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崇安地蜥

鎖定
崇安草蜥(Platyplacopus sylvaticus)是蜥蜴科地蜥屬的一種動物,,又名崇安地蜥,中國的特有物種。頭部鱗片正常,下眼瞼被鱗,領圍顯著;背鱗小,與體側 鱗片無區別;指趾略側扁;第四趾趾下瓣26,鼠蹊窩3對;尾長,圓柱形。 [1] 
中文名
崇安草蜥
拉丁學名
Platyplacopus sylvatic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蜥蜴科
地蜥屬
崇安草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蜥蜴亞目
分佈區域
中國特有,分佈於福建、安徽、江西、廣東、湖南等地

崇安地蜥形態特徵

背鱗較小,僅略大於側鱗,且不呈明顯縱行。
形態 頭長約為頭寬的2倍,吻窄長,吻稜顯著;吻鱗較高,與額鼻鱗相切;額鼻鱗長大於寬;額鱗窄長,其長度等於其前緣到吻端距;頂鱗1對,長為寬的1倍半;頂間鱗單枚較小;眶上鱗每側4枚,中間2枚大,前後2枚小;上睫鱗5枚,構成上睫脊,與眶上鱗間相隔一列粒鱗;鼻鱗延伸至吻背,但左右鼻鱗在吻背不相切;頰鱗每側前後2枚,前頰鱗遠小於後頰鱗;後頰鱗與第三、四兩枚上唇鱗相切;頷片4對,依次增大,第一對左右相切,第二對大部相切,第三、四兩對左右為頷部小鱗完全分開,領圍不發達。背鱗較側鱗略大,稜強,排列不呈明顯的縱行,逐漸過渡到體側的粒鱗,軀幹中段一橫排有背鱗及側鱗44枚;腹鱗大,排成6縱行,中央4行最大且較平滑,兩外側2行稍小而具弱稜且遊離緣尖出。四肢較短小而纖細,前後肢貼體相向時略超越;指趾側扁,末節基部尤細窄,與近端各節間略呈弓曲;第W趾趾下瓣26枚。尾細長,被覆起稜大鱗。鼠蹊孔3對。
生活時,背面暗綠色,腹面色較淺,體側有一白色縱紋。液浸標本仍可見體側的淺色縱紋始自眼前下角,沿眼與上唇間、耳孔下緣,經肩上方向後止於後肢前方胯部。
查看標本 福建:崇安1♀(正模AMNH 34975),參考原始描述。 [5] 

崇安地蜥分佈範圍

僅分佈於福建省武夷山市。 [6] 

崇安地蜥歷史淵源

這種神奇的蜥蜴是美國專家C.H.Pope先生於1926年4至9月間在中國福建省崇安發現的新種,故名崇安地蜥。C.H.Pope先生於1928年正式向世界公佈了他的驚人發現。此後數十年間,世界上再也沒有該物種的採集報告。而C.H.Pope先生所採獲的5條珍貴標本均存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2002年,中國學者唐鑫生在安徽黃山的一座峽谷內發現了6條這種神奇的小生物。這是80年來中國學者首次發現崇安地蜥的存在。 [2] 
2008年,廣東丹霞山和江西陽際峯也相繼發現其存在 [3] 
2012年10月,在浙江也發現該物種。 [4] 

崇安地蜥科學研究

在實驗室條件下觀察了崇安地蜥(Platyplacopus sylvaticus)的斷尾再生和產卵行為。結果顯示,雌雄地蜥斷尾再生速度都呈邏輯斯諦曲線狀。崇安地蜥為多次產卵型,窩卵數2~4枚;產卵前1天就表現焦躁不安,不食;每窩生殖投入分別為0.313、0.152、0.159和0.198,平均為0.206,其中後三窩是在斷尾再生的同時產出的。斷尾再生時減少生殖投入,斷尾生長速度不受生殖投入的影響。 [7] 

崇安地蜥保護措施

崇安地蜥
崇安地蜥(3張)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2004年以易危(VU)等級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9] 
參考資料