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崇實書院

(梅州崇實書院)

鎖定
崇實書院位於廣東梅州梅城北岡文祠之右,開辦於清朝光緒五年(1879年),是梅州中學的前身。像許多書院、私塾一樣,崇實書院與新式學校都有着緊密的聯繫,不僅僅是校址的沿用,同時還是文教得以傳承的印證。在書院基礎上創辦的梅州中學,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其中有熊鋭、古大存等老一輩革命家,林風眠、黃藥眠、李金髮、黎尚豪、吳佑壽、鍾高光、李振權等著名畫家、作家、詩人、教授、專家以及孫城曾、温典光等實業家。 [2-3] 
中文名
崇實書院
地理位置
廣東省梅州市

崇實書院歷史沿革

崇實書院在北岡文祠之右,光緒五年(1879年),由紳士黃鸞藻、張麟寶等呈請州憲嚴家疇、姚克濬、陳善圻撥款並諭各堡及四縣捐題倡建。
隨着新學興起,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德國、瑞士、法國巴色會派牧師來梅,與地方人士吳登初、黃墨村合辦務本中西學堂,校址設在城內三槐堂。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務本中西學堂更名為務本中學堂,校址即設在北崗崇實書院。務本中學堂是吳登初、黃墨村等按照黃遵憲的《敬告同鄉諸君子》一文而辦的:“興邦之策,莫善於興學。”“深知東西諸大國之富強,由於興學。”“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敬告同鄉諸君子》一文,從培養目標、學校體制、課程設置、教材教法,到師資建設、辦學條件、經費籌集,以及學生來源等等,都有具體論述。
務本中學堂是梅州中學的前身。到1912年廣東省就將務本中學堂與1904年創辦的東山初級師範學堂、1905年創辦的嘉應官立中學堂、1909年創辦的梅東中學堂四校合併為“梅縣公立中學”,又稱“公立梅州中學”。同時,於城內林家祠設初級師範,於學宮內附設小學。
1913年初改為“省立梅縣中學”,小學部併入縣立高等小學。由於經費自籌,且直派校長。這招致了一些師生的不滿。時任校長葉則愚,教員葉菊年、鄧少樓和葉劍英等一批學生離校抗議,後創辦私立東山中學。
“民國”三年(1914年),省立梅縣中學改稱為“省立梅州中學”。“民國”十年(1921年)省立梅州中學更名為“省立第五中學”。 [1] 

崇實書院教學科目

崇實書院課士章程仿照省城學海堂“菊坡精舍”成規。課分4季體別,6門考古之學,經史、辭章、輿地、掌故、天文、算法等都在授課範圍內。時任廣東學政的葉恂予到嘉應州監督科考時曾題字:“知古知今,綜經意治事為程,首崇實學;有體有用,儲賢良茂才之選,上副旁求。”足以可見,崇實書院在培養科舉賢才方面還是深得人心的。 [1] 

崇實書院建築結構

崇實書院上堂中堂各1座,俱左右房各1間,迴廊2間,又頭門1座,左右各1間。內皆有天池,還有大門樓1座,門外餘地甚寬,周圍界以牆。 [1]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