卷 上卷: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05:第437頁
  • 4.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引用日期2019-12-10]
  • 5.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湖北卷 下冊:中國ISBN中心,1998.03:第1444-1446頁
  • 6.    張成濂 張建森編輯.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170頁
  • 7.    湖北省志《文藝志》編輯室編.文藝志 資料選輯(六):湖北省新華印刷廠綜合車間,1985.06:第447頁
  • 8.    陳琪林主編.文化大視野:全國羣眾文化、圖書、博物論文集 第四卷 (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965頁
  • 9.    甘伯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19-04-08]
  • 10.    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編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0.10:299-300
  • 11.    中國藝術館籌備處 北京華人經濟技術研究所編.中國文化館志:專利文獻出版社,1999年05月第1版:第1145頁
  • 12.    袁善臘主編;唐惠虎,舒煉,楊玉蓮等副主編.武漢年鑑 2010 總第26卷:武漢年鑑社,2010.07:第70頁
  • 13.    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  .文化和旅遊部.2023-11-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